想要寫好文章?你必須先了解的兩條學習方法論

想要寫好文章?你必須先了解的兩條學習方法論

提到怎樣寫好一篇文章,相信很多人心裡都是沒譜的。

相比於像數學、物理和化學這些有明確的學習方法論的學科,談到怎樣寫好文章時,大多數人總是會感到無所適從。

比如要想學好數學,那麼多做題就OK了;要想學好英語,就得多背單詞、多學語法;但談到該怎樣寫好文章時,大家只好面面相覷,覺得要想寫好文章,恐怕只能靠天賦。

但事實上,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還根本輪不到拼天賦。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寫作者,靠的是日復一日的持續努力。

為了寫好文章,作家嚴歌苓常年保持一個習慣——每天寫作4-6個小時,從不間斷;為了寫好文章,網絡作家唐家三少連續10年,每天日更8000-10000字,從不間斷;而世界級大文豪巴爾扎克,更是堅持每天寫作10小時以上,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那麼,學習寫作正確的方法是什麼呢?以下兩條方法論你必須得知道。

想要寫好文章?你必須先了解的兩條學習方法論


一、自然學習法

什麼是自然學習法呢?它指的是對於準備學習的知識,學習者只需要知其然,而不需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說,學習者只需要知道知識是這樣的就夠了,而不需要去探究知識為什麼是這樣的。

比如,學習語言的最佳方法就是自然學習法。我們每一個人小時候在學習母語時,其實都採用的是自然學習法。

事實上,我們並瞭解母語的語法結構、每一句話為什麼應該這樣說。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掌握並精通自己的母語,因為只需要知道每一句話正確的說法就夠了。

所以你看,運用自然學習法,模仿是關鍵。你不需要主動問“為什麼”,只需要知道“是什麼”。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將自然學習法運用到寫作中呢?答案就是模仿。

事實上,幾乎所有著名的作家,在初學寫作的階段,都是通過模仿練習寫作的,典型的代表無疑是美國國父,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同時也是作家的富蘭克林。

富蘭克林年輕時為了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就採用了模仿式寫作的方法。他會挑選出幾篇優秀的文章,並做一些簡短的筆記,然後會嘗試用自己的話把文章重新默寫出來,之後與原文進行比對,並檢查自己默寫的文章與原文之間的差異。然後不斷重複這一動作,直到自己默寫的文章與原文幾無差異。

而通過這樣的模仿式寫作練習,為富蘭克林後來的作家之路奠定了基礎。

想要寫好文章?你必須先了解的兩條學習方法論

同樣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莫言也曾坦言,自己早期的作品大都是在模仿國外其他作家的優秀作品。

比如他的《春夜雨霏霏》,就是模仿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售棉大道》是模仿阿根廷作家科塔薩爾的作品《南方高速公路》;而《民間音樂》則是模仿美國作家麥卡勒斯的作品《傷心咖啡館之歌》。

想要寫好文章?你必須先了解的兩條學習方法論

透過富蘭克林和莫言的案例,可以看到,作為一個初級寫作者,在早期學習寫作的過程中,最佳的練習方法就是模仿學習法。

那麼,我們具體應該如何操作呢?

如果你是一個寫作的小白,想學習寫作新媒體文章。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上找幾篇知名大號的文章進行模仿練習,具體的練習流程可以是這樣的:

首先反覆閱讀和學習這篇優秀文章,可以適當做一些筆記;

關掉手機,憑藉自己的記憶,將文章重寫出來;

重寫完成之後,將寫出的文章與原文進行對比,重點關注自己寫的文章與原文的不同之處;

關掉手機,再次重寫文章,之後繼續與原文進行對比;

反覆進行上述過程,直到自己重寫的文章與原文的差距已經到了很小的程度;

完成重寫的工作之後,尋找一個和這篇優秀文章體裁類似的選題,並使用你找到的選題,按照這篇優秀文章的行文結構,將選題套進去。考慮到你已經能夠將這篇文章重寫出來,這一步應該並不難。

將選題套進去之後,對之前的優秀文章進行對比和進行修改,並總結自己的不足。

要知道,我們追求的是結果效率,而不是過程效率。上述這樣的練習方法雖然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但只要我們能夠堅持按照這樣的方法練習寫作,一段時間之後寫作水平必將得到質的飛躍。

想要寫好文章?你必須先了解的兩條學習方法論


二、結構學習法

文章的第一部分,我們談到了自然學習法。也許有人會想:通過自然學習法的模仿式寫作這“一招鮮”,反覆進行練習。假以時日,我們是否就能夠成為頂尖優秀的作者呢?

