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上的博物館:網上看展覽,怎麼看出門道?

近日,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在會議上指出,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室內公共場所將有序開放,並實施限流。這對於喜歡在文博機構參觀遊覽的觀眾來說是極好的消息。在“沒有展覽的日子裡”,觀眾往往通過線上展覽“解渴”。此前,以故宮博物院為代表的各大博物館推出了“雲遊”性質的線上參觀,由專業講解員通過網絡直播平臺帶領觀眾雲遊博物館。今年春節期間,為了豐富觀眾的居家生活,滿足觀展需求,許多博物館紛紛開設了雲展覽。

“雲”上的博物館:網上看展覽,怎麼看出門道?

▌記者體驗故宮官網展廳截圖

線下展覽的評價維度

線上展覽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觀眾就可以通過各大文博機構的網站大致瞭解該館正在舉行的展覽內容,回顧過往的精彩展覽。作為輔助,觀眾往往對此要求並不高。但在沒有線下參觀的日子裡,觀眾對於雲觀展體驗的要求也會有所提高。線上展覽該如何評價呢?這要從展覽的線下版開始說起。

人們對一場展覽評價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展覽所在的博物館或藝術館交通是否便利。而一場展覽所在場館的氛圍,也決定了觀展者身處其中的體驗效果。展館內部空間的使用屬於策展的專業範疇,但是好的策展人策劃的展覽,往往可以讓展覽既有邏輯,又有趣味。既保證了空間的利用效率,也要保證合理性和展品的內在邏輯,還要對觀展人的行動路線進行恰當的引導。可以這樣說“一目瞭然”並無太大趣味,隨著行進而“步步深入”才能增強觀展的樂趣。

如果說所在場館是一場展覽的門面,那麼展品就是展覽的核心。各大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博物館中往往有常設展覽進行展出。有的博物館還會根據不同的主題,輸出自己的鎮館之寶。筆者曾在參觀河北省博物院時得知,其館藏十大珍寶如錯金博山爐、金縷玉衣等就經常在外地進行展覽。此外,還有一些展覽會以展出高精複製品的形式進行主題展覽,這類展覽更多具有敘事性,或是普及性。

“雲”上的博物館:網上看展覽,怎麼看出門道?

▌河北省博物館所藏金縷玉衣

展品和配套的說明文字正如一枚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展品之間的脈絡、線索,需要通過說明文字進行呈現,展品的獨特之處、精美之處,同樣需要說明文字的闡釋。因為絕大多數的參觀者不可能對每一件展品都十分熟悉,這就需要展覽方對重點展品進行詳細的說明。而說明文本呈現的大小、字體還有位置決定著參觀者的閱讀感受,從而間接影響參觀者的綜合觀展體驗。對於重點展品而言,說明文字不單要介紹展品,還應對展品所代表的時代之背景進行介紹,方算完整。

此外,展覽現場的影音播放設備以及與之配套的座位也影響著展覽的豐富程度。與此呼應的,是展覽現場的多媒體交互設備,設備操作的便捷程度,與展覽的關聯程度以及趣味性也會影響觀眾對於展覽的直觀感受。在國內,這類設備對年齡稍小的觀眾更具有吸引力。但是這類設備如果利用合理,可以輔助展覽。例如,在德國慕尼黑的古埃及博物館內,就有類似於電子放大鏡的多媒體交互設備,該設備可以按照既定軌道滑動,所到之處對應的就是古埃及文明《死亡之書》的片段,設備屏幕上可以進行同步顯示,並顯示英文翻譯,輔助參觀者理解。

展覽現場的因素以外,一場好的展覽還會配備相應的展覽宣傳冊對展覽進行簡要解說。大型展覽往往配有相應的書籍出版,出版物的內容涵蓋了學術文獻彙編、展覽畫冊等,可以讓喜愛展覽的觀眾長時間保存、回味。對於精明的策展人和主辦方而言,如果展覽足夠受歡迎,開發相應的文創產品也是很好的選擇。

