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數據告訴我們NBA球場上進攻風格的明顯變化

一個時間點絕不僅僅是時間點本身,它有更多的意義。重要的不是在時間軸上的位置,關鍵的是你去過哪裡,下一站要去哪裡。在聯賽突然停擺之前,這個賽季聯盟的打法風格引發了大量的討論。那麼當前的打法風格對球迷來說有吸引力嗎?所有的球隊都一樣的打法麼?比賽中和賽後發生了什麼?這些都是對於比賽現狀感到好奇的地方。

雖然我在這裡不會談及其中的大部分內容,但有必要指出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同時確定人們所感知到的變化是否真實,同時也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在某種程度上,這只是個數據上的問題而已。即使有完整的跟蹤數據庫可供使用,從數據中提取有用的數據也是非常困難的。經過幾年的運作,在Sloan Sports Analytics Conference上有一篇新文章關於從每年的跟蹤數據庫中用算法來確定戰術打法的方式。儘管有這個能力在以前的工作(數據)基礎上設定戰術打法,但是隨著時代的更迭,這樣的解決方案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此外,跟蹤數據庫只涵蓋了過去7個賽季,也就是從三分球革命興起的2013-14賽季開始。

但是我們確實有一些關於進攻風格的數據,比簡單的投籃區域劃分來的更深入。

順便提一句,投射區域圖分析在某些方面能夠幫助理解比賽,但是對於其他方面侷限性很大。雖然對於現在打法的簡單分類和整理僅僅是一個靜態的分析而不是全面分析比賽的來龍去脈,投籃分佈只是一個靜態的端點。正如我們學會的所有分析方式和從跟蹤數據和其他數據來源中獲得的額外信息中瞭解到的那樣,投籃不僅僅是投籃本身。投球的人移動了麼,如果移動了是有多快,相對籃筐是哪個方向?他有被貼身防守麼?投籃之前有運球麼?投籃之前持球時間有多長?投籃的時候本次進攻或者比賽還剩多少時間?這些問題還有更多其他問題的答案對於投籃命中率有巨大的影響,在很多情況下比僅僅注意投籃位置重要的多。

所以簡單用收集球隊或者球員的投籃區域位置圖,並且說這個充分描述了進攻風格,那就錯過了“風格”裡面的很多重要東西。此外,投籃區域圖也沒有顯示其餘20-25%的進攻機會發生了什麼,這些沒有完成投籃的機會,最終演變成了罰球或者失誤。

不看投籃區域圖的話,而是去考慮那些導致整個進攻結果的行為會怎麼樣呢? 這讓我想起了打法類型和可以在數據庫榜上排第二的: Synergy。雖然變幻莫測的手工編碼、數據追蹤和標準都表明圖表的數據隨著時間一直在變化使得Synergy的數據使用在建立穩健的評估或預測模型上是有風險的,我對於使用廣泛的精確數據對這裡開始討論的打球風格演變進行大致分類很有信心。儘管只有早前賽季的部分數據,我們有2004-05賽季至少75%比賽數據,2004年一整年覆蓋了大部分球隊70多場的比賽,並擁有隨後幾個賽季有90%或更高比例的比賽記錄,與追蹤數據不同的是,Synergy的數據能抓住NBA比賽風格變化的特徵。

使用過2015- 2016年NBA.com上類似數據的人應該對這打法類型很熟悉,但我確實想把我沒考慮在內的某些數據弄清楚。我主要感興趣的是球隊如何嘗試攻擊設置好的防守陣型。雖然進攻籃板後的轉換進攻和補籃對於平均效率有很高的作用,但“得到更多輕鬆投籃的機會”不是個有用的建議。當然了,從這個誤區走出來並衝破進攻的阻礙是一種策略,在“七秒或更少”的關鍵時刻的個人表現和球隊總體發展趨勢之間都應該避免對手通過進攻籃板實現轉換進攻,這些打法風格整體都有變化。但是由於大部分的比賽都是由半場進攻組成的,所以我將把重點放在這些半場進攻上。

