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英子得了抑鬱症?最新研究讓抑鬱症患者看到了曙光

意識到無知,是知道的開始。

越來越多的人有意識地去了解心理學,在認識自我的路程中不斷前行。


心理學者李雪寫過一本書《走出劇情,活在人生的真相里》,她說: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可以從一個角度來衡量:他能多大程度地走出劇情,看見真實的外界。


“劇情”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內心戲。


那患有抑鬱症的人,僅僅是因為走不出內心抑鬱的劇情嗎?

1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來介紹一位神經生物學領域的研究者——浙江大學教授胡海嵐。

神經生物學是研究大腦的科學。

大腦是自然界最神秘最複雜的結構之一。這個領域有很多的未知。


7月份,胡海嵐獲得IBRO-Kemali國際腦研究大獎,這是該獎項自1998年設立以來,第一位非歐美地區獲獎的科學家。


人民日報高度評價:稱胡海嵐教授為亞洲第一人。

《小歡喜》:英子得了抑鬱症?最新研究讓抑鬱症患者看到了曙光


今年8月1日,中國國家科學院公佈了新增的一批院士候選人名單,也包括了胡海嵐教授。


那胡海嵐教授到底做出了什麼樣的傑出貢獻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回過頭再來看看抑鬱症。

2

現代社會,抑鬱症已成為影響人類生活最嚴重的精神疾病之一,全球發病率達11%,抗抑鬱藥物的銷售額每年以百億美金計。

過去幾十年,對抑鬱症的認知不斷更新,人們逐漸認識到,抑鬱症並不是簡單的心理出現問題,而是大腦發生了病理性的改變。


“針對精神類的疾病,尤其是抑鬱症,藥物起效的時間往往非常緩慢,需要幾周甚至幾個月。而且只在20~30%左右的病人中起效。”胡海嵐認為,“這提示目前的抗抑鬱藥物可能只是間接地起到作用,我們對抑鬱症機制的瞭解可能還沒有觸及其核心。”


那胡海嵐教授團隊的研究發現了什麼呢?


《小歡喜》:英子得了抑鬱症?最新研究讓抑鬱症患者看到了曙光


大腦裡有一個部分(術語叫外側韁核。它是大腦中海馬體下方一個小小的核團),由它來主導人的大部分負面情緒:恐懼、緊張、焦慮。

大腦裡還有一個部分(術語叫中腦的單胺核團),主宰人的正面情緒。

這兩個部分左右著人的情緒。

大家知道,大腦裡的神經元是通過放電來傳遞信息。

大腦中,主宰負面情緒的那部分神經元(也就是外側韁核),放電方式,正常是像散彈槍一樣單次放電,但是當它的放電方式發生改變,變成像機關槍一樣簇狀放電時,抑鬱就產生了。


這個發現意味著什麼?


如果能阻斷主宰負面情緒的那部分神經元的簇狀放電方式,那我們就能夠重新獲得活力、感知快樂。


這意味著,未來影響人類生活最嚴重的精神疾病,因為這個發現,就可能被治癒了。

這篇文章是寫給那些被抑鬱症困擾的朋友。希望能給他們生活帶去一點信心。

未來可期,善待自己。

別落下人生一場場的小歡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