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成長,其實就是一次又一次漸行漸遠的分離

所謂孩子的成長,其實就是一次又一次與父母漸行漸遠的分離。而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其實是在你與孩子的一次又一次的重聚與分別中,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與你漸行漸遠。

彼時,當你站在路的這端,遙望孩子一點點地消逝在路的那端時,他,卻用背影默默地對你說你:爸爸媽媽,你們不必追。

01

孩子到了一定階段,就會出現那個階段的表現和反應。

還記得豆豆二三歲的時候,我發現她黏人的時候越來越多,出現類似反應的狀況也越來越多。

有一天早上,爸爸沒有像往常一樣上班,而是在家休息半天,接近中午才出門,因為爸爸要出差,所以時間安排上有了調整。

從一早起床到爸爸離開的這幾個小時裡,豆豆的表現跟平時我單獨帶她相差無幾,該吃吃,該玩玩,唯一不同的是,她的“好朋友”變成了爸爸,我也得空做些別的事情。

所謂成長,其實就是一次又一次漸行漸遠的分離

後來,爸爸的出門時間一點點臨近,他也開始做出準備,一邊換外套,一邊跟閨女解釋他要做什麼。其實,在此之前,爸爸收拾揹包時也解釋過一次,爸爸今天的安排,為什麼上午在家,一會又要走。

看爸爸開始準備了,我也趕緊張羅著給豆豆準備外出衣服,打算帶她出去曬曬太陽,因為今天難得的大晴天。剛好一起和爸爸出門。

可是,豆豆一看到爸爸起身穿衣、剃鬍子的一系列動作,小情緒一下子就上來了。

儘管爸爸一直在給她解釋自己要出差、趕飛機,儘管我也在身旁安撫她,爸爸是去工作,他只是暫時離開,他是愛你的。

甚至我還使出了自己所謂的“殺手鐧”,媽媽會陪你出去玩,你是盪鞦韆呢?還是玩滑梯?要知道,這兩樣都是豆豆最愛的小區遊樂活動。

所謂成長,其實就是一次又一次漸行漸遠的分離

然而,不管我倆如何努力地解釋,如何共情的安撫,如何想出更好的點轉移她的注意力,豆豆只是一個勁的發洩自己的情緒。

“我不要爸爸走!”“我不要爸爸走!”於是,爸爸走到哪裡,她就哭哭啼啼地跟到哪裡。

期間,我注意到一個動作,當爸爸在屋子裡走來走去時(因為時間實在是有些緊迫),豆豆伸出小胳膊竟然朝來來去去的爸爸揮去,當時爸爸瞬間就從孩子身邊閃過,只留給她一個背影。

02

我一下子意識到孩子真的是傷心了,也許她是擔心爸爸的離開,也許她是擔心爸爸不能再跟她玩了。要知道,在我們家,爸爸可是豆豆最喜歡、最喜歡、最喜歡的好朋友。

她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不同意,當然,更多的是還不會用。她是如此焦急而又如此急切地想留住爸爸。

所謂成長,其實就是一次又一次漸行漸遠的分離

03

這次事情的確來得比較突然,其中一個原因,也與我和爸爸沒有儘早、盡詳細地跟孩子講清楚爸爸今天的安排,還有豆豆和媽媽今天的安排有關。

事後想想,如果我們在出門之前,就告知孩子大人和她的安排是不一樣的。

並且,在出門前的一段時間,最好是半小時之前就告知孩子,“豆豆,再有半個小時,我們就要出門了”。

與此同時,每隔一段時間,比如,十分鐘,五分鐘,三分鐘,一分鐘,提醒孩子一次,我們再有幾分鐘就出門了。這樣,隨著時間一步步的臨近,孩子心裡也會有一個緩衝,直至最終時間臨近的時候,她也能欣然接受。

而我們當時恰恰沒有做好這個工作,只是在時間臨近時,大人一團忙了,也讓孩子跟著一團忙。而孩子那時正玩得好好的,正跟爸爸玩地盡興,哪能你說走,就乖乖地跟你走呢。

所謂成長,其實就是一次又一次漸行漸遠的分離

04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所謂成長,其實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分離,聽起來有些感傷,但成長恰恰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同樣如此。

每個孩子在他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特別是與他最親近的人分離時而出現的焦慮、不安、不愉悅、哭泣、恐懼的情緒反應或是行為。

儘管孩子身上的這些情緒與行為常常讓家長感到很困惑、苦惱,但這完全是孩子成長路上正常的心理反應。

所謂成長,其實就是一次又一次漸行漸遠的分離

而豆寶剛好處於學齡前,入園前這個階段,這也恰恰是孩子容易出現分離焦慮的一個高發期。

而父母,別說你是大人,你有控制情緒的能力,但事實上,任何父母也都是有分離焦慮的。

如果你認為陪著孩子度過前三年最親密無間的陪伴就是給予了孩子最優質的陪伴,這很可能是你的一廂情願,也很可能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你所謂的分分鐘陪伴,其實並不能幫助孩子儘快擺脫分離焦慮,尤其是到了一定年齡需要接觸更廣闊天空、更廣闊世界的孩子,這樣反而很可能會在無形中讓孩子變得更加依賴父母,限制孩子自身的成長。

所以說,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其實不僅是孩子一方,更是家長一方,都需要共同調整和適應的過程。

所謂成長,其實就是一次又一次漸行漸遠的分離

當你有事需要和孩子有一個短暫的分離時,一定要提前告訴孩子,你要去哪裡?你要去多久?回來與孩子重聚時,再和他聊聊你剛才經歷的事情,也可以問問孩子,大人不在的這段時間,你都玩了什麼,吃了什麼……

你的態度越誠懇,你的表述越簡單,你的內心戲越少,越能減輕孩子的內心焦慮。但是,有一點,一定要切記,那就是千萬不要對孩子撒謊,更不要偷悄悄地溜走。這樣反而更容易讓孩子感到不安。

05

其實,每個孩子從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之後的每一天、每一次活動、每一次體驗,都是在為日後獨立地適應生活,融入新環境、結交朋友而做準備。

所謂成長,其實就是一次又一次漸行漸遠的分離

這麼來看,今天你與孩子的每一次分離,無論時間的長與短,都是在為孩子日後的成長做準備。

為此,我們做父母的大可不必為了一兩次的分離而搞得憂心忡忡。

在有些事情上,你不妨放放手,把困難、問題交由孩子解決,除非他們主動尋求幫助,才施以援手。

事實上,那些社交能力強、交流能力強的孩子更容易在幼兒園這樣的新環境中,結交到新朋友,很快適應新環境帶來的恐懼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