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古塔-清朝流放人員的接收地,現今是在什麼地方?

在清宮劇裡經常有這句話“發往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這種“流刑”始於秦漢,但在清軍入關之後,流刑才真正流行。在《大清律》中,流刑被細節化、規範化,雖輕於死刑,卻生不如死。

寧古塔-清朝流放人員的接收地,現今是在什麼地方?

寧古塔為古地名,“寧古塔”不是一個建築物,在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範圍大概是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東西兩岸地區,地靠日本海,舊屬吉林管轄。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是清代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是清政府設在盛京(瀋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寧古是數字“六”滿語的發音,“塔”是“個”的意思。所以寧古塔的意思是“六個”。 寧古塔流人吳兆騫之子吳桭臣在《寧古塔紀略》中說:"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另一流人楊越之子楊賓兩次來寧古塔探親,他在《柳邊紀略》中說:"寧古塔之名不知始於何時,寧古者漢言六,塔者漢言個。"相傳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曾居此地,故稱其地為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

寧古塔-清朝流放人員的接收地,現今是在什麼地方?

從北京到寧古塔,大多數的犯人就是寧願畏罪自盡也不願意去往寧古塔,從京城一路發配4000多里外。這是一趟長達四個月的遷徙,每日50裡,日日無歇,路途遙遠,據《研堂見聞雜記》寫道,當時的寧古塔,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惡獸吃掉,甚至被餓昏了的當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來的不多。所以寧古塔這三個字成了犯人以及犯人家屬的夢魘。當時清朝朝廷的大案以它作為句點,因此"寧古塔"三個再平靜不過的字成了全國官員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間與這裡產生終身性的聯結,而到了這裡,財產、功名、榮譽、學識,乃至整個身家性命都會墮入漆黑的深淵,幾乎不大可能再走得出來。王家禎《研堂見聞雜錄》稱"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吳兆騫在給其母的信中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方拱幹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寧古塔-清朝流放人員的接收地,現今是在什麼地方?

從順治年間開始,寧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員的接收地,他們當中有抗清名將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文人金聖嘆家屬;著名詩人吳兆騫;思想家呂留良家屬等等。他們的到來,傳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兩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溝通。流民的湧入改變了當地以漁獵為主的原始生活方式,教他們種植稷、麥、粟、菸葉,採集人參和蜂蜜,使農業耕作得到發展。

寧古塔-清朝流放人員的接收地,現今是在什麼地方?

清朝的柳條邊牆

明朝萬里長城遼東鎮部分與清朝的柳條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