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望地
疫情讓有些人看到了對方的“真面目”,但同時,也讓一些人更懂得了愛和珍惜。
01
為了孩子,該不該忍?
緣分盡了,婚姻也就走到了盡頭。
然而,婚姻的意義終究是不同的,孩子,是每一對想離婚的夫妻繞不過去的坎。
夫妻離婚,就意味著孩子將要面對破碎的家庭、缺失的愛,甚至是同齡人的側目。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傷害。
當愛情已逝,婚姻已死,又如何能為了孩子苦苦支撐呢。
有些人說:別離了,為了孩子湊合過吧,父母那代人不都是湊合著過下來的嗎,婚姻中更多的是責任,感情沒那麼重要。
然而,即便兩個人真的為了孩子不離婚,,湊合的婚姻就能過得下去嗎?
失去了情感做支撐,每日揹負著責任感勉強湊合,在日復一日的冷臉中將所剩不多的熱情消磨殆盡。
對孩子,更是一種枷鎖。
別以為父母的演技可以瞞天過海,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感知能力。
孩子雖小,卻也懂得察言觀色。
他能從細微之處看出父母的關係是否親密。
也能看得出這個家庭是真的幸福還是名存實亡。
事實上,單親家庭的孩子也並非全都不幸。
就像王菲和李亞鵬,他們雖然離婚了,但是對於孩子絲毫沒有馬虎:他們像朋友一樣,一起為女兒慶祝生日,定期舉辦家庭聚餐,帶著她一起做公益。
所以李嫣是幸福的,她能感受到:父母雖然離婚了,但是她的家還在,她得到的愛並沒有減少。
對小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父母是否住在一起,而是父母有沒有讓他感受到溫暖的愛,這種愛不僅僅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更是父母對於彼此的互相愛護。
對於大人來說,做不成夫妻還可以做朋友,兩個人的關係不一定要用婚姻來維持,做朋友會更加輕鬆。
父母不得不分手,不得不顯示生活不如意的一面,孩子必須學會自己去面對真實的生活。
父母在解決離婚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如果能做到平和、豁達、自信,孩子也會理解和接受父母的行為。
好合好散的夫妻,即便離婚,也不會給孩子留下太多負面影響,反而會樹立一個妥善處理複雜情感的好典範。
離不離婚,是婚姻的一種狀態,父母的努力和付出才是婚姻的靈魂和內涵,只要你還愛孩子,他就能感受的到。
02
活在當下,愛我所愛
前一段時間,看到一對老年夫妻的愛情,無比動容。
老爺爺今年已87歲,老奶奶83歲。
他們都染上了新冠肺炎,在同一家醫院不同的病房住院。
這天,老爺爺自己舉著吊瓶去看望奶奶。
護士正在給奶奶餵食,可她不肯吃,於是爺爺便耐心地哄她,給她餵飯喂水。
後來,這對老人痊癒出院。
面對鏡頭,爺爺說:
“我每晚都起來三四遍,看看她的被子蓋好沒有……
我對她的照顧,還是比較精心的。”
很多網友說,這就是自己最嚮往的愛情的模樣,白頭到老,彼此照拂。
生死麵前,才知相濡以沫一輩子的意義。
漫長人生路,能有這樣一個人,和自己一起攜手走過無數風風雨雨,直到彼此步履蹣跚,實在難得。
看過這些難得的夫妻,才知道,真正好的婚姻,並不會因為外境的改變而改變。
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因衝動結婚,又因衝動離婚;因為風花雪月結合,又因雞毛蒜皮分離。
婚姻到底是什麼?
