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都廢鄴都起 鄴都衰而相州繼

鄴城,古代著名都城。遺址範圍包括今河北 臨漳縣 西(鄴北城、鄴南城遺址等)、河南 安陽市 北郊( 曹操高陵 等)一帶。遺址主體位於河北省 臨漳縣 境內,縣城西南20公里處的 漳河 岸畔,南距 安陽市 18公里,北距 邯鄲 市40餘公里。始築於春秋齊桓公時。東漢末年,曹操擊敗 袁紹 ,佔據鄴城,營建王都。鄴城先後為 曹魏 、 後趙 、 冉魏 、 前燕 、 東魏 、 北齊 六朝都城,居 黃河流域 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長達四個世紀之久。1957年考古工作者對 鄴城遺址 進行了首次勘察,1979年, 鄴城遺址 被公佈為 臨漳縣 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1月,鄴城考古隊在臨漳縣北吳莊發現佛造像埋藏坑,挖掘出土2895件東魏、北齊石造像及殘件,是目前所知建國以來出土最多的 佛教造像 埋葬坑。 鄴城遺址 也是研究古代都城、建安文學、北朝文化的大型遺址。

殷都廢鄴都起 鄴都衰而相州繼

古鄴城遺址主體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內,位於縣城西南20公里的香菜營鄉鄴鎮村、習文鄉一帶,南距安陽市中心18公里,北距邯鄲市40餘公里。始築於春秋齊桓公時,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先後以此為都。鄴城遺址範圍包括今河北臨漳縣西(鄴北城、鄴南城遺址等)、河南安陽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帶。

殷都廢鄴都起 鄴都衰而相州繼

鄴本有二城。鄴北城為曹魏在舊城基礎上擴建,東西七里,南北五里,北臨漳水,城西北隅自北而南有冰井臺、銅雀臺、金虎臺三臺,即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香菜營鄉鄴鎮、三臺村以東鄴城遺址。鄴南城興建於東魏初年,東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較北城大,在今漳河南北兩岸(今臨漳縣境內,右側地圖虛線範圍為鄴北城與鄴南城遺址均在臨漳縣)。曹丕代漢建魏後定都洛陽,魏以洛陽為京師,長安、譙、許昌、鄴城、洛陽為“五都”,足見鄴之重要。鄴城作為魏晉、南北朝的六朝古都,在我國城市建築史上佔有輝煌地位,堪稱中國城市建築的典範。全城強調中軸安排,王宮、街道整齊對稱,結構嚴謹,分區明顯,這種佈局方式承前啟後,影響深遠。特別是它對後來的長安、洛陽、北京城的興建乃至日本的宮廷建築,都有著很大借鑑和參考價值。

殷都廢鄴都起 鄴都衰而相州繼

公元580年以前的鄴城“鄴”之名始於黃帝之孫顓頊孫女女修之子大業始居地(今臨漳縣香菜營鄉鄴鎮一帶。鄴,業之居住地之意。),距今4000餘年。在唐堯、虞舜及夏時屬冀州,商屬畿內名相,西周屬衛,春秋屬晉。齊桓公始築鄴城,戰國屬魏,魏文侯以鄴城作為陪都。秦並天下後,鄴屬邯鄲郡。西漢漢高祖置鄴縣(公元前201年),漢魏南北朝時期都設置有鄴縣,而且治所一直在鄴城。兩漢三國時期的鄴縣含今臨漳縣南部和安陽縣北半部。據《後漢書·郡國志》記載,東漢時,鄴縣曾擴大至今河北省磁縣。北魏中期,鄴縣又擴大到今林州市。東魏天平初年(公元534年),把蕩陰、安陽劃入鄴縣,治所在鄴城(北周治所東遷)。這時的鄴城兩縣都很大。北齊的設置與前朝相同,《北齊書·路去病傳》曾有“鄴、臨漳、成安三縣同治鄴城”的記載。東漢末年,(公元204年)曹操擊敗袁紹進佔鄴城(臨漳縣鄴北城),營建鄴都,鄴城自此成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所以臨漳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譽。西晉建興二年(公元314年)為避愍帝司馬鄴諱易名,因北臨漳河而得名“臨漳”。後北魏重新置鄴縣,屬相州魏郡(隋之前相州治所均在古鄴城)。東魏又置臨漳縣。北齊、北周至隋,分置鄴縣,臨漳縣,隸屬相州。

