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微信、銀聯、銀行可互相掃碼,必將顛覆第三方支付行業

文/宋光輝

重磅 | 微信、銀聯、銀行可互相掃碼,必將顛覆第三方支付行業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的新聞,銀聯和財付通雙方已經實現銀聯二維碼網絡與微信支付網絡的全面貫通,最終將在全國範圍內實現轉賬、消費等場景的全面互掃互認。網聯也正在推進跨機構掃碼支付。

這是第三方支付行業以及金融行業的重磅消息,這將會引起行業革命性的變化。微信、支付寶辛苦構建的壟斷格局,終被監管打破。各家金融機構都將獲得發展機遇,促進各類金融創新。甚至金融行業的格局都有可能出現重大變化。

近些年裡,互聯網金融創業創新成功案例不多,失敗案例不少,可謂一言難盡。互聯網金融創業稱得上真正意義成功的正是支付業務領域。支付寶、財付通依託於天量賬戶體系獲得的優勢,以支付業務為利器,同時推進基金銷售、消費信貸等關聯業務,獲得了巨大利益。

支付業務屬於金融的基礎業務,但是卻不是金融行業的核心業務。

從金融理論的角度來看,由於支付業務不涉及風險管理這一金融核心能力的發揮,某種程度算不上金融業務。在中央銀行的整體架構和IT技術的支持下,支付業務已經高度標準化和流程化,業務性質更接近於信息服務業。可以斷言,成功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甚至可以不需要金融人員。

單純從系統架構來講,所有人都在央行開立結算賬戶,跳過商業銀行的結算賬戶,信息技術上可行,效率更高,反洗錢更容易!支付業務成為社會基礎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依託支付業務本來很難獲得高額利潤。第三方支付的高額利潤,更多的是來自壟斷的優勢,而不是業務所創造的價值。

從銀行卡業務的發展歷史,可以清楚的看出這一點。筆者印象中,建設銀行在國內首先推出銀行卡業務。筆者早在1997年前後辦理了人生第一張銀行卡。在此之前,筆者異地求學,家裡每月通過郵局匯款提供生活費。郵局收取1百分個點的費用,而且時間週期長達一個星期。銀行卡實時到賬,零收費。

如今,中國的包括儲蓄卡(借記卡)和信用卡(貸記卡)在內的銀行卡業務發展迅猛,居於全球領先地位。其中,招商銀行的信用卡業務因為服務周到,安全高效,成就招行的個人零售業務特色。銀行卡業務領域,建設銀行等大型銀行沒有獲得先發優勢形成壟斷格局,與銀聯的架構有關。

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銀聯,各家銀行各自建立自己的體系,顯然存在重複建設,經濟效率不高。哪家銀行鋪設的基礎設施越多,銀行卡的使用就越方便,從而用戶更願意使用該銀行的銀行卡。

同時,哪家銀行發的卡越多,這些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率越高,從而提供服務的成本越低。市場競爭的最終結果就是使得銀行卡業務不斷向擁有更多的ATM機、POS機等基礎設施的少數幾家大型銀行集聚,形成自然壟斷。

一旦各家銀行意識到這個問題,那麼很容易明白銀行卡業務的競爭不在於比拼服務,而在於搶佔市場先機獲得壟斷地位。一旦壟斷格局形成,後來者就沒有機會在此領域發展了。

於是就會瘋狂鋪設ATM機和POS機。比如,如果全國都是建設銀行的ATM機和POS機,而持有招商銀行卡的用戶不能在這些ATM機存取資金和POS機上消費的話,哪怕招商銀行服務再好,也不會使用招行的服務。

銀聯的出現,使得所有髮卡行都能共享ATM機和POS機,破除了其中的壟斷。這顯然有監管反壟斷的意圖,是央行作為金融系統架構師的頂層設計之作。

當前第三方支付領域,由於歷史原因,出現了壟斷現像。壟斷的存在,使得其他第三方支付機構無法通過提供更好的服務來獲得市場,抑制了行業的創新發展。

第三方支付行業的賬戶(及相應的二維碼)和商家掃碼器,類比銀行卡行業的銀行卡賬戶(及相應的賬號)和POS機,都是開展支付業務的基礎設施。大型第三方支付公司如微信支付(財付通),通過微信APP這一社交工具了獲得天量的賬戶,通過第三方支付牌照加二維碼等工具,這些賬戶可以相互轉賬提供支付服務。這類賬戶體系具備網絡效應。從經濟學的角度,天然具備產生壟斷的力量。這些大型第三方支付還通過推廣線下商戶掃碼器、對具有大量支付場景的公司如滴滴等投資,不斷集聚各類線上和線下支付業務。

