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努力,我一定能得到我應該得到得一切”,真是這樣嗎?


01

何先生是我孩子的爸爸,也是我和孩子共同的老師。


何先生是數學專業高材生,也被我冠譽為“行走中的百度”。語數外,理化生,科普,他彷彿什麼都知道。有了他在身邊,手機百度是擺設,完全不需要它,隨時一對一諮詢解答。


所以從小,孩子就喜歡並且崇拜他爸爸。


自然而然地,孩子在家裡,學習找爸爸,吃喝拉撒找媽媽。


何先生有自己的教學思想。我經常對孩子說,你的起點比爸爸當年高多了,你只需要超過爸爸就行了。娃一臉嚴肅地說:你以為爸爸的學校很好考嗎?不比清華北大容易。不要對我要求太高了。


我說:你爸當年不會的題,爺爺不會教,全靠自己摸索的。你現在不會的題,你爸對你是有問有答啊。


娃幾分鐘不理我了。


“只要努力,我一定能得到我應該得到得一切”,真是這樣嗎?

02


今天聊聊何先生的教育觀之一:努力


毋容置疑,何先生是一個非常努力的人,從農村小學到現在,這一路的曲折和磨難想必不亞於西遊記的取經之難。


孩子在任何時期的任何小動作,也都逃不過他的法眼。


他的觀點之一是,絕不讓問題過夜,發現問題,立刻糾正並找到解決的方法。
今天的議題主要從孩子的作業引發而來。


孩子進入新年級後,學習節奏和作業難度都有很大的變化。


週六,早上起來,我和何先生看到孩子洗漱後就打開書包開始寫作業了。心中竊喜,你看,剛開學就是不一樣,自覺性多高啊。


我和何先生叮囑孩子認真寫作業後去超市買菜。


午飯吃完後就去上試聽課了。


晚上打球,爸爸送球拍過來,問小朋友:


你今天的作業完成了多少?


我心裡咯噔了一下,情況不妙。


一半。


一半是多少?


果然,娃兒在自己的作業上打折了。


試卷才做了四分之一,其餘作業全部沒動,怎麼是一半了?


孩子弱弱的說,那我打完球回家接著做完。


好吧,我知道,今晚要上課了。

何先生是學數學出身,一向嚴謹,怎麼容小子的糊弄。


對待孩子的教育是絕不含糊的,總是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修正問題。

“只要努力,我一定能得到我應該得到得一切”,真是這樣嗎?

03


今晚的議題主要是關於“努力”。


你聽過最雞湯的雞湯是什麼?


只要努力,我一定能得到我應該得到的一切。


真是這樣嗎?


有的人努力了,成功上岸了,而有的人努力了三五次,還是遲遲沒有上岸。


因為相信努力就會成功,所以我們一次一次的告訴自己還有下一次。一次次透支努力的機會。


按何先生的分析,努力分為以下三個層面:


1、上課認真聽講(學)、課後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鞏固、練習)。---形而上學


由於大多數普通人,幾乎不可能通過正常的上課,搞懂所有的知識點。所以,大部分忽視第二層,只練第一層。而第一層也可以分級,上課聽講。


何為“認真”?聽了就行,作業做了就行,至於成績,就看個人理解能力了。
因此,絕大部分人,就是普通水平。


2、弄懂所學知識點;----學而知其然


如果肯練第二層功力,自然成績不會差,因為能弄懂所有所學知識點,考試基本是高分,老師表揚,同學仰慕,其實這些都是外表,內在的作用是,通過外界的評價,加深學生對自我學習能力的認可,增加自信心。


比如,同一道題,當都有難度的時候,即使很差班級的全班第一會認為,這道題我不會,其他人肯定不會,我努力一把試試,有可能就做出來了。


而一個好班級的差等生,可能會覺得這個題好像不會,去簡單的試一下,沒做出來就放棄了。


這就是“內在自我認知力”的差異導致的對自我能力評估上的差異。


當然,除了極少數,據我認為統計,每年全國確實有幾十人左右,可能弄懂課堂所授的所有知識點。其他人不可能都搞得懂。這時候,就會出現,自我內心分級,也就是是否還要在一條看不到光明的路上艱難的行走的必要,決定放棄與否的問題。


然而大部分人都是那麼稀裡糊塗的,沒有考慮的那麼細,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時候,有意無意間作出了選擇。


3、客服自己所有的惰性、恐懼(人對未知的東西都有畏懼感,比如黑暗),想辦法去弄懂正常情況下自己不能理解的東西。---探索學習方法,也就是搞懂如何去學習。


練第三層功力的人,絕大部分最後都讀了博士。原因很簡單,這批人並不是前面所說的幾十個天才,資質中等偏上,能力也中等偏上,也就是放在現實中,不會覺得他們很普通。


因此,先天條件導致了他們在學習中會碰到各種困惑,但他們會由於家庭、學校或者社會的影響,極有可能是被動的,導致他們有一種堅韌的毅力,願意去挑戰第三個(痛苦的)層面,也就是“完成大家覺得他完成不了的任務,達到自己達到不了的高度”。


為此,至少要吃一點常人沒吃過的苦,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指的就是這個。


到達了這個層面,傳統我們所學的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所有勵志的經典名言都會發現是對的。


什麼,“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經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當然,第三個層面主要是修身立命,要吃的苦,因人而異。最後所成的絕技也會因人而異,最後才會出現“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所以,“勤能補拙”中的“勤”要從第三個層面去理解,不要簡單的理解為:熬夜、刷題,便能補拙。


“只要努力,我一定能得到我應該得到得一切”,真是這樣嗎?


04


關於努力,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對於孩子,何先生一直強調高效的努力。


愛因斯坦講過一個故事:

如果給我一小時,去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55分鐘弄清楚到底在問什麼。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問什麼,剩下的5分鐘足夠解答這個問題。

只有在最高效的環節用力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努力,真的不是:你努力了,你就能得到你應得得一切。而是要選擇更高效的努力途徑,最優質的方案,達到最高效的效果。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