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有节 食不偏嗜

饮食有节  食不偏嗜


俗话说:病从口入,膳食营养与疾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吃错了可能会导致食源性疾病,如食物中毒、食物过敏、寄生虫病、慢性中毒有毒物质在体内蓄积所致的身体的各器官的损害、损伤等。

吃多了也可能会至食源性疾病,如龋齿、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风等都与膳食中能量过剩、吃得过咸、过油等有关。

吃少了更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性疾病,如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因喂养不当、疾病、偏食等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贫血、甚至身高增长过缓等;孕妇营养不良可致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影响优生优育等;老人因身体器官功能的退化,牙齿的脱落、疾病与体质等因素及膳食制作等因素而至老人营养缺乏,可能会导致抵抗力下降或贫血、骨质疏松等。

由此可见,饮食与健康息息相关,只有了解了什么是合理膳食,避免不合理欠科学的膳食方式,方可起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

饮食有节  食不偏嗜


饮食养生原则

1食不偏嗜,应尽量饮食多样化。

《黄帝内经》中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解释了为何长期偏食后,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引发疾病,说明了食物多样化的重要性。食物的搭配上主食应粗细搭配,副食应荤素搭配,三大能量食物碳水化合物类、蛋白质、脂肪类比例适宜,做到三餐搭配合理,做到餐餐有蔬菜,保证热量平衡和营养素的充足,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饮食有节  食不偏嗜


2饮食有节,注意卫生、适度食用。

《饮膳正要》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而寿”。

《饮膳正要》又说:“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盖饱中饥,饥中饱,饱则伤肺,饥则伤气。若食饱,不得便卧,即生百病。”

故而应注意酌情摄食、适度食用,不能过少也不可过多,做到清淡饮食、注意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注意烹饪时的色香味的适宜,避免油煎油炸类食物、腌渍食物、过辛过辣过硬过冷过油过腻过甜的食物,并注意适度运动和避免晚餐过迟。

《黄帝内经》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调和,人则平安。”食物也是有五味的,各种食物只有与各自的体质相配,才能更好地对症饮食,利于身体。

总之,需注意辨体施膳,如形体肥胖痰多湿重者,宜多吃清淡化痰的食物,而形体消瘦阴虚气虚津少血亏者,则宜多吃滋阴生津易于消化的食物等。

小贴士:

1《千金食治》序论扁鹊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

2《黄帝内经》曰:“五味动病法∶酸走筋,筋病勿食酸;苦走骨,骨病勿食苦;甘走肉,肉病勿食甘;辛走气,气病勿食辛;咸走血,血病勿食咸。”

3《饮膳正要》道:“夫安乐之道,在乎保养,保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与,盖不适其性而强。”

4《黄帝内经》曰:“五谷为养,五肉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

5食疗虽好,但切勿盲从或盲目,因为吃错了后反而会可能影响身体,补益过度也会造成脂肪、胆固醇、蛋白质、维生素的过量摄入而出现副作用。盲目或盲从进补,有害无益。

饮食有节  食不偏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