就像列昂尼多娃說的:婚姻的基礎是愛情,是依戀,是尊重。
也許,這正是一個我們反思自己婚姻的契機。
03
終極成長,是愛自己
好的婚姻,應該不會防止你愛自己。
卓別林70歲的時候,寫下一首詩叫《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裡面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我不再犧牲自己的自由時間,不再去勾畫什麼宏偉的明天。今天我只想做有趣和快樂的事,用我的方式,以我的韻律。
婚姻中總歸有犧牲,前提是你願意。
曾有朋友跟我說,學會愛一個人不難,但學會愛自己真的好難。
有的人,用幾年的時間,去治癒一道感情的疤痕;有的人,經歷一次挫折,終其一生都在自卑中度過。
我經常看見一些失業、失戀的人,在燒烤攤喝得爛醉如泥,或者蹲在角落裡一根又一根的抽菸。
然後很長一段時間,他們都陷在失落的情緒裡,反覆地懷疑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
失業了,再找一份新的工作就好;失戀了,也會有新的人出現來愛你。
即便是離婚了,此後一生中,你還會遇到千萬種美好。
有一句話說:“當你覺得世界美好,美好就會奔你而來,當你認定自己值得被愛,就一定會有人傾盡全力來愛你。”
當你開始正視自己、當你開始認清優與缺、當你不再依賴從別人身上獲得快樂。
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你可以放心大膽的做你自己,讀書、聽歌、旅行、看電影,甚至離婚。
如果你不介意孤獨,就能愛得燦爛,笑得灑脫。
當你真正開始愛自己,才是一段美好生活的開始。
無論婚姻是否存在,你一直都是你。
LaoHuang188
1
從龍蝦到泡麵
中產的父母,過去會在寒假送孩子去國外參加冬令營,兩星期後,回家的孩子會講述一次興高采烈的篝火晚會,或是認識了其他國家新朋友的故事。
“但是現在我們取消了這個計劃。”站在《南風窗》記者對面的是一個建築材料供應商,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
取消計劃,除了基於安全的考慮,另一方面與他們家的現金流變得皺皺巴巴有關。這位父親在 2019年投資了幾個門店,沒料到,疫情的到來不僅沒有實現預期中紅火的生意,而且讓償還貸款的壓力變得更大。
“但我還是海淘了一個Switch,讓孩子們在家玩《健身環大冒險》,彌補下不能出國的情緒吧。”這位父親補充道。
用幾千元的電子設備,替代一次幾萬元的冬令營,有人說,這場疫情把全民轟轟烈烈的消費升級,打回了消費降級。
阿里大數據的統計是一個截面。數據顯示,疫情期間,30~35歲年齡層電商消費表現最差,消費金額較往日縮水20%左右,所謂“新中產”平日裡喜愛的高端護膚品、高檔紅酒等產品的銷量都大幅跳水。
消費降級的情緒還蔓延到了家庭的一日三餐。
龍蝦、三文魚這類常出沒朋友圈、很受歡迎的“硬菜”,在疫情期間卻出現了市場的積壓。為此,多數商超不僅要打折促銷,還乾脆在廣告上請消費者“伸出援助之手”。
與無人問津的龍蝦相對的,卻是泡麵賣得脫銷了。2月上旬,蘇寧大數據顯示,方便麵銷量環比猛增約350%。速食走俏,除了它們在使用上有方便快捷的優勢,還因為它們象徵著某種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並不是中國獨有的情況。疫情突然降臨的時候,美國Costco在3月初推出了“末日罐頭”,顧名思義就是囤糧,囤到世界末日降臨的那一天也不愁沒東西吃。
結果“末日套餐”熱賣。平日各種追求新鮮、有機蔬果,視罐頭為不健康食品的美國中產,這次居然爭先恐後把可供4口人一年所需、保質25年的幾百個超級罐頭搬回了家。
從取消旅行,到爭搶速食,疫情期間一系列的行為改變,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視作——為了對沖疫情帶來的現金流“洗劫”,無數家庭選擇了支出的“腰斬”。
撐,這個字精準地傳遞出了多數家庭目前呈現出對現金流枯竭的焦慮——顯而易見的焦慮。
每月的供房、供車和稅賦,每學期讓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每一年提供給老人的贍養費,還要留出部分錢給醫療,以應對突如其來的一場大病、一次意外等等。
