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遇·漣源脫貧戶尹田文:從命運的泥淖裡站起來

湘遇·漣源脫貧戶尹田文:從命運的泥淖裡站起來

尹田文(左一)一家全家福。劉再麗攝

昨天大雨如注、氣溫驟降,湖南省漣源市安平鎮梅家村脫貧戶尹田文呆在家中沒出門。心裡掛念村部門口新種的小花灌木和光伏發電站的運行情況。無論如何,今天一定要去看看。

早上6點,摸黑起床。趁著80歲的老母親和3個孩子還在熟睡,他先去雜屋餵雞,再回到廚房裡做早餐。7點左右,麵條煮好端上桌,把老人孩子叫醒。他給生病的二兒子喂完早餐,想到可以帶他出門幹活,心裡泛起一絲喜悅。

尹田文的二兒子明基,今年8歲,幾個月大時高燒不退,患上腦癱和繼發性癲癇,聽力、肝功能嚴重受損,發起病來還會吐血。他的母親不堪重負,2014年生下第三個孩子後離家出走,至今未歸。

這些年來,尹田文既當爸又當媽,始終沒有放棄明基,帶著他四處求醫。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跑遍,一邊帶著孩子們打零工、撿破爛,一邊為明基求醫。看病花費40多萬元,不僅把種植苗木攢下的積蓄花光,還因此債臺高築,陸續欠下20多萬元外債。

湘遇·漣源脫貧戶尹田文:從命運的泥淖裡站起來

尹田文(右一)在山裡幹活,大女兒在一旁幫忙。劉再麗攝

尹田文最感恩的還是扶貧好政策。2014年評上建檔立卡貧困戶後,曾經癱瘓多年的老母親和明基,住院看病都能夠報銷90%。家裡經過危房改造,住上不漏雨的水泥房。2017年,因為不想再給黨委政府拖後腿,尹田文找到村黨總支書記張會蘭,主動要求脫貧,摘掉了“窮帽子”。

2018年開春,他帶著3個孩子來到長沙,在一些夜宵攤上幫著搞衛生,回收一些酒瓶,每月收入不固定,平均下來能掙三四千元。但照顧3個孩子的擔子太重了,在陌生的城市裡人生地不熟,他曾經想過自尋短見、一了百了。

“村裡要設立一個光伏發電站管理員的公益性崗位,一個月500元報酬,你願不願意回村?”低落之際,張會蘭大姐打來電話。

回村裡能做啥?一開始尹田文有些猶豫,嫌掙得少。

但張大姐耐心地勸說:一來孩子們到了上學的年紀,老在外漂著會誤了學業。二來有公益性崗位,尹田文可以帶著老二在家門口務工,還可以照顧老母親。三來,只要他勤奮,還可以利用空閒的時間種果樹、種苗木,在這附近打打零工,一舉多得。

為了3個孩子的未來,尹田文接下這份工作。

近幾年,明基的肝功能和聽力都已恢復,癲癇也不再發作,情況一天天好轉。但智力發育遲緩,手腳無力、不能站立,不僅吃飯如廁需要照顧,還希望人時時刻刻陪著,否則會難過得低聲哭泣。

湘遇·漣源脫貧戶尹田文:從命運的泥淖裡站起來

尹田文(左一)帶著二兒子明基(左二)在果林幹活,大女兒玉梅在一旁幫著爸爸照顧弟弟。劉再麗攝

去年1月起,只要天氣好,尹田文就用小推車推著明基,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去山林裡的光伏發電站維護。先看看發電是否正常,再用一把小鋤頭,一點點把地面上的雜草連根斬斷。每個月還要定期清洗髮電板,避免故障。

此外,他還流轉了村裡大片的荒山,在村幹部和扶貧工作隊的鼓勵下,種植了9畝黃金貢柚,圈養了300羽土雞。

“家門口工作,我樂在其中,因為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陪著明基。”尹田文露出笑容,很多時候,他一邊幹活,一邊跟明基說話,告訴他爸爸在做什麼事情,再跟他講講梅家村的故事。他雖然躺在推車上,有時候也會用笑聲來回應。看到他一天天進步,這個40多歲的中年漢子更有勁了。

家裡的事情也安排妥帖。五口人的一日三餐,尹田文都能及時做好。姐姐玉梅雖然才10歲,但洗碗的活就由她包下,空閒時她還幫著奶奶乾點輕微的農活。老三明利雖然才六歲,也學會了分擔家務,每天在家掃地拖地,不用多說。家裡井井有條。

去年9月,看中尹田文能吃苦,過去又有種植苗木的特長,村裡又為他設置了一個綠化員的公益性崗位:為村部旁的綠化帶種植樹苗、灌木和草皮,維護兩年時間,確保草木存活。算下來,兩年可以獲得3萬元報酬。

老本行派上新用場,尹田文心裡充滿感激,更加不願辜負鄉親們的期望。他從長沙買來桂花樹、茶花條、紅葉石楠、銀杏樹,紅花檵木等灌木苗子和草皮,再從自家後山挖了幾兜桂花樹,把綠化帶裝扮起來。

“剛種下去是最忙的時候。每天要澆三次水,還要剪枝維護,事情很多。”尹田文告訴記者,不下雨的白天,他就帶上明基一起去,忙不過來就等夜裡,安置完孩子們睡覺,他再打開路燈接著幹,有時候忙到夜裡三四點。現在,這些樹苗基本都存活了。

“我相信,有黨委政府做後盾,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勤奮,我們一家日子也會越來越好!”去年,尹田文家的人均純收入有6000多元,這個曾被生活壓得直不起腰的貧困戶,努力從命運的泥淖裡站起來,重拾對未來的信心。(人民日報記者 王雲娜)

【來源:紅網婁底站】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