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刻理解李(白)杜(甫)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這句話?

邕人字匠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唐詩是我國文壇上蒼天松柏,在詩歌領域登峰造極。光是名詩人成千上萬,名作不盡其數。

名詩人之中,李杜卓然不群,並肩而立於眾人之上。李白的詩達到了出神入化的飄飄欲仙的境地,是無限浪漫的天上人間,細細讀來如品嚐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餚,回味無窮。

杜甫是現實主義的大聖人,滿含激情地關心百姓的生活疾苦,描寫了無數人民生活的篇章,如"賣炭翁“等,讀來心酸,令人扼腕長嘆!

一個號稱"詩仙",飛翔在九天之上。一個名呼“詩聖",奔波于山河之間。在雄偉壯麗的唐詩之巔,兩人伯仲之間,各逞其長。兩人才華蓋世,互相輝映,如熊熊火焰,光照寰宇!


夏雨風


中國人不知道李白和杜甫的人不太多,知道李白和杜甫的詩文的藝術價值 及影響的人也不太多。韓愈說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的確,我們不能不為在我們祖國文學史上同時出現這樣兩位偉大的詩人而感到自豪!

一:先說李白

李白是盛唐詩壇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的浪漫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手法達到了高度統一。

李白生活的時代主要是開元、天寶年間,即所謂的“盛唐”時期,大唐帝國空前繁榮卻又潛伏著各種矛盾和危機,加上李白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性格,使得其詩篇表現了與杜甫迥然不同的浪漫主義風格,具有鮮明的獨創性。

(一)藝術價值

李白的詩雄奇、豪放、飄逸。連杜甫都說“落筆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1. 感情強烈,高度個性化,給人以排山倒海地氣勢,先聲奪人的力量。李詩繼承了前代浪漫主義創作的成就,以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風格,反映盛唐氣象,造就了屈原以後浪漫主義詩歌的新的高峰;
  2. 誇張大膽,比喻生動,想象豐富:用“抽刀斷水水更流”,比喻“舉杯消愁愁更愁”,本來是極度的誇張,卻又有生活的真實。“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借有形的發,突出無形的愁,誇張也極為大膽。想象豐富,當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用來表現時,他就藉助非現實的神話和多種奇麗驚人的幻想;
  3. 結構跳躍多變,感情瞬息萬變:以《蜀道難》為例,該詩以神奇莫測之筆,憑空起勢,借神話傳說,馳騁想象,又用“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在詩中三次出現,迴環往復,折服世人;
  4. 語言清新自然,不加雕飾:“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兩句詩是李白詩歌語言最生動形象的形容和概括;
  5. 詩體多樣:李白運用的詩體多樣,貢獻最大的是七古和七絕,這兩種詩體在當時也是最新最自由的,和他自由豪放的性格特別適應。

(二)後世影響

李白的詩對後代的影響極為深遠。

  1. 唐代影響:到貞元時期,他的沒有定卷的詩集已“家家有之”;中唐時期,韓愈和孟郊等人大力讚揚並認真學習李詩,創造出自己傑出獨特的詩風;李賀浪漫主義的詩風更是直接受李白詩歌的啟發;
  2. 唐朝之後:宋代詩人蘇舜欽、蘇軾、陸游,明清詩人高啟、楊慎、黃景仁、龔自珍也都從李詩中吸收營養;宋代豪放派詞人蘇軾和辛棄疾都受到李詩的影響。

二:再說杜甫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社會內容豐富,時代色彩鮮明,政治傾向強烈,洋溢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不惜犧牲自我的崇高精神,其人被稱“詩聖”,其詩被稱“詩史”。

杜甫所處的時代,是大唐帝國由盛而衰的一個急劇轉變的時代,杜甫經歷了所謂的“開元盛世”,也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全部過程,尖銳複雜的社會矛盾不僅造成勞動人民的深重災難和國家的嚴重危機,也把杜甫捲入了生活的底層,長期生活在民間,就使他有可能描繪出那個苦難時代的生活圖畫,並逐漸攀登上現實主義的高峰。

