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菜《淮揚菜》

淮揚菜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之一,發源於揚州、淮安。菜系充滿淮、揚特點。原料多以水產為主,淮揚菜系大多以江湖河鮮為主料,以頂尖烹藝為支撐,以本味本色為上乘,以妙契眾口為追求,雅俗共賞而不失其大雅,尤其是“和、精、清、新”的獨特理念。

淮揚菜中,“揚”即揚菜,以揚州一帶為代表的長江流域,“淮”即淮菜,以淮安一帶為代表的淮河流域。

揚州、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淮揚菜系指以揚州府和淮安府為中心的淮揚地域性菜系,形成於揚州、淮安等地區。淮揚菜始於春秋,興於隋唐,盛於明清,素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譽。淮揚菜選料嚴謹、因材施藝;製作精細、風格雅麗;追求本味、清鮮平和。

淮揚菜十分講究刀工,刀功比較精細,尤以瓜雕享譽四方。菜品形態精緻,滋味醇和;在烹飪上則善用火候,講究火功,擅長燉、燜、煨、焐、蒸、燒、炒;原料多以水產為主,注重鮮活,口味平和,清鮮而略帶甜味。著名菜餚有清燉蟹粉獅子頭、大煮乾絲、三套鴨、軟兜長魚、水晶餚肉、松鼠鱖魚、梁溪脆鱔等。

口味清鮮平和,鹹甜濃淡適中

揚州的先民早在約4000年前,就已經掙脫茹毛飲血的矇昧狀態,超越伏羲火上燔肉、神農石上燔谷的原始萌芽時代,使用陶質炊器,火烹熟食了。揚州進入古邗國時代,即中原夏商周時期,在儀徵破山口出土了屬於這一時期的青銅鼎、鬲,鼎煮肉,鬲炒菜,而且還有尊、滷、鍾,據此猜測揚州先民可吃肉、可喝酒、可聽樂、可行禮,由此可見,古揚州人已經學會了善待生活。

西漢

淮安辭賦家枚乘所寫的《七發》中居然“飲食”與“遊宴”便佔其二。他所描述當時豪宴中的菜譜,以煎、熬、炙、燴等多種烹調法,以五味調和為標準,制有調醬爛熊掌、烤獸脊肉薄牌、鮮鯉魚肉細絲、鮮嫩蔬菜,並且奢侈地用黃玉蘇子起香、蘭花泡酒漱口,所以,與其說《七發》是諷諫宏論,不如說是第一份淮揚食單。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白魚菜、鱔魚菜的記述多了起來,如《齊民要術》中,就記有“釀炙白魚”,此外,“餅炙”、“炙魚”、“毛蒸魚菜”、“蓴羹”等菜中也用上了白魚。這裡的“白魚”未明言產地,但估計有可能產於淮河,特別是“釀炙白魚”中的白魚是“長二尺”,就更有可能是“淮白魚”了。

口味清鮮平和,鹹甜濃淡適中,南北皆宜。並且,淮揚菜的選料尤為注重鮮活、鮮嫩;製作精細,注意刀工,尤以瓜雕享譽四方;調味清淡味,強調本味,重視調湯,風味清鮮;色彩鮮豔,清爽悅目;造型美觀,別緻新穎,生動逼真;菜式繁多,體系龐大;做工精細,特別講究刀工,注重菜品形態和雕刻;色香味形俱佳。

淮安菜選料嚴謹、因材施藝;製作精細、風格雅麗;追求本味、清鮮平和。選料講究時令新鮮,原料以河鮮比重較大,“醉蟹不看燈、風雞不過燈、刀魚不過清明、鱘魚不過端午”。烹飪善用火候,擅長燉、燜、煨、焐、蒸、燒、炒。風格雅麗。

揚州菜以其皮薄、汁濃、味鮮的各色點心聞名,俗語道:“川菜揚點”。

原料多以水產為主,注重鮮活,口味平和,清鮮而略帶甜味。著名菜餚有清燉蟹粉獅子頭、軟兜長魚、淮安茶饊、大煮乾絲、三套鴨、水晶餚肉。其菜品細緻精美,格調高雅

原料鮮活

淮安境內河湖交錯,水網縱橫,京杭運河、淮沭新河、蘇北灌概總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廢黃河、六塘河、鹽河、淮河干流等9條河流在境內縱貫橫穿,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大部分位於市境內,

揚州位於長江沿岸,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在這裡與長江交匯,有高郵湖、寶應湖等中小型湖泊鑲嵌其間。璀璨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在這裡共輝。市境跨京杭大運河兩岸,一年四季,水產禽蔬野味不斷。所以,淮揚菜的原料以鮮活為主,這也為在烹法上擅長燉燜,調味注重本味提供了物質基礎。淮揚菜幾乎每道菜對原料都有嚴格選料要求,同時也讓原料的特點在製作菜餚時得到充分的發揮。

刀工精細

四大菜系中,淮揚菜刀工最精細,一塊2釐米厚的方幹,能批成30片的薄片,切絲如發。冷菜製作、拼擺手法要求極高,一個扇面三拼,抽縫、扇面、疊角,寥寥六字,但刀工拼擺難度極大。精細的刀工,嫻熟的拼擺,加上精當的色彩配伍,使得淮揚菜如同精雕細鑿的工藝品。

注重本味

淮揚菜既有南方菜的鮮、脆、嫩的特色又融合了北方菜的鹹、色、濃特點,形成了自己甜鹹適中,鹹中微甜的風味。由於淮揚菜以鮮活產品為原料,固而在調味時追求清淡,從而能突出原料的本味。

