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造航母,能造殲20,為何造不出航天飛機?

利刃/摸魚不香

當今世界航天領域的前沿還有所謂SSTO(單級入軌運載工具),說白了就是跟空天飛機差不多的概念,看到這裡有的人可能會問了:當初世界上不是以前沸沸揚揚地大搞航天飛機嗎,好多國家都有完整計劃甚至實際投入運營了呀,怎麼今天研究空天飛機還要這麼費勁呢?還有中國,我們連殲20這種五代機中的佼佼者都可以造,怎麼沒聽過中國的航天飛機計劃呢?其實,中國早就有過航天飛機計劃,但在科學嚴謹的論證過程中被眾多專業大佬一致認定:航天飛機當時是不適合中國航天的。

中國能造航母,能造殲20,為何造不出航天飛機?

一張流傳非常廣的中國航天飛機計劃圖片

首先我國航天飛機的研製始於863計劃中的航空航天領域,當時是一個載人航天子項目的附屬計劃,一開始很多中國的航天人們看到了美國風風火火的5架航天飛機,認為航天飛機代表了航天科技未來的發展方向,事實上包括當時的歐洲和蘇聯也都對航天飛機抱有很大的興趣,中國航天人的思路可以說是緊跟時代發展,絕不落後於世界潮流。

863計劃裡當時提出的航天項目,包括了研製從地面到太空的往返運輸系統和新型運載火箭,863計劃是對中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一次重大提升,其中對於國防科技自然不能落後,當時航空航天學界主流的觀點,讓航天飛機計劃在中國正式走上了正軌,從1987年開始展開了航天飛機的先期研究,確認航天飛機的各種形制、要求、性能等,之後就有了當年六大載人飛船項目中的航天飛機項目,一個是上圖的"長城1號"(CC-1),一個是下圖的比長城一號更小的"天驕一號"。它們與後來演變成神州系列的宇宙飛船項目和空天飛機項目一起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的起跑時刻。

中國能造航母,能造殲20,為何造不出航天飛機?

應該是天驕一號的模型

但當年其實還有一個空天飛機的方案沒有被採用,空天飛機的技術至今都沒有被徹底攻克,如果交給當年的中國,情況更是可想而知。所以在當時,綜合了各項因素的考慮,包括成本、國際形勢、收益等方面,宇宙飛船計劃和航天飛機中的CC-1計劃入圍最後的選擇階段——中國不可能支持兩種項目的並行推進。

中國能造航母,能造殲20,為何造不出航天飛機?

人類航天史上的經典圖片

站在現在的角度看,因為現如今的我們獲得了更多的資料,我們知道了航天飛機其實並不是一種節約成本的方案:航天飛機每一次出征都要伴隨著極其漫長而又複雜的檢修工作,工程師們要對每一個零件每一處細節進行認真的檢查。稍微錯漏一點,比如隔熱層有幾塊沒有貼緊,就造成了"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的失事。因為起飛前的檢查不夠充分,氣溫的變化與高空的風偏導致"挑戰者"號的火箭助推器零件脫落,致使其凌空爆炸。更關鍵的一點,載人飛船還有逃逸塔這個救命稻草,最壞的情況是報銷3名宇航員,可是航天飛機一次事故就能報銷7名宇航員,而美國還出了兩次。

而中國航天人在決定中國航天技術路線的那段日子裡,經過多輪辯論以及反覆激烈的論證,最終以航天飛機技術條件過高、國外可能的合作對象不靠譜、實際上的成本可能並不夠低,最終沒有被美國人用真金白銀堆出來的歪路矇騙,並且經歷二十多年全力以赴,終於在新世紀實現了"神舟五號"的載人航天飛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