殷都廢鄴都起 鄴都衰而相州繼

十六國時,後趙石虎將都城從襄國(今河北邢臺西南)遷至鄴城(今臨漳縣境內鄴北城),改太守為魏尹。此後漢人冉閔建立魏國,亦都於此。前燕慕容滅冉魏,初都於薊(今北京),後亦遷都於鄴。前秦苻堅曾以王猛為冀州牧,居鄴。北魏孝文帝立相州,以鄴為州治。東魏天平元年(534),高歡入洛陽,立孝敬帝,遷都於鄴,並蕩陰入鄴縣,長樂入臨漳縣。北齊亦建都於此,改魏尹為清都尹。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滅北齊,改鄴為相州魏郡治所。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大丞相楊堅企圖代周之際,相州總管尉遲迥從鄴起兵討伐,失敗,於是楊堅下令拆毀古鄴城,一代名都成為廢墟。下令所有鄴城百姓連同相州、魏郡、鄴縣三級政府一律遷到18公里外的安陽城,而那些曾經參與修建古鄴城的匠人,則被抓去修建長安城,安陽亦稱鄴。從東漢末年起,鄴城歷經兩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建都達126年。是後趙皇帝石虎讓名都鄴城奢侈發展到空前的高峰。

公元580年以後的鄴城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隋公兼丞相楊堅鎮壓了對自己不服的相州(治所鄴城)總管尉遲迥,為了防止河北反楊勢力死灰復燃,遂下令火焚鄴城,一代名都成為廢墟。相州、魏郡和鄴縣及大部分居民一併南遷至安陽城,於鄴城舊址置靈芝縣。此時安陽代替鄴城成為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原舊鄴縣地劃入安陽縣,同時安陽縣更名為鄴縣。隋開皇十年(590年)鄴與安陽各復舊名(《隋書》卷30《地理志》中記載)。鄴縣治故鄴都(今河北臨漳境內)大慈寺。唐貞觀八年(634年)築小城,為鄴縣治所(《舊唐書》卷39《地理志》)。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改鄴縣為鎮,鄴縣地併入臨漳縣,縣名迄今未變。鄴縣終於廢為鄴鎮(今臨漳縣鄴鎮)。鄴的相州地位被安陽所取代,鄴縣地位被臨漳縣所取代。

殷都廢鄴都起 鄴都衰而相州繼

鄴鎮和臨漳金屬彰德衛,元屬彰德路,明屬彰德府,治所均在今安陽古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臨漳縣城毀於漳水。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縣治移至理王村(今臨漳縣城,距離鄴城遺址20公里處)。民國初年,隸屬河南河北道,道治在衛輝;民國13年廢道,直屬河南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邯鄲專署。1958年併入磁縣,1961年復置臨漳縣。1993年後歸邯鄲市轄。鄴縣治所歷史上在崇義村,崇義村位於安陽古城的東北隅,洹河南岸。在1954年之前,原為鄴縣政府所在地,1954年,鄴縣合併到安陽縣之後,隸屬於安陽縣的白壁鎮,現區劃為安陽新區管轄。因鄴縣、魏郡、相州長期治鄴城,在人們的心目中便形成了一種習慣認識,即它們的治所就叫鄴城,又因古鄴城已不復存在,特別是鄴縣移治安陽後,安陽城自然就成了新的鄴城。隋唐以後的鄴、鄴城、鄴下、鄴中都是指的安陽城,如李白《鄴中贈王大》中的“鄴中”及杜甫《石壕吏》詩中“三男鄴城戍”等。又史載稱,安陽是鄴城的後身和繼承者,楊堅毀鄴城,不僅移相州,鄴縣的州縣治所於安陽,且移其人民於安陽,故鄴之後身乃安陽而非臨漳;若以地名沿襲而言,唐宋人所謂鄴,輒指安陽。安陽於唐宋時,或為相州州治,或為鄴郡郡治。古鄴城隋以後至宋熙寧以前為鄴縣縣治,而鄴縣乃相州鄴郡屬縣。宋熙寧中廢鄴縣入臨漳,然臨漳仍為相州屬縣:金升相州為彰德府,元、明、清因之,民國仍隸屬河南,臨漳之改隸河北在解放後,為時不長。殷都廢而鄴都起,鄴都衰而相州繼,相州改而彰德立,古都文明的薪火,在安陽這片土地上傳承不斷,安陽成為“七朝古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