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辮,小時候的回憶,一個時代不能忘卻的烙印

作為一名70後,近些年來馬尾、短髮、中長髮,梳了很多年。但是從我記事起,記憶中的自己,包括姐姐、鄰家女孩、同班同學,幾乎所有的女孩,都梳著兩條麻花辮。麻花辮是那個時代女孩子髮式的獨有特點。小時候外出少,估計整個北京,乃至中國,滿街都是麻花辮吧?

麻花辮,小時候的回憶,一個時代不能忘卻的烙印

那時候梳辮子都是梳兩根,先要豎著梳子在頭中央將頭髮分成左右兩份,再一根一根地編小辮。每份頭髮分三股,靈巧的雙手在三股頭髮間扭轉,不一會就編完一根,在髮梢處用皮筋或者頭繩繫住。

小時候,記憶最深的就是母親為我梳辮子。猶記得坐一個低一點的小板凳,母親在我身後坐一個高一點的板凳,為我梳小辮。她邊和我聊著閒話,邊給我梳頭。她先把我的頭髮梳通,雖然梳子拉起頭髮時有時拽的頭皮有點疼,但依然很享受這個時刻,這場景一定很溫馨吧。

後來記得母親忙了,生產隊裡要出工幹活,還要做飯,整理家務,漸漸地顧不上給我梳辮子了。有一次,大清早,上學時間要到了,頭髮還沒有梳,問母親,母親說顧不上,問姐姐,姐姐說她忙著呢。心急如焚,總不能亂蓬蓬的頭髮就去上學吧,會被老師同學笑話的。情急之下,帶著老大的不滿,自己心一橫,硬著頭皮自己梳,對著鏡子,兩隻胳膊架在腦後梳辮子,這可是從來沒做過,而且還要梳兩根髮辮。只記得胳膊架得發酸,當時艱難地完成了任務,問母親如何,母親只說挺好的。估計梳出來的小辮也是歪歪扭扭的吧。

麻花辮,小時候的回憶,一個時代不能忘卻的烙印


從那以後,梳小辮不再求別人,慢慢的也越來越熟練了。到現在我依然記得這個事情,每逢想到這裡,就感慨“絕處逢生”的道理,人不是陷入絕境,就不會迸發出巨大潛力。這個道理至今受用。我想現在的孩子意志力差,不會洗衣做飯,也是和獨生子女家庭家長大包大攬,沒有給孩子體驗學習的機會相關吧。

那個時候,就是我上小學初中的時候,班上的女同學,人人梳著兩個麻花辮。上課的時候,不經意間看前幾排女同學的辮子,油黑粗亮的,發黃細軟的,長一些的,短一些的,雖然都是麻花辮,也是千姿百態。兩條髮辮或在腦後搭在後間,長者及腰,短者到肩;或垂在胸前。感覺質樸並且女孩子味十足。

麻花辮,小時候的回憶,一個時代不能忘卻的烙印


那時候,年輕的女子,媽媽們也梳著麻花辮。還記得後來母親給我說過她年輕時候的故事。那時候的她20多歲,梳著兩條油黑的辮子。有一次她外出,遇上一位小夥子,小夥子和她搭話,並且要了她的地址,後來這個小夥子給母親寫信表達愛意,信中就寫到:“忘不了你那兩根油亮的辮子。”我想,辮子應該是那個時代女性美的特質吧。溫婉的大家閨秀小家碧玉,梳著兩根髮辮,更增加了女性的婉約柔和之美。

麻花辮,小時候的回憶,一個時代不能忘卻的烙印


木蘭詩中的木蘭回到家中,“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蘇軾的“小軒窗,正梳妝”,李清照的“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描述的都是女子梳頭的情景,可見一頭綠雲般的黑髮的魅力。

待我上了高中,梳兩隻髮辮已經顯得過時了,那時候,時髦的女孩子已經梳起一個大刷子,或者剪成短髮了。在初三暑假,我也將兩條髮辮散開,去理髮館剪成了短髮。再後來,梳一個刷子。等到後來,就是披肩發了。

麻花辮,小時候的回憶,一個時代不能忘卻的烙印


現在滿大街看不到一個梳兩根髮辮的女孩子了,偶爾看到一個女孩梳著兩根麻花辮,都會感覺特別親切。偶爾在家,對著鏡子,再試著梳一梳兩根髮辮。只是可惜,年齡漸長,頭髮漸稀疏,已經細到幾乎梳不成了。濃密的黑髮也只能存在記憶中了!

麻花辮,那個特定時代特有的回憶。伴著童年少年的時光,一去不復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