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產量現在還有上升空間嗎?

靜怡勤反覆練


從我們目前擁有的科技水平和研究成果來說,我們是不會存在糧荒的。”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給出了答覆,“中國不會出現糧荒,但的確應高度重視糧食安全。”“中國不缺糧”,這也是科技日報記者採訪的眾多專家的共識。“大家重視糧食是好現象,但在疫情階段,大家不必慌張。”河南科技學院茹振鋼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小麥育種專家,他培育的“百農矮抗58”被稱為“黃淮海第一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人吃的每8個饅頭中,就有1個來自他培育的小麥品種。對於糧安問題,茹振鋼教授非常自信,“我們的國家存糧還是比較多的,我們的糧食生產能力非常強。”茹振鋼的底氣,來源於科技。他表示,“藏糧於技,我們的技術在進一步地提升,我們每年小麥的正常產量是1億3300多萬噸,這個基本上就保證了國人的需求。”在茹振鋼看來,國家每年進口小麥在300萬噸到350萬噸之間,佔我們全國糧食總產量的2%左右。他強調,“這個(佔比)不大,國外的糧食市場(波動)對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不構成威脅。”“我們有足量的生產能力和儲備能力。我們糧庫滿滿,國家有糧,心中不慌,不必要搶糧、囤糧。”茹振鋼幽默地說,“只要不怕胖,儘管敞開吃”。


一個想當老闆的農三代


我可以肯定的說,糧食產量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咱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一下具體原因。

1:以前農民種倆季糧食作物,現在多數人種一季糧食作物。

我是一個60歲的農民,種了40來年的地了。

我記得非常清楚,在分地初期的20來年,雖然種地非常累,但農民種地積極性非常高,就是指望多打糧食多賣錢,有條件種倆季的儘量種,同時還要種棉花、穀子、大豆等作物,千方百計的想多種多收多賣錢。

再看看20年後的今天,還有多少種倆季的,農戶種棉花的更是絕跡了,這其中的原因大家都會明白,咱就不多說了。

就我們這裡的情況來說,按土地面積計算,種倆季的也就6成左右,還有很多土地沒有利用起來,糧食產量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如果把農民種地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就能增加糧食的上升空間。

2:種樹和荒蕪的土地

由於種糧沒有多大收入,年輕人都出去打工,為了不荒蕪土地,也為了省心省力,也有的是為了國家的補貼,大片的農田都種上了各種樹木。

甚至有的地方,因為無人耕種或是耕作條件不好,致使很多農田荒蕪,造成土地浪費。

如果國家能夠把這些土地利用起來,種上糧食,就能增加糧食產量。

3:土地流轉

現在有的地方實行了土地流轉,我感覺以後會成為一種趨勢。

凡是流轉土地的人,由於產生了流轉費用,必須讓土地多打糧食。

像我們這裡,流轉大戶都是種倆季,不讓土地閒置。所以,流轉土地是今後糧食產量上升的潛在力量。

4:農業科技的發展

現在農業種植技術越來越先進,農業專家不斷推出糧食高產品種,糧食產量肯定會提高。

5:合村並鎮

現在合村並鎮的地方越來越多,擴大了種植面積,提高了糧食產量。

在當前農村,農民還是生產糧食的主體,以後國家會出臺更利於農村發展的政策,農村政策會越來越完善,糧食產量就會提高。如何調動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成為了提升糧食產量的關鍵因素。


初心老聶


中國糧食產量肯定還有上升空間。

決定一個國家糧食產量的主要因素有很多,在以下三個方面我們還有可以提高的地方,可以帶來更多的糧食產量:耕地面積,糧食種植技術,糧食播種規劃,這三個方面。

一。可耕作土地面積的提高。

我們裡家有900多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有130萬多平方公里,相對於很多囯家來說耕地的佔比不算高。我國的大部分國土面積是不適合耕種的,加上我們現在階段的糧食產量可以滿足國民需求。國家大力提倡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很多地方在退耕還林,我國的耕地面積近年來是在減少的。隨著科技的進步,土地的使用技術在提高,從前的鹽鹼地、沙漠、高寒地都可以部分轉化為耕地。所有我們國家的耕地面積還有提升空間。

二。糧食種植技術可以進一步提高。

科學實踐證明,我們國家在以袁老為代表的廣大農業科學家的努力下,糧食的品種,種植的技術在不斷提高,糧食單產不斷刷新紀錄。相信,隨著更多的糧食科研成果被攻關出來,我們的糧食產量還會進一步提高。

三。糧食播種的規劃進一步調整。

糧食安全是國之命脈,我們國家歷來重視。在國家的進一步調整糧食播種產業結構下,糧食的種植更為合理,對抗自然災害能力進一步提高。這也是糧食產量能提高的一個有力保障。

綜合以上因素,我相信中國的糧食產量還有上升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