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道齊雲山

訪道齊雲山

齊雲山古稱“白嶽”,素有道教名山之譽。徐霞客,郁達夫等人都曾遊歷並作記,乾隆甚至題聯讚美曰:“天下無雙勝境,江南名山第一”,而今近在咫尺,自然情難自禁,必欲登臨而後快。一個天氣晴朗的星期天,我們一行人相約前去造訪。

訪道齊雲山

一座古樸的石拱橋連接著山內與山外。沿著山道行進卻並沒有覽勝的感覺,倒像是有點深山漫步的味道。山並不奇特,景色也並不特異,民居與道觀錯雜,村民與道人為鄰,雞鳴狗吠,鐘磬鈸鐃,裊裊炊煙,佛塵飄髯,組合成奇妙的景觀,俗道雜處,和諧共生,道家的趣味呈現得淋漓盡致。

據說齊雲山與武當山一樣供奉的都是真武大帝。道教於唐代元和年間傳入之後,歷經宋、元時代緩慢發展,至明代嘉靖和萬曆年間,江西龍虎山正一派天師張真人祖孫三代奉旨駐留齊雲山,香火才日漸旺盛,道觀方始鼎盛,遂成江南道教活動中心,躋身道教名山行列,號稱“江南小武當”。

訪道齊雲山

道觀與民居雜處為一,在太素宮一帶體現得最為充分。道觀與民宅密密的挨著,宮觀的嚴整肅穆和徽派特色的民居相映成趣,道在民中,民中有道。月華街上,人煙阜盛,道貌岸然者,擺攤叫賣者,遊覽朝拜者,漫步閒遊者,橫擔荷鋤者,往來不息,各行其是;群峰峭拔之間,白雲裊繞之下,溝壑深澗之側,懸崖石壁之上,遠離繁華之所,一派嫻靜悠然之境,令我神往不已,一時間,神情恍惚,宛若誤入三清仙境。

我戲稱自己是深山訪道之人,每遇道觀必去頂禮膜拜。其時,我正對道家文化感興趣,總想找個道人把酒論道一番,於觀景並無多少興致。可惜的是,所遭遇的幾個道人,或者文化根底很淺,或者壓根兒就是以入道為謀生之手段,道行與道識連我這個俗人都趕不上,不由得感概萬端。

訪道齊雲山

道教作為本土滋長的宗教,終於不能形成一般宗教那樣的範式和影響力,除了其誕生伊始就淪落為功利的手段之外,與它所追求的目標的世俗性,神學理論體系的假借性和行為規範的不整肅性是有很大關係的。道教自身的依附性,決定了它必然會隨政治與社會的起伏動盪而隨波逐流,而其自身文化品味的淪喪,也難辭其咎。國人太講究實際了,宗教的情懷沒有滋生的土壤。沒有宗教的國度,幸耶,抑或不幸耶?

訪道齊雲山


這的確是個問題,但此刻我最想看到的不是“洞天福地”,而是傳說中的方臘洞。越過不高的山丘,在山丘的背面,我看到了傳說中的方臘洞。據說當年方臘兵敗的時候,最後盤踞的地點就在這裡,但此洞很小,且不說容納大量軍隊,就算是幾十個人恐怕也很難容身其間,更遑論憑險扼守了。事情的真偽已然沒有關心的必要了,但傳說所增益的色彩卻能使齊雲山更具神秘性,于山添奇,使景生色,未嘗不是件好事。

下得山來,回味最多的正是關於方臘的傳說,而神仙道境的魅力也陡然活躍起來,時至今日依然令我常憶常新。遺憾的是,搶著把持照相機的老班長竟然是個照相不按快門的主兒,所有的底片上都沒有留下任何影子。

訪道齊雲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