所以看看這些半場進攻機會(Synergy的專業術語,持球人員和擋拆人員擋拆後終結的回合,球員手低手接球后終結的回合,定點投籃結束的回合,關鍵投籃或者幹拔結束的回合,搶斷後終結的回合,這些都是無球跑動後籃筐附近的投籃和籃板底下得到持球隊友的傳球得分兩類情況中的一種),那麼這段時間通過我們擁有的數據得出了什麼趨勢和方向。

分析:數據告訴我們NBA球場上進攻風格的明顯變化

第一印象是即使在縮水的16賽季,進攻和防守的週期性特徵都是明顯的。進攻並沒有線性的趨勢,也就是說我們有可能迎來第二個進攻高峰。沒有進一步的研究,我不想談論那些驅動聯盟進攻的影響因素,除了2011-2012縮水賽季是最低谷這件事。

如果我要提出某種假設,那麼它會像納什-蒂布斯-斯蒂芬做的一樣:

分析:數據告訴我們NBA球場上進攻風格的明顯變化

第一個高峰對應的是在早期修訂了打手犯規和非法防守犯規等規則後釋放出來的開放進攻方式,這與德安東尼-納什的合作是同步的,他們這種合作在2011賽季停擺之前是非常有效的,後面防守也隨之改變,這很大程度上因為湯姆-錫伯杜鼓勵“重點防守強側”的防守體系,這種體系在金州勇士和史蒂芬-庫裡強力證明“投射球隊”能夠達到更高的高度之前是能有效的改變場上格局的——正如之前在這個領域多次提到的那樣,相比過往歷史上的強隊勇士是更加依賴投射的球隊——充分激活了我們所處的“速度與空間”時代。

這些不是什麼新鮮的事物,根據球隊如何產出和球隊依賴哪種隨著時間變化的手段說明下一階段也不一樣。

分析:數據告訴我們NBA球場上進攻風格的明顯變化

這裡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做,所以將打法類型劃分為那些持球人為自己創造的投籃機會類型很有效:

分析:數據告訴我們NBA球場上進攻風格的明顯變化

或者是創造的無球機會:

分析:數據告訴我們NBA球場上進攻風格的明顯變化

這種對比是很有趣的,依靠一個或多個隊友的建立的“依賴關係”,球隊在這段時間基本保持穩定,那些初始的打法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擋拆和更多的傳導(就對於給防守者壓力而言現在的進攻和擋拆非常類似)代替了單打和背身單打。持球與無球的比例基本保持穩定,在大部分的賽季比賽中持球約佔48%,無球約佔52%。同樣的,這兩類的相對效率在不同的賽季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差不多:

分析:數據告訴我們NBA球場上進攻風格的明顯變化

作為小結:我們看一下每種打法的效率隨著時間的變化:

分析:數據告訴我們NBA球場上進攻風格的明顯變化

這有點亂,讓我們來做個調整。為了更好的表明每種打法相對而言的效率變化,下表是調整後的聯盟平均水平,所以一種打法類型可以生成一個賽季的半場效率,有的會超過100,一種打法類型產生大約25%的得分效率,評級能分別達到125和75。

分析:數據告訴我們NBA球場上進攻風格的明顯變化

總結觀察,基本的“套路”都是熟悉的——更多的擋拆,更少的單打和背身單打。但是這種分析僅僅是表象分析。未來對於每種打法更深層次的研究包括:

這些額外的三分球從哪裡來的?哪種打球方式相比之前更能產出更多的三分?如果有更多的定點三分產出,為什麼定點投籃打法的效率會沒有什麼變化?就接下來的打法而言數據庫會有什麼變化?如果我們把助攻打法加入討論,單打和背身單打會變的更好還是更差?像失誤和投籃犯規等“未出手”的結果如何?也許最有趣的是,在一個特定的賽季中,不同球隊之間打法方式的使用變化了嗎?如果變化了,是怎樣變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