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陸龜蒙到蔡元培再到葉聖陶,看一座江南古鎮的文脈流傳

從陸龜蒙到蔡元培再到葉聖陶,看一座江南古鎮的文脈流傳

從陸龜蒙到蔡元培再到葉聖陶,看一座江南古鎮的文脈流傳

從陸龜蒙到蔡元培再到葉聖陶,看一座江南古鎮的文脈流傳

“長橋短橋楊柳,前浦後浦荷花。人看旗出酒市,鷗送船歸釣家。風波欲起不起,煙日將斜未斜。”明代詩豪高啟這首清麗脫俗的六言詩,寫的便是質樸的江南古鎮——蘇州甪直。這裡沒有周莊的人頭攢動,沒有烏鎮的人去樓空,沒有西塘的酒歌喧譁。有的只是寂寂的煙柳畫橋流水人家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有的只是連綿的石板小路煙水長廊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是我喜歡的依然活著的水鄉古鎮,在狹窄而縱橫的“水巷”間,在滄桑而精巧的古橋下,在逼仄而綿長的弄堂裡,在溼潤而光滑的河埠頭,依然延續著那些古老的生活場景——精神矍鑠的老大爺在晨光中生火起灶,身著獨特水鄉服飾的婦人在河道邊取水洗衣,午後的老宅裡飄出了“江南宣卷”悠揚的絲竹和獨特的唱腔,孩子們帶著他們的狗走進幽深雨巷。如果有緣,還能遇上一場貨真價實的江南婚禮,水鄉的兒女站立船頭,往岸邊橋上四散著喜煙喜糖,而身後的幾條小船上,裝滿了承載著他們幸福生活的大樟木箱。這些2500年風雨都未曾熄滅的人間煙火,才是古鎮的靈魂,沒了生活,少了人味,再美的殼也不耐咀嚼,不值回味。

從陸龜蒙到蔡元培再到葉聖陶,看一座江南古鎮的文脈流傳

從陸龜蒙到蔡元培再到葉聖陶,看一座江南古鎮的文脈流傳

從陸龜蒙到蔡元培再到葉聖陶,看一座江南古鎮的文脈流傳


詩書啟蒙:晚唐詩人和他墓旁的千年銀杏

跟江南其他一些曾經因水而興,商賈雲集的古鎮相比,甪直更多了一份書香氣息,當地人也世代細心呵護著那文脈流傳。這裡是晚唐詩人陸龜蒙隱居之地,舊時墓冢猶在,香火累世不絕。墓旁舊有“甫裡先生祠”,已經毀於戰火,後人在其上重建“清風亭”,綠水環繞,錦鯉遊弋,虹橋飛架,立詩人塑像於亭中,以供瞻仰。

在群星璀璨的唐詩夜空,陸龜蒙的確不算是很醒目的那一顆。但在士風凋敝,風雨飄搖的晚唐,陸龜蒙隱入甪直水鄉,詩酒農桑,自有種不同流合汙的光華,其詩文也被魯迅先生贊為“一塌糊塗的泥潭裡的光彩與鋒芒”。 此外,他還是傑出的農學家,著有《耒耜經》傳世,詳細記錄了唐時種種江南農具。

從陸龜蒙到蔡元培再到葉聖陶,看一座江南古鎮的文脈流傳

從陸龜蒙到蔡元培再到葉聖陶,看一座江南古鎮的文脈流傳

今天穿行在古鎮的橋廊街巷,總會想起詩人和他的那些精彩詩句。那酒坊中微醺的人不就是他麼?“幾年無事傍江湖,醉倒黃公舊酒壚。覺後不知明月上,滿身花影倩人扶”;那松下獨坐的人不就是他麼?“閒來松間坐,看煮松上雪。時於浪花裡,並下藍英末”;那水邊垂釣的人不就是他麼?“柳下江餐待好風,暫時還得狎漁翁。一生無事煙波足,唯有沙邊水勃公”;那船頭送別的人不就是他麼?“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杖劍對樽酒,恥為遊子顏”。甫裡先生和他的詩文,早已經與這水鄉古鎮融為了一體,渾然一體,又處處可尋。