非常遺憾,答案是否定的。通過模仿式寫作,的確能夠讓一個寫作小白快速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作者,但要想繼續成長為頂尖的作者,光靠模仿式寫作的練習是遠遠不夠的。

寫作的精髓是創造,而不是僅僅是模仿。一個優秀的作者,要想讓自己的寫作水平更上一層樓,達到頂尖的水平,就得創造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文章。

那麼,怎樣才能夠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文章呢?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學習寫作的第二條方法:

結構學習法。

什麼是“結構學習法”呢?與“自然學習法”相對立,它要求學習者透過表面的現象去尋求底層的邏輯的關係。換句話說,學習者需要掌握一套舉一反三的學習系統,而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創造屬於自己的知識。

為了更好的理解“結構學習法”,我們就不得不提到邏輯學中的“演繹法”和“歸納法”。那麼,什麼是歸納法和演繹法呢?

顧名思義,歸納法指的是“根據個別的、特殊的事物推導出一般性的原理或普遍的規律”。比如,太陽昨天早上按時升起,今天早上依舊按時升起,因此由歸納法得出:太陽明天早上也會按時升起。

再如,亞洲的貓都有兩隻耳朵,歐洲的貓都有兩隻耳朵,美洲的貓也都有兩隻耳朵,由歸納法得出:世界上所有的貓都有兩隻耳朵。

事實上,歸納法的邏輯和文章第一部分提到的自然學習法的邏輯類似,即通過大量的信息收集,得出最終的結論並進行使用即可,而不是糾結於這個結論的底層原理。

而演繹法指的是“由一般性的原理或普遍的規律推導出個別的、特殊的結論”。比如,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那個著名的案例:“所有人終有一死;蘇格拉底是人,得出蘇格拉底終有一死”。

再如,平面上所有四邊形的內角和為360°;菱形是四邊形,因此得出菱形的內角和為360°。

演繹法的邏輯則與結構學習法非常類似,即在掌握並深入理解普遍性規律的基礎上,由此推導出新的個別的、特殊性的結論。

將這一邏輯運用到寫作中也是如此,我們通過學習各類爆款文章的框架、選題的打造、案例的選擇,並深入分析作者為什麼要這樣搭建框架,打造選題、選擇案例,瞭解爆文產生背後的底層邏輯。

與自然學習法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同,結構學習法強調的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為對於一個志在成為一名頂尖寫作高手的人來說,光知道一篇文章怎麼寫是遠遠不夠的,他更要知道一篇爆文為什麼要這樣寫。

而在瞭解了爆文產生背後的底層邏輯之後,在此基礎之上反覆練習、舉一反三,結合自身特點,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寫作套路,並逐漸形成自己的文風,這樣才能夠可能成為一名頂尖的作者。

那麼,具體的學習流程是怎樣的呢?可以按照以下的流程進行練習:

深入學習、掌握並理解新媒體寫作的各種套路、行文結構;

大量學習優秀的新媒體文章,拆解這些好文章的結構,知道這些文章究竟好在什麼地方;

運用學習到的套路和行文結構進行練習,但注意,每次寫作不能完全模仿這些套路和行文結構,而是要強迫自己在運用這些套路和行文結構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理解,大膽進行創新,添加進入自己的元素;

定期總結,並向徵求別人對於自己所創新出來的文章的意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正如莫言所說:“我覺得一個作家成熟的最重要的標誌,就是形成了他自己的文風,讓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來。就像我們讀魯迅的文章,即使把魯迅的名字蓋住,依然能夠知道這是魯迅的文章;張愛玲的小說,也有她自己獨特的文風;而沈從文的小說也有他自己獨特的文風”

相信在經歷一段時間這樣的連習之後,你一定能夠逐漸形成自己的文風,讓別人一樣就能夠看出這是你的文章。

想要寫好文章?你必須先了解的兩條學習方法論


三、總結

總結一下,本文介紹了學習寫作的兩個方法:

第一階段,通過自然學習法的模仿式學習,搭建對於寫作的基本體系框架,由一個寫作小白成長為一個優秀的寫作者。

第二階段,通過結構學習法的創造式學習,形成自己寫作獨特的文風,從而創作出與眾不同的文章。

“天才是1%的天賦,加上99%的汗水”。在這個世界上,天才型的作家也許只佔作家的1%,剩下99%的人之所以能成為作家,靠的都是孜孜不倦的勤奮

要想寫好文章,唯有比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想要寫好文章?你必須先了解的兩條學習方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