對許多中國家庭而言,幾乎每天一睜眼,就要能準確知道每月甚至每年的開銷最少是多少。要保衛絕對穩定、長久的資金來源,人人都不敢懈怠。
新型冠狀病毒這隻“黑天鵝”扇動翅膀的時候,多數家庭最主要的擔心是工資收入。在沒法開工或近期開工的情況下,工資收入肯定降低。但大部分開銷是剛性的,很難降低需求。
比如教育。社會競爭加劇,灌輸給每個人的理念是,再窮也不能窮教育。讓自己考個證,或者送孩子上個琴棋書畫的興趣班,動輒成千上萬就花出去了。
除了工資,財產性收入也不樂觀,比如投資的回報率也會下降。以市場目前的反應來看的確如此。疫情以來,我們不僅見證了股市大跌,美元指數劇烈震盪,傳統避險資產黃金也在2月最後一個交易日跌逾3%。
2
房地產這個“籃子”
全天下人“消費降級”的原因幾乎都一樣,比如缺錢。但因各國國情不一樣,家庭資產的匹配結構差別很大,因此,籌錢方式則各有各的不同。
宏觀上看,這次疫情是對中國的一次大考,也是對全世界的一次大考。微觀而言,可以理解為對家庭的一次大考,譬如家庭資產配置。我們先來看看中國家庭的資產結構。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家庭還沒有什麼財富可言,人們的注意力都放在賺錢上,沒有理財的挑戰和投資的慾望。可是,到了最近幾年,尤其是2016年前後啟動的大多數城市房價跳漲,瞬間顛覆了大多數中國人的財富觀,有房者的資產像吹氣球般膨脹了起來。
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怎樣配置投資組合,才既最大化保值升值,又最小化風險?《中國家庭財富調查報告》給出了一個答案:繼續買房。數據顯示,2019年,家庭人均財產增長中來自房產淨值的佔比達到91%。而這個數值在2016年的時候已經不低了,為68.8%。
該份報告則用“房產形成擠出效應”的說法,強調了中國家庭資產配置畸形的現象。這也對應著此次疫情中,有人申請延遲還貸等新聞的屢見不鮮。
值得注意的有兩組數據。
第一組數據:今年1月,重點18城二手房成交量出現大幅減少,環比下降38%,同比下降27.3%,說明疫情對房地產的衝擊是明顯的。歷史早有預警,2009年,美國暴發H1N1的第一個高峰期,受到影響最大的行業就有房地產,資金回撤率達12.72%。
第二組數據:2003年非典,近800萬人登記失業。試想,如果揹負著鉅額房貸的人一旦在這場影響面積更大的疫情中失業,沒了收入,那麼被改變的可能是一個家庭。
疫情期間,一個從事教育行業的母親將2001年的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推薦給正在讀初中的女兒。這位母親對《南風窗》記者說,作者羅伯特·清崎說房子是負債不是資產,這20年來遭到了很多人的嘲諷。現在呢?
可見,家庭資產都會由於房地產配置過於集中,而在這次疫情中受到影響。這就是為什麼經濟學者總是反覆一句老話: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這也是為什麼近期頻繁看到不同金融機構在為我們的財富管理“補課”,引導家庭短期、中期以及長期如何做更合理的現金流規劃,對任何情況,都要有備用的償還方案。疫情,在某種程度上喚醒了中國家庭的風險保障意識。
那麼,除了房產等有形資產受到衝擊外,金融資產呢?回顧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股市經歷了大跌又出現了大漲。
原因在於疫情這個“外部衝擊”因素。疫情早期,資本市場後知後覺,等猛然意識到疫情嚴重性則易反應過度,恐慌性拋售。但這種恐慌又能在短時間內消除,於是修復行情便會開啟,常出現反彈。
這個現象也從另一個角度向中國家庭詮釋了,為什麼要進行多元化投資,而不是對幾隻股票、一個資產區域或一種資產類別敞口過高。
比如,前期如果過度投資了受疫情影響較重的行業餐飲、旅遊等行業,而不是還分散投資醫療、線上娛樂等行業,那麼,面對疫情,對沖風險的能力顯然不高。
3
拯救的對象和方法
被我們忽視的一個事實是,新冠病毒會導致死亡,飢餓和貧窮也會。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而言,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阻止經濟下滑,確保每個家庭的兜裡都有錢。
疫情暴發之初,有媒體報道,黃岡一名孕婦感染了病毒,花光了從親戚朋友那裡借來的20萬元仍不見好轉,最終不得不放棄了治療。
