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儿童是喜欢秩序的。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童年的秘密》,我会用5期的内容为您来讲解本书的精髓,本期是讲解的第2期。

在上期的解读当中,我们讲到了了解儿童心理的重要性,同时强调,无论是从身体发展还是心理发展方面,都要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秩序,而不能够把成年人的主观意愿强加于他。

因为,即使是看起来无比弱小的婴儿,也有他自己的心灵和想法;即使是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在我们能够探讨他的外部表现之前,其感知就已经启动了他的心理发展。

开始今天的讲解之前,先请大家回顾一下:

你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者说目睹过这样的场景:小孩子会突然变得焦躁不安,甚至大哭大叫,这种突如其来的哭喊,总是让你觉得无可奈何,且不知道如何解决?

而面对以上的这种情况,就需要了解一下,关于孩子敏感期的问题了。孩子突然的哭闹,可能仅仅是因为你动了一下他身边的一个枕头的位置。

01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阶段被我们称为“敏感期”。

通俗地讲,儿童敏感期,就是指儿童在连续、短暂的时间里,会有某种强烈的自然行为。

在书中,蒙台梭利是这样解释“敏感期”的:

“敏感期与一种特殊的敏感性有关,是处于进化过程中的人和动物,在生命早期状态下的一种需要。它是一种暂时的个性倾向,仅限于为了获得某种特定的品质或者是特征。”

《童年的秘密》儿童是喜欢秩序的。


因此,当那种品质或者是特征消逝的时候,敏感期也就随之消逝了。敏感期这一特征,最开始是由植物学家德弗里斯在昆虫身上发现的。

他用可以变成蝴蝶的幼虫,为我们解释了敏感期的概念。

幼虫在刚刚出生的时候,只能够吃枝头的嫩芽,而不能够吃整片叶子。

但是,为了让幼虫更好地生长,雌蝴蝶本能地把卵产在树枝交错形成的角落里的隐蔽之处。当幼虫破卵而出时,它是如何知道树梢末端的嫩叶才是它所需要的食物呢?

是光线!蝴蝶幼虫对光线特别敏感,这些幼虫沿着树枝方向向前爬,因为那里是最亮的地方。

但是,幼虫不会永远被光线吸引,等到它长大,能够吃较为粗糙的食物时,它对光线的敏感期就消失了。

随之而来的是,这只原来贪吃的小虫子,现在彷佛被施了魔法一样变得不吃不喝,同时它还把自己裹在了漆黑的蛹里。这一切只是因为,这只虫子知道自己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变成蝴蝶,破茧而出。

儿童也会拥有相似的敏感期。

在敏感期阶段,儿童身上会存在着一种生命冲动,引导儿童去自我调整并获得知识和技能,蒙台梭利将其称作“一束从内心发射出来的光,或者是一节提供能量的电池”。

也正是因为敏感期的存在,儿童才得以不断激起激情,去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成长和苦难,精神世界才得以被不断地丰富和创造。

《童年的秘密》儿童是喜欢秩序的。


不过,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处在敏感期的孩子极容易发脾气。尤其是在他们进行极为重要的活动,却受到外部阻碍干扰时,他们会产生悲伤情绪和暴力反应。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之所以会在敏感期发脾气,是因为儿童的某种需要没有被满足,这是他认为自己处于危险情况下发出的警告。同样,这种需求一旦被满足,或者说当他感到自己处于安全状态下的时候,脾气可能就会立刻消失。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刚刚还情绪焦躁近乎歇斯底里的孩子,突然之间就平静下来了。

但是如果我们不努力去洞察这一切,便极有可能将其认为是孩子的任性和胡搅蛮缠。

02

在所有的敏感期中,儿童有一段时间会对秩序非常敏感,即“秩序敏感期”。这是一个重要而神奇的阶段,一般开始于孩子1周岁之前,一直持续到2周岁以后。

听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谈到儿童,可能满脑子都是乱到没法收拾的家,玩儿完不放回去的玩具等等。儿童怎么会和“秩序”两个字会扯上关系呢?