線上展覽的四種類型

從今年1月底開始,觀眾們暫別了線下展覽,線上展覽取而代之,它們的種類、精良程度也在以很快的速度豐富著。

最為常見的,是博物館官方網站上的3D虛擬展廳。這類“展廳”在疫情之前就已經出現,隨著年初疫情的發生、升級而受到關注。參觀者可以登錄博物館的官方網站,找到相應的鏈接入口後進行觀展。這類線上展覽往往還可以回顧博物館之前的既往精彩展覽。

第二類雲展覽類型是通過手機應用觀看展覽,其實與博物館官方網站上的3D展廳大同小異,但是由於可以在智能手機端通過觸摸屏幕直接進行操作,其便捷程度較高。

第三類雲展覽是通過微信小程序實現的雲展覽,這類展覽結合了前兩類的優點。例如,河北省博物院近期推出的小程序上,可以看到其經常外借展出的十大鎮館之寶。觀眾可以一邊聽語音講解,一邊對手機進行操作,從各個角度查看虛擬文物的各個側面,頗有趣味。筆者體驗發現,像錯金博山爐這種本來“只可遠觀”的文物,在小程序展廳中竟然還可以把蓋子打開,捧起來看看底座,有趣得很。


第四類雲展覽類型具有一定的即時性,是博物館講解員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直播,觀眾在線實時跟隨講解員進行參觀。開展這類雲展的文博機構很多,故宮、國博等國家級文博機構都有過類似的活動。

線上線下評價可互鑑

那麼,以上這些類型的雲展覽、虛擬展覽可否借鑑線下展覽的維度進行評價呢?已有維度之外,是否存在其他的標準?實際上,因為絕大部分的線上展覽都脫胎於線下展覽,所以在評價維度上,二者存在很強的互通性。但是,鑑於線上展覽的特徵,在評價時可以對這些維度進行相應的修訂或延伸。

評價線下展覽時的交通便捷與否這一維度,可以在評價線上展覽時這樣應用:從登入博物館的官方網站開始,需要點擊幾個鏈接才能找到相應的入口?線上展覽的入口是否好找?實際上,普通觀眾登錄博物館的官方網站無非是查看展訊、回顧展覽以及預約觀展幾項事由。進入雲展廳需要點擊的鏈接越多,對觀眾耐心的消耗就越大,觀展體驗也就隨之變差。

在評價線下展覽的場館時人們經常會看其空間是否具有相應的氣質,在對線上展覽的評價中,則可以觀察網站界面是否精良,鏈接、按鈕的設計是否符合博物館的氣質。甚至,還可以看看博物館的虛擬展廳裡,有沒有播放音樂。在線下展覽中,觀展人在空間中的移動依靠自己的雙腿,而在線上展覽中,觀展人在虛擬展廳的移動則依賴鼠標的點擊以及展廳中的虛擬小地圖。參觀過程中的操作按鈕是否好用,響應時間是否合理,左轉、右轉、向上、向下是否真的能如臂指使,則是關乎觀展者體驗的重中之重。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評價尺度便是展品的遷移完成度,換言之,博物館將多少線下產品移植到了網上,一個展櫃中的數件展品,除了其中最重要的展品,其他展品是否移植。除了最重要的展櫃,其他展櫃是否移植,同樣是評價一場雲展覽的重要標準。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大型展覽有數百件展品,而這一展覽移植到虛擬展廳的展品僅有幾件或者十幾件,那麼網上的展覽是否等同於線下的展覽呢?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說明文字。通常,展覽現場的說明文字已經足夠提綱挈領,若是一場展覽中的這些說明文字都沒有上載,沒有移植,是否可以說,線上展覽具有了與線下展覽相同的效力呢?

