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本受唐朝庇護,安史之亂時卻多次為安祿山做內應,最終被滅族

他們本受唐朝庇護,安史之亂時卻多次為安祿山做內應,最終被滅族

唐朝自太宗以來,年年開疆拓土,先後擊敗了突厥、吐蕃、契丹等周邊部族,佔領了西域和青海地區。但到了玄宗末年,李隆基沉迷酒色,懈怠政務,整個唐朝的社會風氣也走向的腐化。更由於科舉制的興起,漢人重文輕武,朝中的漢人良將逐漸凋敝,不得不啟用大量的胡人將領,這就給帝國埋下了隱患。

他們本受唐朝庇護,安史之亂時卻多次為安祿山做內應,最終被滅族

由於疆域過於廣大,邊境地區難以管理,唐玄宗開始在邊境地區設置節度使,這個官職類似於漢代的州牧,長官不但有行政權,手中還握有軍權。隨著唐玄宗越來越昏聵,備受寵幸的安祿山身兼河北三鎮的節度使,兵力達到了20多萬,帝國危在旦夕可李隆基還在醉生夢死,沉醉於一派虛假的繁華之中。

他們本受唐朝庇護,安史之亂時卻多次為安祿山做內應,最終被滅族

安祿山的反心是唐玄宗一步步放縱的結果,而他也為造反謀劃的很長時間,他知道要想推翻盛唐,必須還要有盟友支持。他認為長安一旦被攻破,李唐一定會逃到西北整軍反攻,因為西北的唐軍最為精銳。這時他想到了自己的同族粟特人可以作為內援。

他們本受唐朝庇護,安史之亂時卻多次為安祿山做內應,最終被滅族

粟特人高眉深目,屬於雅利安人,與中原人和北方其他遊牧民族的長相都有很大不同,他們的祖先早在秦漢時期就居住河西走廊地區,後被匈奴人趕走,成為了一個流浪的民族。流浪民族都有一個特別,那就是善於經商,到了唐朝的時候,他們因為與唐朝人經商,作為絲路的中間商發了大財,在西域地區形成了安國等十幾個小國,安祿山就有安國人的血統,他依靠血緣優勢,成功拉攏了粟特人。這些人在西北兩個重鎮發動了叛亂,險些顛覆了李唐。

他們本受唐朝庇護,安史之亂時卻多次為安祿山做內應,最終被滅族

首先是在靈州,這裡唐肅宗的大本營,朔方鎮的駐地,地位十分重要,安祿山選擇這裡就是想要一舉滅掉李唐復興的希望。當時粟特人和突厥人糾集了近50萬圍攻靈州,李亨惶恐至極,最後還是回紇援軍即使趕到,將粟特人擊敗,斬殺數萬人。安祿山見叛亂沒有成功,又立刻指使涼州的粟特人發動叛亂,涼州控遏著河西走廊,是西域連接關中的咽喉,地位也十分重要,所以唐軍不得不從前線分兵前來平叛,費了好大力氣才將叛亂平息。

他們本受唐朝庇護,安史之亂時卻多次為安祿山做內應,最終被滅族

粟特胡人屢次幫助安祿山作為內應發動叛亂,所以各地的守軍都十分提防城中的粟特胡商,生怕他們突然叛亂,有些地方乾脆將他們全部殺掉。安史之亂平定後,由於粟特人參與叛亂,滯留在唐朝的粟特人基本被滅族。

他們本受唐朝庇護,安史之亂時卻多次為安祿山做內應,最終被滅族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