從金融技術層面分析,要打破大型第三方支付的壟斷,就需要一個類似“銀聯”的機構,搭建跨機構清算系統。所有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和銀行等,之間可以互想轉賬,可以共用二維碼、掃碼器等基礎設施。

央行作為系統架構師,曾經設計出銀聯架構,成功打破過銀行卡壟斷格局,並且催生了當前銀行卡業務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對於這其中的玄機自然是洞若觀火,早有意圖解決。解決問題的阻礙並非是技術層面,而是商業利益層面。

記得在2017年的時候,當時央行出臺政策,對於第三方支付領域進行治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壟斷者的優勢。馬雲當時提出,打敗我們的將會是一紙文書。然而,這句話實際上有點政治不正確。作為監管部門的一紙文書,並不是一張紙這麼簡單,而是法規,體現國家的意志!

壟斷者優勢一旦確定,如無政策限制,其他主體將無法生存!前面四十年中國的經濟發展,形成了既得利益格局,已經明顯阻礙後四十年中國經濟的發展,反壟斷將是我國經濟未來發展的重要措施。

之前,客戶的餘額寶自動投資天弘基金的貨幣基金產品,其他基金公司的基金產品哪怕收益更高,淨值波動更小,苦於沒有銷售渠道,也很難做大做強。天弘基金短時間內做到規模最大,與餘額寶的支持不無關係。而且天弘基金和支付寶正是同一體系的不同公司。壟斷的威力與價值,完美的體現出來,難怪所有甘之如怡。現在的餘額寶,則有各家基金公司的產品在其上,由客戶自主選擇。背後應該不是出於馬雲的自動意願,而正是監管的“一紙文書”!

二維碼互掃雖然看似很小,但是卻非常不簡單。因為當前互聯網金融的第三方支付業務,真正的優勢就是天量賬戶體系的二維碼。其他沒有APP賬戶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甚至連大型商業銀行的第三方支付業務都很難發展起來。

之前筆者提出《新貨幣論》觀點,認為除了央行貨幣(M0)具備獨特性之外,其他資產都和銀行存款在貨幣屬性方面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貨幣屬性強弱不同而已。衡量貨幣屬性的幾個維度包括轉換為央行貨幣的時間、轉換為央行貨幣的成本、轉換為央行貨幣的數額穩定性、持有和轉移成本以及作為支付的便利性。

銀行存款的貨幣屬性很強,並不是天然的,背後體現出央行系統架構師的設計意圖,提高貨幣屬性的關鍵手段正是支付和剛兌。

由於貨幣屬性是一種優良的屬性,人們願意為貨幣屬性更強的資產支付更高的價格(或接受更低的收益率),因此,金融機構的創新,本質上都是為了提高自己生產的金融產品的貨幣屬性。

由於牌照和證券賬戶的限制,證券行業的基金產品、資產證券化產品等之前的創新更多的是在前三個維度,在支付的便利性這個維度幾乎完全缺位,自然難以和銀行競爭。國泰君安此前接入央行大額支付系統,構建超級賬戶,正是想彌補這一短板。然而,似乎並不成功。

幾家大型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成功,則正是通過提高支付便利性來獲得的。

國內金融機構裡:

  • 證券公司的賬戶體系由於證券(直接登記在中證登)和資金(託管在商業銀行)都不在賬戶之內,價值最小。
  • 第三方支付機構反而可以直接持有資金。

因此,證券公司希望通過金融創新,將第三方支付賬戶與證券賬戶結合。然而,這種從金融工程角度可以成立的金融創新,現實中卻遭遇無米下鍋的困境。賬戶從何而來?

一個只能在自己內部體系循環的賬戶,客戶願意使用嗎?

從之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歷史來看,壟斷不打破,各種專業能力、風險管理能力、金融背景,都失去了意義,一切流量為王!然而,這種瘋狂的流量爭奪,只是為創造價值提供了機會,本身並沒有創造價值。

如今第三方支付的壟斷將被打破,然而銀行對於支付的壟斷仍然存在。通過創新,結合第三方支付與非銀行金融機構兩者的牌照優勢,才有望打破銀行的壟斷。銀行的壟斷一旦被打破,則才有資本市場真正的發展!

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