線下展覽現場的多媒體設備播放的影片,或許是最容易移植到線上展覽的內容,而展覽中的交互設備,或許也可以通過程序的上載,讓線上觀展的觀眾使用。

線上展覽各有千秋

帶著這樣的“尺子”,筆者瀏覽了幾家國家級博物館,也體驗了幾家省級博物館的線上展覽,特別是虛擬展廳、客戶端和小程序三類。

國家博物館既有對於展覽的講解視頻,也有虛擬展廳。在大部分的虛擬展廳中,可以聽到背景音樂,操作者可以實現360度的市交旋轉。參觀者可以點擊其中的重點展品,聽講解音頻、看說明文字。美中不足的是,並不是所有展品和文字都做了移植、上載。

筆者發現,國博的虛擬展廳可以觀看許多已經結束的過往展覽。虛擬展廳的形制、操作方式雖然大同小異,但仍然存在展品上載完成度、便利程度、精確程度的區別。有的展廳可以前進也可以後退,有的展廳就只能前進。這應該與每一個虛擬展覽的開發者不同有關。

“雲”上的博物館:網上看展覽,怎麼看出門道?

▌國家博物館滿城漢墓特展網上展廳

另一家在北京的國家級文博機構,故宮博物院在線上展示上很下功夫。其官網上的虛擬展廳畫面精美,也有質量較高的背景音樂,觀展體驗較好。故宮博物院的手機客戶端“故宮展覽”操作很便捷,體驗較好,同樣的展覽,如“營造之道——紫禁城建造藝術展”在手機上就可以看得比網站上更清楚,也更方便。值得一提的是,故宮的線上展覽上載的展品較多。

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也可以通過網站瀏覽展覽。但是其虛擬展廳的可看程度、清晰度及便捷程度都有待提高,例如曾經在2017年產生很大影響的“從莎士比亞到福爾摩斯:大英圖書館的珍寶”這一展覽的虛擬展廳版就不太精良,出現了只能看現場,不能看展品的情況。而由於展廳本身較暗,所以虛擬展廳也較暗,不利於觀看。但是,國家典籍博物館有網頁版的在線展覽,介紹清晰、圖片也很清楚,雖然沒有沉浸式的體驗感,但是作為參考、學習之用足矣。

疫情之前,首都博物館的許多線下展覽都頗受歡迎,但是線上的展廳卻多少有些乏善可陳。虛擬展廳中,像“美好中華”“天路文華”等展覽都可以登入,但是缺乏詳細的介紹。網頁版的展覽中,只介紹了一些過往展覽的大綱、展覽簡介以及幾件重要展品的簡介。

如前所說,河北省博物院的參觀小程序製作很精巧,在操控上也很方便。特別是能一邊聽音頻一邊進行3D操作的設計更是讓人有把玩文物的體驗。不過展品略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展品會越來越多。

其他像浙江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文博機構,筆者均有體驗,浙江省博物館的網站製作典雅精美,操作也比較靈便,像“越王時代”這類高水平展覽的虛擬展廳也很精美,製作精良。參觀過程中操作方便,展板上的文字清晰,重點文物還有語音介紹。但是,其他展覽的虛擬展廳就沒有這般精良。南京博物院的情況與此大抵類似,影響更大的展覽在線上的傳播製作更為精良,但是平均水平一般。

“雲”上的博物館:網上看展覽,怎麼看出門道?

▌記者體驗浙江博物館網上展廳截圖

通過上述比較不難發現,文博機構的線上展覽各有優劣,除了個別機構線上線下差異較大以外,總體水平大體相當,突出表現了一個問題:線下重點的展覽線上同樣精良,線下一般的展覽,線上也平淡無奇。

其實,線上展覽的精良程度說到底是一個“解渴”還是“過癮”的問題。如果文博機構閉館的時間不長,通過雲展覽、講解員直播遊覽結合的方式是足夠觀眾解渴的,但是對於一些本來就不方便外出參觀的參觀者,現有的線上展覽從數量到質量,可能都有待提高。

其實文博機構不妨考慮“一魚多吃”的策略,把線上展覽的水平提高,自然就有各地的觀眾買單。或者說,加大對線上展覽的投入也不只是為了疫情防控期間的“解渴”,更是為了日後,方便更多的觀眾遠程“過癮”。

來源 北京晚報·五色土|記者 袁新雨

編輯:白杏珏

流程編輯 劉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