事实上,儿童确实在某个阶段,处于与外部世界相关的秩序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可能会做出一些让我们难以理解的举动。

比如无数次无缘无故地哭泣,而且拒绝一切试图安慰他的举动。

如果你了解儿童的秩序敏感期的话,你就会发现,他大哭大闹一场,是因为你打破了他脑海当中原有的秩序。

《童年的秘密》儿童是喜欢秩序的。


也许是你动了他身边的东西,或者挪动了某样东西的位置,因为在秩序敏感期,如果某件东西没有放在孩子记忆当中应该放置的地方,就会让孩子极为不安。

在书中,蒙台梭利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

在一次旅行中,蒙台梭利所在的旅游团当中有一个年轻的妈妈,她带着一个大约一岁半的小孩子,由于孩子太小,难以步行走完完整的旅程,于是妈妈便把他抱了起来往前走。

但是没有过多久,这位妈妈就大汗淋漓,只能够脱去外套并搭在自己的手臂上,再继续往前走,然而此时,怀中的孩子却突然哭了起来,甚至是哭声越来越大。

妈妈努力去安抚他,但是丝毫不起作用,筋疲力尽的母亲也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团队当中很多好心的人想为她提供帮助,于是轮番抱起孩子,并且鼓励这个孩子。

然而,事实情况越来越糟糕,这个孩子感觉快要被气疯了,等到导游强硬地把孩子抱过去的时候,孩子开始粗暴地反击。

看到这个场景,蒙台梭利走到这位妈妈的身边说:“我可以帮你穿上外套吗?”这位妈妈对于蒙台梭利的请求感到很困惑,但她还是同意让蒙台梭利帮她穿上了外套。

接下来,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刚刚大哭大叫的孩子立刻就安静了下来,同时还不停地说:“外套……肩膀……”

是的,在孩子的眼里,外套是应该穿在身上的,而不应该像块破布一样被搭在手臂上。当他发现抱着他的妈妈改变了这一秩序的时候,便开始焦躁不安。

《童年的秘密》儿童是喜欢秩序的。


03

孩子与环境的交往过程中,感觉到的是一种来自于外部的秩序,除此之外,对儿童而言,还有另外一种秩序,它来源于儿童的身体内部,叫做内部秩序。

内部秩序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也可称之为“内部定向”。

当原有的姿势和位置被打乱后,儿童就会变得焦躁不安,发脾气,甚至还会生病。

我们来看看这个案例。

一位保姆在离开她工作的家庭时,给被照顾的小孩儿找了一个能干的新保姆来代替自己。新保姆以为这份工作很简单,但是,当她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

原来,只要新保姆一给小孩儿洗澡,小孩儿就变得不安和绝望。他不仅开始哭闹,还试图推开这个新保姆。新保姆做了她能够想到的一切,但是这个小孩仍然讨厌她。

奇怪的是,当以前的保姆回来后,这个小孩就变得安静了,很明显也喜欢洗澡了。于是,之前的这位保姆非常耐心地解读儿童不完整的语言。原来,这个小孩已经把新保姆当成了坏人,可是为什么呢?

两位保姆比较了她们给小孩子洗澡的方式,并发现了差异:第一位保姆是用右手靠近他的头,左手靠近他的脚;而第二位保姆是用了相反的动作给孩子洗澡。

无论是外部秩序还是内部秩序,都需要我们去了解。因为一旦出现了违背孩子所认可的秩序的情况,孩子会很容易变得情绪激动,爱发脾气,甚至是拒绝一切试图缓解这种情绪的举动。

《童年的秘密》儿童是喜欢秩序的。


但是,千万不要认为孩子是在小题大做,或者无事生非。因为儿童对秩序的感知和成年人不同。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多,我们或许对于很多东西都已经开始麻木,但是儿童不一样,他眼前所见的一切都是新的,他没有什么经验,正处于获取各种感知映像的过程中。

因此,秩序带给儿童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因为儿童是在环境中被塑造的,他必须要在这个他并不熟悉的环境中去生存,甚至去掌控,所以他需要明确而坚定的指导。

就像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一样:“他从零开始并感受到创造的艰辛。我们则像是辛苦致富者的那些坐享其成的儿子,无法理解父辈的辛劳,我们因所取得的社会地位而变得冷漠而粗心。”

但是,我们必须要克服这种冷漠和粗心。正是因为儿童时期的我们也经历了同样的事情,才有了现在对自我的觉察,因而才可以去引导孩子。

“我们富有,因为我们是儿童的继承人,他们白手起家,却奠定了我们未来的生活基础。”

所以,下一次,当你发现孩子焦躁不安的时候,请先不要责怪他的无理取闹;当你费尽心思依旧哄不好他的时候,也不要指责他的胡搅蛮缠。

多去想一下,孩子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简单到,他身边的小枕头是不是被你挪过位置,他的卧室是不是被你随手放了一个原来没有的物品。

对敏感期问题的讨论,或许可以为我们解决孩子不停哭闹提供一点思路。

以上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聆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