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承,一個配角低調的美

壺承,一個配角低調的美


春日的陽光

透過層疊的樹葉

穿過窗子落在茶桌上

清晨醒來

洗漱後的第一件事便是燒水

等水燒開的時間裡

從架上取下一隻壺承

今天的茶席是從這裡開始


壺承,一個配角低調的美


布茶席就是造一個境

而壺承,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80年代,臺灣茶人以壺承取代潮汕功夫中的茶盤

以溫壺內部代替淋壺外壁

這便是幹泡法


壺承,一個配角低調的美


幹泡法流行的那天起,壺承便成為了茶席上的“C位”,也成了造境的開始,一個造型復古的器皿,讓茶席一下子有了歲月感。

壺承,又稱“茶船”、“盞託”、“茶托子”。所謂壺承,就是用來承載茶壺的器皿。可以簡單到只是普通的碟子,也可以精美到是一件工藝品。說白了,就是一個“托兒”,壺托兒。

壺承取代茶盤,一切為簡,茶臺茶席乾淨整潔,雅緻美觀,靜穩練技養心養儉。


壺承,一個配角低調的美


壺承,一個配角低調的美


壺承的用處


壺承的用途在幹泡裡除了放置茶壺之外,蓋碗也可放在壺承上,避免在往蓋碗裡注水時不慎倒多的水沿碗壁流入壺承,避免沾溼席布。簡潔明瞭,無論你在崇山峻嶺之間,太平洋波濤之間,或是一方半米的狹窄空間,都可以擁有一席完美的幹泡臺。


壺承,一個配角低調的美


壺承,一個配角低調的美


那麼如何挑選壺承呢?


作為有品位的茶客,挑選壺承時總會考慮這兩點:一是要貌美,二是「能偷懶」。

貌美,造型簡潔古樸,能百搭各種主泡器。

能偷懶,有較多的儲水容量,乾淨美觀,免去來來回回倒水的麻煩。

今天的這幾款:「手工粗陶幹泡臺壺承」,貌美還能教你偷懶哦。


壺承,一個配角低調的美


壺承,一個配角低調的美


壺承的形狀


壺承的形狀不規律,或圓或方或者不方不圓。壺承保證了茶席上的簡潔雅緻,區隔了水的空間,在傳統工夫茶法與現代簡潔茶席之間取得了平衡。


壺承,一個配角低調的美


壺承,一個配角低調的美


壺承,一個配角低調的美


清代寂園叟《陶雅》中提到:“盞託,謂之茶船,明制如船,康雍小酒盞則託作圓形而不空其中。宋窯則空中矣。略如今制而頗樸拙也。”可見船形茶托出現於明代。然後各種風雲變化發展至今,花樣壺承層出不窮。


壺承,一個配角低調的美


壺承,一個配角低調的美


壺承,一個配角低調的美


壺承的材質


我們這幾款壺承,材質為粗陶,顏色多樣。粗陶,並非粗糙的陶器,而是用含沙量含鐵量較多的陶泥燒製而成。多數以土褐,深黃,玄黑等凝重的色調為主,極富閒靜的意境和質樸滄桑之美。

經過高溫燒製的粗陶工藝品,獲得了質樸的定型,也有了藝術的凝練與昇華。

粗陶來自大自然,由純手工打造。手的溫度,匠心獨造。人與大自然中的陶泥一接觸,粗陶便有了情感,有了寄託,亦有了性情,有了靈魂和生命力。


壺承,一個配角低調的美


壺承,一個配角低調的美


第一眼看粗陶,粗糲卻又實在安詳,一如湍急的河水邊,那塊被沖刷無數次的青石,不夠圓潤,不夠嬌美,可是有種安心的情愫油然而生。粗陶有著與生俱來的原始美,不矯揉、不造作、不驚豔,只是原始地把顆粒感具現出來,真實且耐看。


壺承,一個配角低調的美


壺承,一個配角低調的美


一隻壺承,連接壺與席

無論是小空間茶席

還是山川丘壑之間

有它,茶席中便顯得氣定神閒從容不迫

這是茶席的“氣質”

春天的時候在碗裡浮一隻茶花

冬天的時候在碟裡置些山楂

茶席之上,長日清談之閒又可賞玩好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