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賞石文化由來已久,正所謂:花如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人與石結緣於洪荒之世的石器時代,由器用進而至賞玩,勢極自然。

《書•禹貢》敘九州供品,就已有青州岱谷的怪石、徐州泗濱的浮磬等土宜。漢魏以降,帝王園囿與公卿別業以奇石點綴風景者,備見於辭賦與歷代載籍,但皆涉筆籠統,僅誇其詭奇悅目而未詳其性貌。大抵士夫豪右愛石蓄石之風,至唐而盛,至宋而極盛,並以孔子“仁者樂山”為詞,昌言好石乃樂山之義。一時達官雅士,如唐之顏真卿、劉禹錫、李德裕、宋之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米芾輩,均愛石成癖,搜求購置,不遺餘力,詩文題詠,為世絕稱。

中國賞石文化由來已久,正所謂:花如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在社會特別是士大夫名流賞愛奇石的文化氛圍中,宋代出現了南北宋之間杜季揚所撰的最早記述奇石的《雲林石譜》三卷,羅列各地奇石的資質色澤、採掘由來及名家藏石掌故。古來置供奇石的路數,也始終不出孔傳在《雲林石譜•題識》中所說:“雖擅一拳之多,而能蘊千巖之秀,大可列於園館,小或置於几案。”或作園林點綴,或作書齋清供,至今猶然。

中國賞石文化由來已久,正所謂:花如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古之賞石文化有兩個明顯的特徵:一、從社會學出發,其屬於士大夫階層的“文人石”文化。二、從美學出發,其屬於抽象藝術,即以“瘦、漏、透、皺”為主要特徵的“文人石”,與以“形、質、色、紋”為主要特徵的現代玩石是截然不同的,它更多是屬於一種形而上的觀念藝術,是反映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宗教、哲學觀念的東西,與現代玩石所注重的形式美學是格格不入的兩種境界,屬於古典審美的範疇。

古之文人和其他人對文玩的偏愛不盡相同。

譬如玉石,兩者間的差異不大,而玉被稱之為石之精華,應該沒有異議。可文人往往偏愛還是玉的初級狀態的石。玉在我們歷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所謂君子比德於玉,是說玉蘊涵著人品的所有好的特徵。因此,玉讓歷來的人們內心傾慕。也因為完美,玉也歷來被看成一種榮耀和名貴。可文人和他人有別,甚至就是因為玉的完美,文人反而覺得疏遠和陌生。文人嚮往完美,又因此努力創造著完美。文人明白完美其實是一種夢想,一個過程。

中國賞石文化由來已久,正所謂:花如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文人遇見了玉,覺得玉淺顯了自己的夢想,玉讓心中的完美夢想變得似乎很現實,這種似乎的現實讓人索然無味。哪像石,那麼純真樸實,怎麼看也不到火候,有許多不足可以議論,有許多美意可以生長。這就有意思有感覺了。大一點的可以觀賞,大文人米芾還喜歡拜它。小的可以治印,是文人書齋裡的長物。

石可以觀賞到什麼呢?應該是它的不成方圓,沒有站相和坐相,這和文人的內心很像。“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呵呵,秦淮名妓柳如是之名即由此而來)。這裡的山不妨亦可看成是大一點的石。印石呢,也真是出奇,天下所有的顏色都佔了,石的所有的狀態都頑固地堅持著,就像文人,總是很頑固,個性和天真的狀態,無論怎樣也堅持著。於是庭院裡放塊觀賞石,心底安穩。書齋裡少不了印石,可以把自己的名兒心裡的話兒刻上去。還有案頭的供石,和磨墨的硯,換成玉的,恐怕歷來都是罕見。

中國賞石文化由來已久,正所謂:花如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現在,文人士大夫階層已經消亡,玩石賞石已成為大眾百姓都可參與並受許多人喜愛的一種雅好。那麼,石頭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呢?竊以為,賞石至少有如下樂趣:

一、湖山勝覽,極遨遊之趣。

有的供石具山川形勝,是典型的縮景藝術。足不出戶,便可令觀者遊目騁懷,神遊遠方,即所謂“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這與山水畫“橫三尺之幅,體百里之趣”的意境具有相同的意義。清代梁九圖在《十二石齋記略》中稱:“有客人來,見我整日摩掌撫弄奇石,若有所得,甚是奇怪。我便答道:我這石頭,具備峰巒、阪塘、溪澗、瀑布、峻板、峭壁、巖堡、蹬道諸體,湖山勝覽,畢在目前。我可以省卻登躡之勞,極遨遊之趣,其樂就在其中啊!”

二、搜奇獵異,足好奇之心。

奇石的形狀可以千奇百怪,色澤可以千變萬化,紋理也可以怪異多端,似乎為古玩文物所不及。於是,有些癖石者就專在分門別類收集文字石、圖案石、像形石上下功夫。這些組石絕非旦夕可成,往往要以鍥而不捨的毅力,經過成年累月的尋覓,方能成功。尋覓的過程,也就是滿足好奇心的過程。

三、娛目醒心,添家庭雅緻。

在客廳或書房擺放幾塊石頭,會平添幾分雅緻。若背景有合適的山水書畫相襯,更是相得益彰。供石既可娛目醒心,又可與賓朋共賞,增添高雅的話題。陳設奇石,其格調氣氛與擺置古瓷秘玩相仿,在一般情況下,又無損碎汙染之虞。

四、培養情趣,自適其意。

無任何功利性,也不指望平添什麼雅緻,只不過在厭煩了喧鬧之後,獨自以閒適的姿態,靠在藤椅上,或手撫奇石,或凝神觀石,一盞清茗,半分詩緒,悅性,怡情,自適其意。牛僧儒藏石目的即在此。白居易評道:“石無文無聲,無臭無味,與三物(按:指書、琴、酒)不同,而公嗜之何也?眾皆怪之,我獨知之。昔故友李生有云:“苟適吾意,其用則多。”誠哉是言,適意而已。”賞石之時,再加上冷雨幽窗,半杯愁緒,與石共處,更會覺得滌塵淨心,寧靜澹泊,何等適意!

五、與石為友,以石自況。

頑石遍佈天地間,有的可以作器,有的可以娛人,被人發現,則列於廳堂;未被發現,則安然自處。不怨,不惱,不喜,不叫,悟禪養心,堅貞自守。不做“機械多端,伺察多術,工於趨避,而深於擠排”之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沒有什麼比石更能體現人生的道理了吧?


中國賞石文化由來已久,正所謂:花如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結語

實際上,即觀石悟石而養己之心性。如上所言,做人需學習石的精神,服從領導,盡心做事,不管在什麼崗位,都要兢兢業業,不生猜疑、嫉妒、怨恨之心,不做破壞團結之事,心懷坦蕩,做一個“簡單•坦誠•陽光”的人,就像一方堅貞靜默的磐石!

陸放翁雲:花如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