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19999小米都量產不了無法開售,怎麼比華為Mate Xs還難做?

宇宙無敵小芬


小米史上最貴的兩款產品,一款是小米的98寸紅米電視,另一款則是小米的MIX α。同樣都是19999元的價格,但是紅米98寸的電視開售了,而小米MIX α原定於去年12月份上市,但是最終依舊沒能上市,到現在大家對於這款手機已經沒有太多的關注度了,原因就是小米並沒有在這款產品的宣傳上下功夫了。那麼問題來了,賣19999元,為什麼小米都無法量產?

這款手機只有在外媒的手上我們見過兩個視頻的體驗,國內沒有一個媒體拿到這款手機的上手體驗。其實很多人都在說,這不就是華為Mate Xs的焊接版本嗎?摺疊打開不了的狀態就是小米MIX α,其實這樣說太片面了。因為完全不一樣的工藝。

首先就是覆蓋的玻璃面板和華為Mate Xs就有很大的區別,柔性屏摺疊成小米MIX α這樣其實沒有太大問題的,甚至說沒有任何挑戰性,但是最大的挑戰就是整面的環繞彎曲玻璃,這是最大的工藝難點,如何實現,估計讓小米特別的頭疼。而之前李楠算過一筆賬,只要上一萬臺左右,這款產品就不能說虧本了,目前華為Mate Xs說虧本也是量上不去導致的,所以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量產問題,甚至都無法實現出廠的。

OLED屏的工藝是沒有什麼的問題的,目前最大的難點我覺得還是出廠測試和覆蓋的真玻璃面板,要知道目前華為的摺疊屏正面還是高分子化合物的覆蓋層,並不是玻璃,即便是Galaxy Z Filp也是一款表面覆膜的摺疊屏,所以並不是小米想跳票,而是這款手機的量產確實無法實現。但是我認為環繞屏的形態會最終的生成,也是全新的方向。


磊神聊股


這玩意兒就跟以前的澎湃芯片差不多!一個是為了上市,一個是為了拉起低靡的股票!你還真以為他是拿來賣的?小米就是個營銷公司,沒什麼技術含量的![靈光一閃]



為二奶而奮鬥



不要輕易下結論,手機跳票這個事情每家企業都經歷過。當然,做企業嘛,核心還是看利益,什麼跳票打臉這個事情真的沒什麼,掙錢嘛,不寒顫。

華為Mate X是2019年2月份發佈的,說年中開售,但是一直到了2019年11月才開始賣,基本跳票了半年多。小米MIX Alpha是2019年9月份發佈的,當時說的是12月份開始小批量發售,現在是2020年4月,如果到了6月還不發佈的話,那麼跳票就比較嚴重了。



2019年小米的重心並不在高端市場


過去我們就分析過,小米在2019年主要的工作精力是調整自己的手機產品線和團隊,為2020年5G的窗口打下一個比較好的基礎。現在看來小米基本上也做到了。


首先小米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原本的紅米從子系列,獨立成為Redmi子品牌,與原本小米的數字系列和MIX系列做切割。獨立後的Redmi系列由原金立手機的負責人盧偉冰接手,主要任務就是從小米數字系列的手中接過“性價比”的大旗,主打性價比機器來確保小米的市場定位和用戶群體不流失。

畢竟在2019年初,vivo成立了iQOO,OPPO成立了Realme,再加上一直以來的死敵榮耀,小米一下子迎來了三個搶佔中低端市場的競爭對手。iQOO和Realme很明顯是盯著紅米系列在打,線上走量,性價比很高;榮耀一直都是小米的死敵,把小米困在3000元的價位上不去。

不過盧偉冰還是沒有讓大家失望,2019年小米陸續推出了紅米Note7系列、K20系列、Note 8系列,到了年底推出的K30系列,直接把5G手機價格壓到了1999元,可以說刀法精準,但是貼合用戶的消費心理。2019年小米可以維持在全球出貨量第四名的成績,靠的就是Redmi系列。


其次小米做的第二件事情是重新拆分數字系列,將產品線做了更細緻化的佈局。目前來看小米數字系列被拆分成了兩個大類:

  • 一個是主打水桶機器的數字系列,小米9、小米9 Pro。這個系列硬件配置直接拉滿,用得上用不上的功能都給你,然後賣一個比較高的價格。比如今年的小米10和小米10 Pro,硬件配置上基本沒有缺陷,性價比相對於其它4000元左右的機器還是很有競爭力的。

  • 一個是主打拍照的小米CC系列,去年的小米CC 9、小米CC 9 Pro。核心賣點都是在拍照上面,其中嘈點比較大的是小米CC 9這款機器,號稱主打女性用戶,但是無非是換了一個背殼而已......理工男做女性手機還是蠻有挑戰的。主要看點還是2019年底的小米CC 9 Pro,首發1億像素傳感器,背後的邏輯就是小米在傳感器上站隊三星,與華為站隊索尼形成兩個陣營來競爭。


可以預見,今年小米10和10 Pro已經發布,年中應該還有小米CC 10和CC 10 Pro,或者還會再推出一個獨立於數字系列和MIX系列的第三個系列加入小米陣營。