清風亭邊,三棵銀杏歷經千年的風雨,早已成為參天的古木。春夏一樹翠綠,秋來滿園金黃。清風過處,黃葉紛飛,小鎮居民於樹下讀書飲茶跳舞納涼,靜享這江南古鎮獨有的最美時光。

從陸龜蒙到蔡元培再到葉聖陶,看一座江南古鎮的文脈流傳


文化拯救:民國大家和他們救護的國寶羅漢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甪直古鎮上的保聖寺,始建於梁,便是小杜詩中所記的南朝名寺之一。雖然歷代均有修葺,但當年那個盛極一時的寺院,還是未能敵過時間,化為了滿地的柱礎,只留下了明代重建的天王殿和民國新修的古物館——但這卻是另一段傳奇的開始。

古物館內光線昏暗,保存著一壁泥塑羅漢,初看似乎並不起眼,但這卻是被稱為“天下羅漢兩堂半”當中的那“半堂”,傳為唐朝塑聖楊惠之作品。它是新中國成立之後,與敦煌、故宮等共同入選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的“國寶”!與它“同輩”的蘇州國寶拙政園、虎丘塔等都已經是名滿天下,但保聖寺塑壁羅漢依然甘守著寂寞時光。


從陸龜蒙到蔡元培再到葉聖陶,看一座江南古鎮的文脈流傳

從陸龜蒙到蔡元培再到葉聖陶,看一座江南古鎮的文脈流傳

今天走進古物館,你立刻便能感受它的與眾不同。尋常寺廟中的十八羅漢,往往每尊獨立,但這裡卻塑出滿壁雲山,縹緲出塵,羅漢隱於林泉之中,或坐或立,神態各異,卻又構成了一幅完整而有機的山水畫卷。雖然時間讓他們褪去了色彩,殘損了肢體,但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內斂的神光和無上的境界。

寺內保存的由蔡元培撰文,馬敘倫書寫的《甪直保聖寺古物館記》碑,詳細講述了這僅存的半壁羅漢與民國大師們的故事。讓我們撫摸著碑文拓片,回溯到100年前的歷史現場——

1918年的保聖寺大殿內,歷史學家顧頡剛撥開蛛網,抹去塵埃,發現了宋朝之後便已失傳的塑壁羅漢,雖千年風雨摧殘,依然滿壁生輝!

1920年的甪直古鎮,顧頡剛站在已經開始坍塌的大殿前捶足頓胸,他最喜歡的那尊“題詩羅漢“已化作一抔黃土,塑壁岌岌可危!

1926年的甪直“五高“學校,東京大學美術史學教授大村西崖正用相機記錄著從塑壁上拆下來保護的羅漢塑像,不久之後,他的新書《吳郡奇蹟:塑壁殘影》震動中國文化界。

1929年的古鎮街頭,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教育部副部長馬敘倫風塵僕僕,代表著國民政府對塑壁羅漢的調查和保護工作正式展開。但他們看到的只是已經完全坍塌的寺廟和殘破的塑壁,以及僅存的9尊塑像。同年,“教育部保存甪直唐塑委員會”成立,蔡元培任會長,決定在大殿原址建立古物館。


從陸龜蒙到蔡元培再到葉聖陶,看一座江南古鎮的文脈流傳

接下來,民國曆史上空前絕後的文化藝術大師陣容陸續登場——

古物館設計:著名設計師范文照,他曾參與中山陵設計方案競標。

羅漢保存方案制定:著名藝術家徐悲鴻劉海粟

具體修復工作:著名雕塑家江小鶼,曾為上海、武漢等城市塑孫中山銅像;雕塑家滑田友,後來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創作,完成大型作品《五·四運動》。

