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财险“踩雷”信用保证保险业务 成本率居高不下财险公司风控不足

信用保证保险有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按理说是好的发展机会,但保险公司传统上在信用风险识别、管理方面的数据与能力积累不够,面对市场需求又有些有心无力。

又一家“踩雷”!4月17日,中华财险收到监管罚单,其上海分公司信用保证保险新业务被暂停两年。

从浙商财险到长安责任险,再到中华财险的通报和罚单,对快速发展的信用保证保险是一个警示和反思。一方面,信用保证保险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风控能力和模型手段不足,也让信用保证保险频频“踩雷”。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财险公司保证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843.65亿元,同比增长30.80%,业务占比7.24%。

保证保险频繁踩雷

2019年5月以来,中华财险保证保险投诉集中爆发。

究其原因,4月16日,银保监会通报显示,中华财险上海分公司在承保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信用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中,未在收到消费者理赔申请后告知消费者理赔程序和所需材料,也未在合同约定时间内作出是否赔偿的核定;不符合互联网金融相关规定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开展信用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

4月17日,上海银保监局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华财险上海分公司因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的保险条款、委托未取得合法资格的机构从事保险销售活动的违法违规行为,机构被罚80万元并停止接受信用保证保险新业务2年,两位相关负责人分别被警告并处20万元罚款。

事实上,“踩雷”信用保证保险的不止中华财险,浙商财险、长安责任险皆是前车之鉴。

2018年1月,浙商财险因未按规定办理再保险、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及保险费率、未按规定提取准备金、聘任不具有任职资格的人员以及内控管理未形成有效风险控制等违法违规行为,被原保监会对其及相关责任人作出共计202万元的罚款,并责令停止接受保证保险新业务共1年。

2019年1月,长安责任险被银保监会责令增加资本金,完成增资扩股工作;总公司及分支机构停止接受除车险和责任险以外的新业务(包括直接保险业务和再保险分入业务);停止增设分支机构。

浙商财险主要因“踩雷”侨兴私募债,长安责任险的原因大抵相同。根据长安责任险的解释,2018年以来,在去杠杆等金融调控政策的大背景下,社会融资的信用明显紧缩,公司部分客户现金流受到影响,逾期还款有所上升,公司按照保险合同进行赔款垫付。2018年三季度,公司本着谨慎评估、审慎反映业务风险的原则,对相关业务进行风险评估,计提了减值准备及准备金约4亿元。

最终,浙商财险、长安责任险分别于2017年9月、2019年9月增资成功,才长舒了一口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年来财险公司非车险业务发展较快,其中尤以信用保证保险较为突出。信用保证保险的风险与经济周期、经济环境变化相关,这类风险具有一定外溢性和传导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加之网贷政策收紧,风险会传导至保险公司,如果保险公司不具备相应风控能力,可能面临严重亏损。

对此,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表示认同。他表示,目前市场上很多出问题的信用保证保险,多是保险公司与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合作,客户与业务来自互联网场景,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不足,风控能力、模型手段也跟不上,甚至有些业务近似于“裸奔”。因此,去年以来的监管清理整顿互联网金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以及今年的疫情影响,使得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爆雷”不断显现。

承保亏损加剧

信用保证保险的隐忧在上市保险公司的年报中亦可窥见。

2018年,人保财险信用保证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15.75亿元,承保利润1.85亿元,综合成本率96.9%;2019年,其信用保证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虽达227.63亿元,但承保亏损高达28.84亿元,综合成本率也在各险种中高居榜首,达到121.7%。

其中,人保财险227.63亿元的信用保证险中,非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约有17亿元,融资性信用保证险约有210亿元。

在中国人保2019年业绩发布会上,人保财险副总裁沈东解释称,这主要是受到融资性信用保证险的影响。社会信用风险上行,导致融资类信用保证险赔付快速增长,费用率也相对较高。同时,融资性信用保证险是先赔后追,追偿的收入入账相对滞后,业务会表现出赔付率先高后低的特征,特别是在业务快速发展的情况下。

所谓融资性保证保险,主要包括个人消费类的借款履约保证保险、汽车金融履约、政银保、银行商业贷款保证、互联网金融平台贷款保证、信用卡统保等细分业务。

2019年12月,银保监会下发《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对2017年发布的《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进行全面修订。其中,《征求意见稿》将信保业务进一步划分为“融资性信保业务”以及“非融资性信保业务”,并对前者提出了更高的监管要求。

沈东坦言,受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行业、企业、居民的财务状况将受到影响,偿债能力减弱,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风险管控压力或将持续加大。

周瑾表示,从市场需求角度看,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的需求旺盛。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信用等级不高,银行等信贷机构希望第三方提供增信;另一方面,诸多消费金融场景,互联网金融机构及资金提供方也希望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共同承担风险。因此,保险公司在信用保证保险领域是不缺市场的,信用保证保险也有利于促进融资市场完善。

但周瑾强调,从保险公司信用保证保险拓展的角度看,重点在于风险管理能力和业务选择策略,只有具备强大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控制措施,才能从大量的市场需求中过滤掉欺诈类客户,选择符合自身风险偏好的业务,才能确定相应的风险对价以获得风险补偿。

此外,平安产险保证保险保费收入从2018年的330.1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47.0亿元,赔款支出从137.89亿元增长到183.07亿元,承保利润从22.05亿元下降到15.52亿元。

太保产险保证保险业务收入从2018年的35.0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56.16亿元,承保利润从2.56亿元下降到1.25亿元,综合成本率从84.2%增长到95.5%。

一位财险公司业务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一些债务风险暴露的情况下,这类险种蕴含的风险较大,对市场主体的风控要求较高。对于不具备风控能力的保险公司,建议审慎介入相关业务。”

做好风控是关键

在发展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上,财险公司面临着两难抉择。

朱俊生表示,目前车险业务增速明显下降,而非车险业务外部信用环境欠佳,这对风险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财险公司面对业务增长的压力,追求信用保证保险扩大规模,但风控并没有做好,费率也没跟上。信用保证保险面对的是信用风险,而且通常是银行选择不做的企业,才需要保险增信。银保监会对信用保证保险的风险高度关注,还发布了相关征求意见稿。保险公司追求业务规模没错,但要以风控能力为前提,审慎经营,严格审贷。

周瑾称,一方面,车险业务压力重重,亟需大力发展非车险业务,信用保证保险有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按理说是好的发展机会;但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传统上在信用风险识别、管理方面的数据与能力积累不够,面对市场需求又有点有心无力。

在此背景下,如何做好信用保证保险的风控至关重要。周瑾指出,总体来看要从被动风控转为主动风控。第一是要掌握数据主动权,必须获得客户真实、完整的数据;第二是利用多方数据,包括人行征信数据,工商、税务、市政以及其他外部数据源,对客户的风险画像进行全面勾画;第三是建立自己的风控模型,即便针对合作平台已经筛选并做过风控的客户,保险公司也要有自己的风控逻辑和模型,并基于自身风险偏好选择业务;第四是坚持风险共担与风险定价,与合作方要共担风险,避免“扛雷”,并基于业务的风险水平来区别定价,以获得足够的风险对价。

众安在线CEO姜兴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19年,众安在线以审慎的态度发展消费金融业务,并缩减了消费金融的业务规模,尤其是在与互联网金融机构合作时大幅提高了准入门槛,以控制宏观经济下行带来的逾期风险。“众安在线将会遵守监管规定,并运用大数据、AI技术进行筛选,谨慎发展消费金融,与头部优质平台合作。”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