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寧城縣人大代表王樹勳:腳踏泥土,心繫百姓

赤峰市寧城縣人大代表王樹勳:腳踏泥土,心繫百姓

視頻加載中...

他是一名縣人大代表,從2018年3月他離開摯愛的醫療崗位到寧城縣最偏遠的大城子鎮北臺子村扶貧已經整整過去了3年整,3年裡,他以一名人大代表的責任和對貧困群眾的一片深情,帶著當地百姓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一條讓貧困群眾永久擺脫貧困的致富之路並正在鄉村振興的路上勾畫新的藍圖,他的名字叫王樹勳。

赤峰市寧城縣人大代表王樹勳:腳踏泥土,心繫百姓

這是王樹勳來到大城子鎮北臺子村的第1008天。

赤峰市寧城縣人大代表王樹勳:腳踏泥土,心繫百姓

北臺子村位於大城子鎮西部山區,海拔在1400米左右,土地貧瘠、無水澆地,由於無霜期短,種植傳統作物收益低。很多年來一直處於貧困狀態。2018年3月,身為縣蒙醫中醫醫院辦公室主任的王樹勳,因扶貧工作需要,被派駐到這裡。儘管早有心理準備,初來乍到,王樹勳被這裡的現狀還是震驚到了。

王樹勳:這是一個只有300多戶的小村,人均耕地只有3.36畝,甚至有很多地塊是掛在山上的,只能靠天收。村裡的年輕勞力紛紛外出打工,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

到村的第一天,王樹勳就失眠了。讓老百姓脫貧致富,任重而道遠啊。

赤峰市寧城縣人大代表王樹勳:腳踏泥土,心繫百姓

只有瞭解貧困,才能戰勝貧困。王樹勳開始了訪貧問苦。他挨家挨戶走訪調查,與村兩委班子溝通、查找致貧原因。要想富,先修路。北臺子村下店子至龍頭山小組的路年久失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百姓苦不堪言,王樹勳找到有關部門,多方協調。駐村4個月來,一條 5.3公里的水泥路鋪設成功。

赤峰市寧城縣人大代表王樹勳:腳踏泥土,心繫百姓

路通了,百姓的心也亮了,他們喜歡上了這個駐村書記。

赤峰市寧城縣人大代表王樹勳:腳踏泥土,心繫百姓

王樹勳看到百姓缺醫少藥,導致了因病致貧,就回到院裡,找到院領導,來村裡開展義診。縣蒙醫中醫醫院的專家、醫生們先後4 次來到村裡,為困難群眾義診,同時也帶來了價值5000元的藥品。有了健康保證,王樹勳又想到了村裡的老人們,由於子女們都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孤寡老人成了他惦記的人。

赤峰市寧城縣人大代表王樹勳:腳踏泥土,心繫百姓

王樹勳:當時就想著讓這些老人老有所養。這個院佔地4畝,用了 時間建了起來了,老人們在這裡水電都免費,我們給這裡起個幸福的名字:幸福互助院。

互助院一建成66歲的馮國祥大爺和老伴就搬了進來。

馮國祥:住在這裡可好了,有人嘮嗑,這不也和城裡人一樣享福了嗎。

扶貧既要“實”,也要“巧”,尋找脫貧的“內生動力”,也是王樹勳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山區特殊的氣候環境讓他想到了中草藥種植,中草藥紅花喜歡乾燥的氣候,抗寒、耐旱,耐鹽鹼能力強,正適合這裡。他就同村班子一起,找到了河北安國市金弘中藥材有限公司,達成中草藥“紅花”的保護價回收協議。當年種植247畝,初見成效。這個大膽的嘗試,打開了老百姓的眼界,如今,當地群眾依據山區特色大力發展養殖業, 目前, 北臺子村116戶貧困戶,272人,均獲得每口人6000元的扶貧資金標準,購買基礎母牛。

這是村民李進福的家,從當初的一頭基礎母牛,現在已經發展到了6頭,用李進福的話說:自打脫貧攻堅工作隊來,他家的日子有奔頭了。

腳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奔走、忙碌,王樹勳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質料,更凝結成了對這片土地和百姓深沉的愛。在他的心裡還謀劃著另外一件事:都說深山有美景,雖說這裡偏遠,但北臺子村的四季都是美的,他要借全域旅遊的東風,讓“種植+養殖+旅遊的生態鏈條”運轉起來,讓百姓們真正實現“靠山吃山、靠山致富”。

夜已經深了,忙碌了一天的王樹勳,終於有了自己的時間,他翻出手機上的照片,開始想家.....

駐村三年以來,王樹勳走村串戶,忙的經常顧不上家......

赤峰市寧城縣人大代表王樹勳:腳踏泥土,心繫百姓

扶貧路上一路走來,王樹勳的心裡有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撲下身子與百姓在一起的這些日子,王樹勳意識到,只有出實力,見實招,百姓的日子才能芝麻開花節節高。

春天到了,又是一場春雪過後,王樹勳還要到縣裡一趟, 他還要和位於寧城縣工業園區內的內蒙古億豪肉羊有限公司商量一下關於村集體經濟肉羊育肥基地的事兒。作為一名人大代表,一位醫務工作者,他始終牢記著自己的使命。

王樹勳:作為一名來自衛生戰線的人大代表,我始終不忘代表初心,履職盡責,為民代言,替百姓發聲。今後作為一名醫院派駐的我將帶領村民繼續打贏脫貧攻堅戰,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來源: 寧城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畢永寶

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

赤峰市寧城縣人大代表王樹勳:腳踏泥土,心繫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