為避免這樣因困棄醫的情況再次發生,中央先後明確無論確診還是疑似病例的醫療費用,都由財政兜底。
國家支付這個政策的出臺,對於千千萬萬箇中國家庭而言,是這個寒冬疫情陰霾下極大的寬慰。
保衛家庭現金流的步伐從未停歇,還有一個大動作是央行的貨幣政策。
為“維護疫情防控特殊時期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和貨幣市場平穩運行”,2月2日,央行在公開市場單日逆回購操作投放1.2萬億元人民幣。兩天後,再次投放5000億元。
通俗來說,這是為了給市場一顆“定心丸”,注入鉅額資金,市場上可以自由流動與自由交易的貨幣多了。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寬鬆都會富有成效。作為參照的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進入21世紀後,全球主要經濟體為刺激經濟發展,都採取了長時間、大規模的寬鬆貨幣政策。
看上去這個“不差錢”的社會正在到來,但其本質卻可能製造了一個更大的泡沫,來托起原有的泡沫。它會摧毀普通人的儲蓄。
從短期來看,其連鎖反應就是:資金脫實向虛。熱錢會流入樓市、股市等,而不是實體企業。沒有錢的企業則不能投資、生產,獲得利潤,這就導致企業員工得不到高薪酬。
這時便發現,家庭的現金流原來與實體經濟是一種正相關的關係。換句話說,要保衛家庭的現金流,要重振實體企業,有足夠的空間創業和就業才是當下工作的重點。決策者顯然看到了這一點。中國人民銀行與其他金融監管機構共同出臺了30項政策措施,以支持嚴重受疫情影響的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私營企業和製造業。
在恢復生產災後重建方面,其他國家的經驗值得借鑑,比如對於企業和個人的救助,大部分遵循著規模有限、針對弱勢群體和尊重市場規律的基本原則。
2011年,日本受到九級大地震及隨之而來的海嘯、核洩漏的毀滅性破壞,日本政府將之定性為戰後60年來最大的危機。
受災難的直接或間接影響,僅在2011年一年內,日本就有1.2734萬家企業倒閉。可見,不僅受災民眾苦不堪言,也使整個日本經濟遭受重創。
在增加市場流動性之外,政府最主要的救助措施是規模有限的為中小企業提供一定信用擔保,為日本人提供職業培訓和與中小企業對接的機會。
同時重視針對個人、家庭的救助——日本的方法是,建立了一個由私人保險公司和政府共同參與運作的家庭財產地震保險體系。
在這個體系裡,理賠金額在750億日元以下的,全由各商業保險公司負責。理賠金額在750億日元至8100億日元之間的,由各商業保險公司和政府各負擔一半。而在8100億日元至41000億日元之間,則由政府負責95%,各商業保險公司負責5%。
這種理賠的“分層技術”,本質上是一種風險共擔,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受助企業和機構的道德風險,值得那些“救助資源”雄厚卻效率低下的經濟體學習。
你的關注和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櫻桃番茄GO
我們是一對80後的夫妻,有兩個小孩,大的4歲半,小的不到兩歲。兩年前我們為了做點生意跟銀行貸了幾十萬也跟親戚朋友借了很多人,由於管理不當沒賺到反而欠了一身債,我在國企的工作也丟了!後面我們還是堅持做下去,可是因為這次疫情我們沒辦法正常營業我成了無業遊民在家帶孩子,所以主要的收入來源是我愛人工作工資,都用於家庭的生活開支,每天都在煎熬著被銀行,朋友的催債中!由於我愛人每天都要上班所以我在家每天都把家裡一切事物都做得穩妥不用愛人操心,他每天下班到家就是吃完飯就是直接躺著不管小孩我知道他上班辛苦所以我也沒說啥,可是不管我做什麼事做錯一點,或說錯一句話她都是立馬大鬧說我整天吃她喝她的!在外面工作辛苦,委屈回到家還要她不得安心,罵得什麼難聽,每天都是因為金錢問題鬧得不可開交每次吵架都是說要離婚因為我知道我現在失業沒錢我也沒說啥可是十分難受!大家看一下我該怎麼做呢?給個建議給我,我該何去何從有時我真的想把這個婚給離了算了可是又想到我還有兩個這麼小的孩子!誰能幫幫我給個建議?
關鍵字: 我該 不可開交 2017中國經濟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