保聖寺古物館題額:民國最著名的書法家——譚延闓于右任

……

於是,在一眾民國大家的鼎力合作之下,才有了古物館以及這半堂羅漢。今天來到這個小鎮,即使只在這千年的塑壁之下端詳半日,追憶民國大師們的這場文化拯救運動,感受那些殘損塑像背後的文脈流傳,便已經讓你感覺到心潮澎湃,不虛此行。


教育革新:一代師表和他筆下的萬盛米行

都因為時代的變化和旅遊的開發,今天所有的古鎮中的大部分水道都已經喪失了真正的通勤功能,水中搖曳著的都是滿載遊客的遊船。我站在古鎮興隆橋上,望著萬盛米行的旗幟輕揚,想象著葉聖陶先生文章《多收了三五斗》中所描述的“新谷登場,百船雲集”,這樣的場景永遠都不可能在生活中再現了,文化的流傳也勢必伴隨著文化的更替,就如同我知道的那個真正的“萬盛米行”,依然在距此僅百米之遙的地方,在一片荒煙蔓草當中,沉睡著。


從陸龜蒙到蔡元培再到葉聖陶,看一座江南古鎮的文脈流傳

從陸龜蒙到蔡元培再到葉聖陶,看一座江南古鎮的文脈流傳

葉聖陶可以說是和甪直感情最深的近現代文化名人了。1917年的春天,他來到甪直鎮縣立第五高等小學任教,雖然只有短短五年,但他在這裡進行了大量的文學創作,今天翻看先生的文章,《沒有秋蟲的地方》、《藕與蓴菜》、《心是分不開的》,還能找到很多甪直古鎮的舊日時光。

更重要的是,他在這裡進行了深刻的教育實驗。帶領學生走上古鎮街頭上課,讓孩子們學會用活潑的文筆寫身邊的故事;創立“生生農場”,與孩子們一起勞作,分享收穫;在學校裡創辦書店,用閱讀開拓學生們的視野;率先開設音樂、篆刻等課程,帶給所有人藝術的薰陶。正是這些新穎而深刻的教育理念,在那個滄桑鉅變的歷史時期,重塑了古鎮的氣質,延續了文脈流傳,讓無數的甪直人從中受益,開始了他們不平凡的人生。

1988年,葉聖陶百年之後,魂歸甪直。骨灰就埋葬在當年執教的小學旁。墓園樸實,松柏長青,一如他的為人般謙遜和低調。而那座小學,今天已經成為了“葉聖陶紀念館”,女子樓、四面廳、鴛鴦廳依然保留著舊時樣子,在這裡可以詳細瞭解老人的生平經歷、文學成就以及教育理念。古鎮上的葉聖陶實驗小學已經遷去了新鎮區,空置的校園,據說已經和人民教育出版社達成合作,將建立“中國語文教育博物館”——這是用另一種方式紀念葉聖陶先生,也用另一種方式繼續這個古鎮的文脈流傳。


從陸龜蒙到蔡元培再到葉聖陶,看一座江南古鎮的文脈流傳

從陸龜蒙到蔡元培再到葉聖陶,看一座江南古鎮的文脈流傳

如果在甪直再多盤桓一陣,你可能還是會略有遺憾,因為明末清初那繁盛一時被稱為江南文化客廳的梅花墅已經湮沒不見;因為當年那個邀請梅蘭芳甪直演出的“紫雲曲社”已經無人延續。但水鄉婦女服飾保留了下來,甪直山歌保留了下來,江南宣卷保留了下來,“打連廂”保留了下來,他們連同那些流淌的河、屹立的橋、斑駁的房、詩書傳家的人,還有那些文化大師和他們的故事,一起構成了這個真正的古鎮——一個文脈永續依然活著的甪直。


從陸龜蒙到蔡元培再到葉聖陶,看一座江南古鎮的文脈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