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有節 食不偏嗜

飲食有節  食不偏嗜


俗話說:病從口入,膳食營養與疾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吃錯了可能會導致食源性疾病,如食物中毒、食物過敏、寄生蟲病、慢性中毒有毒物質在體內蓄積所致的身體的各器官的損害、損傷等。

吃多了也可能會至食源性疾病,如齲齒、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風等都與膳食中能量過剩、吃得過鹹、過油等有關。

吃少了更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性疾病,如處於生長髮育期的兒童因餵養不當、疾病、偏食等會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貧血、甚至身高增長過緩等;孕婦營養不良可致胎兒宮內生長遲緩、影響優生優育等;老人因身體器官功能的退化,牙齒的脫落、疾病與體質等因素及膳食製作等因素而至老人營養缺乏,可能會導致抵抗力下降或貧血、骨質疏鬆等。

由此可見,飲食與健康息息相關,只有瞭解了什麼是合理膳食,避免不合理欠科學的膳食方式,方可起到增進健康、預防疾病的目的。

飲食有節  食不偏嗜


飲食養生原則

1食不偏嗜,應儘量飲食多樣化。

《黃帝內經》中說:“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馳,精神乃央。”解釋了為何長期偏食後,會影響身體健康甚至引發疾病,說明了食物多樣化的重要性。食物的搭配上主食應粗細搭配,副食應葷素搭配,三大能量食物碳水化合物類、蛋白質、脂肪類比例適宜,做到三餐搭配合理,做到餐餐有蔬菜,保證熱量平衡和營養素的充足,合理營養平衡膳食。

飲食有節  食不偏嗜


2飲食有節,注意衛生、適度食用。

《飲膳正要》說:“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而壽”。

《飲膳正要》又說:“善養性者,先飢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蓋飽中飢,飢中飽,飽則傷肺,飢則傷氣。若食飽,不得便臥,即生百病。”

故而應注意酌情攝食、適度食用,不能過少也不可過多,做到清淡飲食、注意細嚼慢嚥,避免暴飲暴食,注意烹飪時的色香味的適宜,避免油煎油炸類食物、醃漬食物、過辛過辣過硬過冷過油過膩過甜的食物,並注意適度運動和避免晚餐過遲。

《黃帝內經》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陽調和,人則平安。”食物也是有五味的,各種食物只有與各自的體質相配,才能更好地對症飲食,利於身體。

總之,需注意辨體施膳,如形體肥胖痰多溼重者,宜多吃清淡化痰的食物,而形體消瘦陰虛氣虛津少血虧者,則宜多吃滋陰生津易於消化的食物等。

小貼士:

1《千金食治》序論扁鵲雲:“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藥忌者,不能以除病也。”

2《黃帝內經》曰:“五味動病法∶酸走筋,筋病勿食酸;苦走骨,骨病勿食苦;甘走肉,肉病勿食甘;辛走氣,氣病勿食辛;鹹走血,血病勿食鹹。”

3《飲膳正要》道:“夫安樂之道,在乎保養,保養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與不及之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與,蓋不適其性而強。”

4《黃帝內經》曰:“五穀為養,五肉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

5食療雖好,但切勿盲從或盲目,因為吃錯了後反而會可能影響身體,補益過度也會造成脂肪、膽固醇、蛋白質、維生素的過量攝入而出現副作用。盲目或盲從進補,有害無益。

飲食有節  食不偏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