火工講究

淮揚菜餚根據古人提出的“以火為紀”的烹飪綱領,鼎中之變精妙微纖,通過火工的調節體現菜餚的鮮、香、酥、脆、嫩、糯、細、爛等不同特色。淮揚菜擅長燉燜燒煮,因為這幾種方法能較好地突出原料本味。淮揚菜以燉燜燒煮為主的名菜有蟹粉獅子頭、清燉圓魚、沙鍋野鴨。

清燉蟹粉獅子頭

原料:豬肋條肉800克,青菜心12棵,蟹粉100克,紹酒10克,精鹽20克,味精1.5克,蔥薑汁15克,幹澱粉50克。

做法:一、豬肉刮淨、出骨、去皮。將肥肉和瘦肉先分別細切粗斬成細粒,用酒、鹽、蔥薑汁、幹澱粉、蟹粉75克拌勻,做成6個大肉圓,將剩餘蟹粉分別粘在肉圓上,放在湯裡,上籠蒸50分鐘,使肉圓中的油脂溢出。二、將切好的青菜心用熱油鍋煸至呈翠綠色取出。取沙鍋一隻,鍋底安放一塊熟肉皮(皮朝上),將煸好的青菜心倒入,再放入蒸好的獅子頭和蒸出的湯汁,上面用青菜葉子蓋好,蓋上鍋蓋,上火燒滾後,移小火上燉20分鐘即成。食用時將青菜葉去掉,放味精,連沙鍋上桌。

特點:肉圓肥而不膩,青菜酥爛清口,蟹粉鮮香,肥嫩異常。[6]

文思豆腐

原料:豆腐(450克), 冬筍(10克),雞胸脯肉(50克),火腿(25克),香菇(鮮)(25克),生菜(15克),鹽(4克),味精(3克)

做法:

一 、將豆腐削去老皮,切成細絲,用沸水焯去黃水和豆腥味;二、把香菇去蒂,洗淨,切成細絲;三、冬筍去皮,洗淨,煮熟,切成細絲;四、雞脯肉用清水沖洗乾淨,煮熟,切成細絲;五、熟火腿切成細絲;六、生菜葉擇洗乾淨,用水焯熟,切成細絲;七、香菇絲放入碗內,加雞清湯[1]50毫升,上籠蒸熟;八、將鍋置火上,舀入雞清湯200毫升燒沸,投入香菇絲、冬筍絲、火腿絲、雞絲、青菜葉絲,加入精鹽燒沸,盛湯碗內加味精;九、另取鍋置火上,舀入雞清湯500毫升,沸後投入豆腐絲,待豆腐絲浮上湯麵,即用漏勺撈起盛入湯碗內上桌。口味:鹹鮮味特點:刀工精細,軟嫩清醇,入口即化,是對廚師刀工的考校。

1949年10月1日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之後,在北京飯店舉行的盛大國宴,史稱“開國第一宴”,本場宴會的菜點烹調即由北京飯店淮揚菜廚房一力承擔完成。

淮揚菜在上海、南京和北京的餐飲市場佔有一定的份額,並有相當的消費群體。這些城市有許多以經營淮揚菜為主的飯店。

自2002年以來,蘇北的淮安已連續十年舉辦淮揚菜美食文化節。

如果把京杭大運河比作一條龍,其龍頭在北京,龍尾在杭州,這條龍的心臟就在江蘇揚州。在這裡,京杭大運河、長江交匯,旁有邵伯湖相依。

“南船北馬,舍舟登陸”是對蘇北淮安這座城市地處南北分界線的註解,往來南北的漕驛商旅在此駐留,“漕河鹽榷”萃於此地,淮安的影響不止於國內。歷史上,日本國13次遣唐使經由淮安回國;從事東北亞客貨運輸業的新羅人則聚居於山陽、漣水的新羅坊;尤其是波斯、阿拉伯商人定居馬頭鎮、北辰坊等地,經營大宗貿易,將清真風味和穆斯林獨特的烹飪方法帶到了這裡,為全羊席誕生於淮奠定了基礎。在南北的相互交融中,淮揚菜逐步發育成為一大菜系,影響全國。

作為四大菜系之一淮揚菜,“和精清新、妙契眾口”,以“就地取材、土菜細作、五味調和、百姓創造”的特點,贏得“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美譽。其“五味調和”的特點,使其被首選為開國大典的國宴,成為65週年國宴上基準菜。和淮揚菜有關的典故,亦是數不勝數。

為振興淮揚菜文化產業,淮安市委、市政府成立淮安市振興淮揚菜文化產業工作委員會、全面負責淮揚菜集團的規劃發展、人員組成等重大決策事宜,全面統籌、指導、協調、推進淮揚菜文化產業的發展。

作為首個國字號的美食集團,淮揚菜文化產業園管委會和中國淮揚菜集團吹響了淮揚菜走出去的“號角”,以構建淮揚菜產業鏈為基本方略,以建設淮揚菜文化產業園為戰略重點,立足產業發展實際,從原材料入手,建成數字農場,實現為淮安及周邊城市不分季節地提供綠色、環保、安全、新鮮、營養的蔬菜水果;從農產品初加工、深加工入手,建設中央廚房,實現了淮揚菜工業化生產;從終端銷售網絡入手,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開設餐飲門店;加大走出去步伐,先後赴日參加國務院僑辦“文化中國·中華美食”交流活動,赴臺灣圓山大飯店舉辦淮揚菜美食周,在江蘇省餐飲博覽會、深圳中國文博會展示淮揚菜,並將在明年赴美國參加華人華僑美食節,計劃在日本大阪等地開設淮揚菜門店。

中國特色菜《淮揚菜》
中國特色菜《淮揚菜》
中國特色菜《淮揚菜》中國特色菜《淮揚菜》
中國特色菜《淮揚菜》中國特色菜《淮揚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