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祐三年伍興甫娶蒙古宗室女也先忽都官為妻,還有後人嗎?有何依據?

伍梁山


該問題的答案得從一批元代青花瓷的發現開始,一番疏理它便可從中找到答案。

1980年11月29日,在高安城南(原江西第二電機廠)一基建工地發現大型窖藏,隨後共整理出251件文物,瓷器244件,涵蓋元代4個窯口7個類型的瓷器,另7件為青銅鐵器。其中,大量元代青花及瓷器之精為世人稱奇。

正是圍該窖藏的主人身份的研究與探討,才把伍興甫家族推到了世人面前。

      據《伍氏宗譜》記載:伍興甫,字興甫,號樂泉。生於宋鹹淳二年(1266年),娶元世祖忽必烈之女也先忽都官為妻。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間,伍興甫護駕皇帝南伐。

具體情況是這樣:元世祖忽必烈在統一全國後,一方面加緊鎮壓面南宋殘餘力量,另一方面採取懷柔政策拉攏漢人,通過賜婚、聯姻或封官等方式,使他們效忠於元朝.

公元1279年元軍進入江西瑞州高安縣,當地人伍大賢率眾投降,得到重用。此後不久其子伍興甫奉召前往大都,擔任皇帝的隨駕護衛,在南伐戰爭中伍興甫因為護駕有功,而且功勳卓著,元世祖忽必烈便以公主身份,把蒙古宗室的女兒也先忽都官嫁給伍興甫為妻,並封伍興甫為駙馬都尉。

公元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隨後即位皇帝改變政策,要依靠蒙古人治理國家,而不重用漢人.所以禁衛軍高級將領、駙馬都尉伍興甫便在公元1316年被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派往松滋府(今湖北省松滋市)擔任總管,離開了大都,從此再也沒有返回大都.隨著元朝統治的穩定,曾經被刻意拉攏的漢族精英人物,如伍興甫等人,逐漸遠離了元朝的政治中樞。

另據《伍氏族譜》記載,伍興甫雖貴為皇親國戚,但致仕後仍然葉落歸根,在高安養老。而他的妻子也先忽都卻帶著兩個女兒遠赴蒙古高原追尋她的父皇忽必烈去了。

也就是說伍興甫有兩個女兒及一個兒子,名叫伍良臣。

據《高安縣誌·人物誌》記載,伍良臣,字雲從,元駙馬都尉、興甫之子……壯遊京師道,不諧於俗。后辟為臨江經歷,八十日即棄去…

伍興甫去世後,其子伍良臣在臨江路(今江西省樟樹市臨江鎮)擔任經歷一職.伍良臣推崇儒學,通曉中庸之道,著有《中流一壺集》 鑑於當時混亂的政治局面,伍良臣不得不棄官返回高安老家。他生性豪放,喜愛作詩吟賦,與知府(達魯花赤)火尼赤五有矛盾衝突,而此時其妻失鹿偷偷將襁褓中的幼子伍燕生一同帶走於蒙古貴族孃家,因心力交瘁,為官八十天就離任而去。伍良臣無官一身輕,晚年專著於作詩,著有《中流一壺詩集》,與大兒子相依為命。

伍良臣在返回高安老家時,將元朝皇室歷年賞賜的物品一併帶回,也包括其父親武興甫的藏品,其中就有這19件元青花.這19件元青花中有9件高足杯、6件梅瓶、3件蓋罐、1件花觚.其中6件梅瓶的蓋內和器底分別用楷體墨書“禮、樂、射、御、書、數”,此為儒家經典《周禮》中提出的“六藝”.伍良臣雖然飽讀儒家經籍,但是報國無門,只能在御賜的元青花上表露自己的心跡.

  由此可以推斷伍興甫於元代中期在元大都宮室為官,伍良臣於元代晚期壯遊京師道。父子二人為官之時與瓷器年代相吻合。

而且因窯藏挖掘地與現今伍興甫的祖居地——高安市筠陽街辦南門行政村伍家自然村毗鄰,緊隔百米之遠。

因而大部人傾向認為這批青花瓷為武興甫,武良臣父子二人所藏,當然也有不少質疑聲,但並不影響我們對武氏後代延續的研究。

隨後大家又根據青花瓷又對其家譜進行了追朔性研究。瞭解到如下情況:元代末年,陳友諒曾攻打瑞州,將武良臣的大兒子殺害了。不久,伍良臣也悲憤離世。這批元青花瓷很有可能是伍良臣從其父伍興甫手中接過後,於元代末年動亂時將它們窯藏起來的。

所以圍繞這批元代青花瓷的深入研究,從歷代記載來看,元朝附馬武興甫是有後代的,其子為伍良臣,還有兩個女兒被妻子帶回蒙古大都,伍良臣大兒子為陳友諒殺害,幼子為武燕生被其妻偷偷帶回蒙古孃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