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遺憾叫“再等等”

人的一生,說長也長,說短也短,按天來算,也就三萬來天。小的時候盼長大,等真正長大了,卻又懷念兒時的快樂時光。人生的漫漫旅途中,要做很多決定,兒時的決定往往都是作為監護人的父母替我們選擇的,無怪乎,有網友說,有一種最真摯無私的愛,叫做父母。

慢慢的,我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認知和辨別能力,許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做決定了。

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有存錢的習慣,把錢存在銀行不啻為一種正確的選擇,更是一種大眾化的理財方式。隨著市場經濟的多元化,各種金融理財產品應運而生,有人選擇收益不高但相對安全穩定的基金,有人選擇股票,另一部分人選擇了不動產。說到不動產,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房子。


有一種遺憾叫“再等等”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高速發展舉世矚目,城市化擴張加速,人口的集中,吃、住的問題首當其衝,安居才能樂業。有了住房的需求,大城市住宅建築,如雨後春筍般林立。我國雖然幅員遼闊,但是人口密度分佈很不均衡,由於地域及經濟發展等原因,東部沿海地區人口密集,而西部高原地區人口稀少。以深圳為例,其外來人口遠大於本地人口基數。其實,這種現象很容易理解,在深謀生的同時,深圳的高房價、物價“嚇退了”一部分就業者,他們最終選擇把資金用在老家的個人發展上,而另一部分就業者由於自身的發展積累,選擇在就業地落戶安家,這樣的人群逐年攀升。相較本土居民,由於地域的關係,無法享受到發展的紅利,作為“創一代”的他/她們,辛勤耕耘、勞作,經歷了創業的艱辛之後攫取的人生第一桶金,難能可貴,對於置業安家就顯得尤為謹慎。


有一種遺憾叫“再等等”

買房、成家都是大事。自由戀愛,相處、磨合,最終決定結婚,和誰結婚。如果說結婚是感情得到一定昇華之後的決定的話,那麼買房,就是一項決策了。因為買房,全家齊動員的比比皆是,畢竟,大事,相互商量,聽取家人的意見很重要。互聯網時代,各種鋪天蓋地的信息交融,難辨真偽,所謂耳聽為虛,雖然過於片面,但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至理名言也不無道理。就好像作為一個情報局長一樣,其最卓越之處在於,在分析了海量的情報線索之後,能夠理清思路,抽絲剝繭,最終辨出真偽,作出正確的決策,為行動指引方向。

有些房產項目推出之後,難免遭遇各種吐槽,什麼“戶型不好啦,設計師怎麼設計的啦,位置太偏,鳥不拉屎的地方,還這麼貴啦”等等,好不容易有個項目地段、戶型、配套等都完善的,結果,價格又成了吐槽的焦點。市場的發展有著必然的規律,我們在審視高房價,“望洋興嘆”的同時,又可曾想過,而今,這麼多年,再看看,再等等,換來的是什麼?


有一種遺憾叫“再等等”

小說《圍城》裡面說,“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又像被圍困的城堡,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但是,就買房而言,還有另外一種人,到處瞭解房子,在買房的當口,想買呢,又遲疑不絕,

有時候,“軍師”太多,未必是好事。成年人的世界裡,現實,必須去面對,決定權在於自己,隨著深圳先行示範區的設立,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先鋒城市,以及沿海城市的“引領者”,必將再現新的輝煌。現在的生活源於幾年前的選擇,現在的選擇將決定幾年後的生活。

致那些兜裡有錢、車裡有油、手機有電,在買房路上猶豫徘徊的“準業主”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