(一)藝術價值

杜甫詩歌的最大成就和特色就是現實主義。

  1. 作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詩突出地表現在那些反映現實的樂府敘事詩上:善於對現實生活作典型的藝術概括,例如“三吏”“三別”;寓主觀於客觀,例如《石壕吏》、《麗人行》;對話的運用和人物語言的個性化,例如《新婚別》;採用俗語;細節描寫;
  2. 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一大特色:不僅在文學史上,就是在歷史上也起著積極的教育作用。愛國詩人陸游就深受杜甫影響,他學習杜甫,糾正了自己早年學詩“但欲工藻繪”的偏差,創作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愛國詩篇;民族英雄文天祥一生酷愛杜詩,被俘之後更是專讀杜詩,並集杜詩為五言絕句二百首,自言“但覺為吾詩,忘其為子美詩”;愛國詩人顧炎武同樣從杜詩中得到鼓舞;
  3. 詩體多樣:為了全面反映現實,杜甫掌握了利用了當時所有的一切詩體,並創造性地發揮了各種詩體的功能,為各種詩體樹立了典範。詩在杜甫的手中,幾乎無所不能,他用詩寫傳記,寫遊記,寫自傳,寫奏議,寫書札,寫寓言,寫評論。

(二)後世影響

  1. 杜詩學習民歌運用對話和口語,大大提高了詩的表現力,使詩歌接近生活,接近普通百姓。元稹和白居易詩歌的通俗化,就是受杜甫的影響;
  2. 杜甫注重煉字,“語不驚人死不休”,“字字不閒”,這對於提高詩的語言藝術,影響後世很大。如宋代“江西詩派”就強調杜詩“無一字無來處”,專門在字句上下功夫。

秀雲涵天


現在經常看到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杜甫和李白合稱“李杜”,兩個人的詩誰更好一些?結果是大家各持己見,爭吵的很激烈卻爭不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其實所謂的藝術,或者說登峰造極的藝術,很難進行相互之間的比較,李白的“清逸奔放”,杜甫的“沉鬱頓挫”,都已經達到了各自境界的極致。

而據相關的史料記載,最早挑起李杜之間優劣爭辯的人是元稹,把杜甫的成就放在李白之上,引得天下譁然。

韓愈很不認可元稹的做法,所以就寫了《調張籍》,“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韓愈的這段評價還是比較公允的:我們哪能評判這兩位大詩人的優劣呢?他們都在雲端中飛翔,即使我們能夠在夜夢中看見他們的身影,但是等到醒過來之後就會明白永遠也不可能取得像他們一樣的成就。

有些時候我們不免會從我們對於詩人的批評和挑剔中,來檢討我們自己的胸懷是不是足夠寬闊,以至於竟不能同時容納大唐詩壇的雙子星座。

李白被後人尊奉為詩仙,以至於人們錯誤的認為,他超越現實主義的偉大是後人無法超越的。事實上,沒有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超現實的,李白也不例外!

盛唐時代的其他詩人還在高蹈與進取之間徘徊的時候,李白卻毫不掩飾他對功名事業的嚮往,同時又對那些為取得富貴而犧牲人格的行為加以鄙視。他熱愛現實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對其中不合理的現象毫無顧忌的投以輕蔑。這種被現實束縛,卻不願意接受,反過來卻想要征服現實的態度,是李白身上特有的反抗黑暗勢力與庸俗風氣的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

李白身上具有的獨特的反抗性,和杜甫那種始終以嚴肅的、悲憫的心情注視、關心和反映祖國、人民的命運那種現實主義精神,是相反而又相成的。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傳衰的開始,也是唐代文學發展的轉折點。

生活在盛唐時期的詩人們,都經歷了這場由於統治者的昏聵荒淫而造成的軍閥叛亂。在叛亂前,他們當中的多數人為國家表面的安定繁榮所迷惑,一味的追求舒適安逸的浪漫生活,亂後卻喪失了意志,變得消沉頹廢,再也吟不出熱烈高昂或自在奔放的詩歌了。

而另外少數人,一直比較清醒,在社會繁榮昌盛的假象中,對潛在的嚴重危機已經有了預感。殘酷的戰爭,苦難的環境,使他們受到教育、鍛鍊,使他們敢於面對慘淡的人生,堅決地站出來,為國家安危、百姓的悲喜而吟唱。

杜甫,就是這少數人中的最傑出者。他以積極入世的精神,勇敢忠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即使在個人和國家處在極端危急的情況,也從來沒有失去信心。而他所具有“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的高超藝術手法,充分的保障了他可以將這高貴的思想情感表達出來。

在我國詩壇上,杜詩的認知作用、借鑑作用、教育作用和美學作用都是高不可攀的。這就是後人尊其為詩聖,將其作品尊為詩史的原因。

李詩源自於《楚辭》,杜詩源自於《詩經》和漢樂府,二人又不約而同地受到《文選》的影響。安史之亂前以李白為代表的浪漫主義和亂後以杜甫為代表的現實主義雙峰對峙,“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說明了在詩歌創作方面,盛唐之所以為盛,正是因為有“李杜”的偉大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