決定MIX Alpha發售的三個因素


MIX Alpha是否量產,主要有三個問題要考慮:供應鏈成熟度、用戶接受程度、產品路線方向。


供應鏈來講,小米MIX Alpha主要難點就在於那塊360度的環繞屏幕,成本和良品率肯定是很低的,按照雷軍在發佈會上講的:做10塊只有1塊合格。10%的良品率壓根就不可能量產......誰敢量產誰就是在給供應鏈做慈善。

2019年底小米總裁林斌在微博上發佈消息,聲稱小米正在努力將MIX Alpha的塑料面板換為柔性玻璃面板,相信工藝上面還需要時間進行調優,我們還是多給小米一點時間,畢竟多一種有趣的設備,在如今千篇一律的手機市場還是蠻有趣的。


用戶可接受程度,這一點決定了最終MIX Alpha要賠多少錢。雖然小米作為上市公司,更應關注的是股價問題,但是MIX Alpha發佈之後,第二天小米的股價並沒有回升,反而下跌了15%左右,只能說明資本市場並不看好這款產品能夠帶給小米的長期利益。股票都拉不動,更不用說依靠銷售來賺錢了......

那麼潛在付費用戶的基數,就決定了小米是否要投入大規模的資源來量產。一部手再爛,至少賣出10萬臺才能夠收回成本,MIX Alpha這種項目的機器想收回成本是不可能的,不過也要考慮生產方面的投入產出比,比如說在保持多少的良品率情況下,賣出多少臺可以達到製造成本的投入產出平衡。如果19999元的售價下,實際願意購買的消費者只有幾萬人,壓根就不用量產了......


產品路線,就是更重要的事情了。也就是說MIX Alpha這個系列未來還要不要存在?MIX Alpha的產品形態在未來要不要做大調整?

如果說僅僅只是小米秀肌肉的產品,可以未來不是MIX Alpha,而是MIX X、MIX Z、MIX V等等其它的概念產品,那麼量產不量產也無所謂,並不能引起用戶多少的共鳴。如果說小米內部是打算將MIX Alpha作為旗艦中的旗艦來做,那麼第一代小規模量產,後面再慢慢迭代也不是不可以。

同時還要注意一點就是:未來的手機形態到底是什麼大方向?到底是華為 Mate X那種摺疊屏方向,還是小米 MIX Alpha這種環繞屏方向?目前總體的風評是以摺疊屏方向來走的,那麼未來MIX Alpha有生存空間嗎?如果沒有,那也沒有必要進行量產,還不如小規模做一款絕版的紀念產品來得有意義。



背後都是長期利益的考驗


無論是三星Galaxy Fold系列、華為 Mate X系列、小米 MIX Alpha系列,其實都是放長線釣大魚。背後都是在嘗試積累更多的技術,應用到更多的產品中去。


三星做Galaxy Fold,一方面是為了嘗試新的產品形態,秀肌肉。但是更核心的利益在於,三星在擴展自己的供應鏈技術。作為AMOLED屏幕全球最大的供應商,三星其實無非是在測試自己的摺疊屏幕,以及相應配套的鉸鏈結構,2020年又推出了縱向摺疊的Galaxy Z Flip,並且採用了柔性玻璃材質。

這也就意味著,三星目前也掌握了最成熟的摺疊屏幕解決方案,縱向橫向都可以摺疊,並且配有相應的鉸鏈結構。如果說未來摺疊屏是趨勢的話,那麼小米、OV這些廠商,也就只能夠向三星拿貨了,再一次三星又成為了新產品的供應鏈老大哥。


華為做Mate X系列,塑造品牌形象為重,畢竟從2019年開始,通過P30系列和Mate 30系列,華為正式進入了全球高端手機品牌廠商,與蘋果和三星並列。那麼肯定要拿出一個秀肌肉的產品出來,並且是可以量產的產品,來告訴消費者自己是可以撐起高端品牌形象的。

背後也是華為扶持京東方等國內屏幕廠商做的佈局,因為三星這傢伙憑藉自己壟斷的優勢經常搞對手,當年在屏幕上兩次給HTC斷供,直接導致發不出貨或者只能臨時從AMOLED屏幕換到LCD屏幕遭到消費者唾棄。華為這樣的國產廠商想要站穩腳跟,那就必須要擁有自己的OLED供應廠商,擺脫三星的控制。國內兩家企業非常有希望:一個是京東方,一個是柔宇。前者是Mate X屏幕的供應商,後者是MIX Alpha的供應商。


小米做MIX Alpha系列,使用的都是最頂級的材料,除了屏幕之外,機身採用了精密陶瓷和航天金屬,工藝上來說可以下放給數字系列或者普通版本的MIX系列;屏幕發生技術,以及柔性屏指紋識別,也可以做下放;還有更安全的硅基鋰電池材料等等。

我們說了,小米2020年的重心一定是想辦法把數字系列和MIX系列做到高端市場中去,價格可以來到4000元以上的位置,那麼包括屏下攝像頭、100W快充、1億像素鏡頭等配置肯定是要拉滿的。這些技術從哪裡來?那還不得從研發概念機身上得來。


因此與其說期待小米MIX Alpha什麼時候可以量產,不如期待一下MIX 4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