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鱼饵的王安石

吃鱼饵的王安石


王安石的形象,与变法、改革紧密关联。


他还有一个深入民间的形象,就是固执,因其性子执拗,有拗相公之称。这种执拗,甚至还体现在对食物的某种执着上。


宋代仁宗皇帝曾与臣下一起钓鱼,王安石也在。


钓鱼的时候,别人都在专心盯着水面,王安石也一样,同时还一边吃着东西。显然是在想事情,他思考的时候喜欢吃嚼一些东西。


待他快把整盘食物吃完之后,身旁的人发现,他吃的,竟然是鱼饵,并且还是一整盘。



吃鱼饵的王安石


有时候人会觉得,鱼的记忆力比较短,看起来,王安石的记忆,还没有鱼的好。王安石是喜欢鱼的,写有《鱼儿》:绕岸车鸣水欲乾,鱼儿相逐尚相欢。有《放鱼》:捉鱼浅水中,投置最深处。关于鱼的诗词,他写过不少。


王安石的名头,在于他政治家、改革家的身份。然而他的文学能力,比起变法,更受好评。他一些诗句深入人心,比如咏梅花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后人在《宋诗精华录》中,有一评价:绝代消魂,荆公当以此二首压卷。这二首便是《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其一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其二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吃鱼饵的王安石

元代鲜于枢行草书王安石杂诗卷



以此二首为例,苏轼与黄庭坚,都先后次韵和诗。


次韵, 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作诗。宋代张表臣的《珊瑚钩诗话》说得很具体:前人作诗,未始和韵。自唐白乐天为杭州刺史,元微之为浙东观察,往来置邮筒倡和,始依韵。


所以世传这种次韵方式,始于元稹与白居易。但在元白以前,亦能见到次韵和诗,只不过元白两位名气太大了。在次韵界,如果唐代是元白,那么宋代就是苏黄。



吃鱼饵的王安石



对于王安石的诗词,苏、黄是非常佩服的。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成就自然不俗。有一次关于金陵怀古的创作中,有数十人都写了诗词歌咏,像是高手华山论剑。公认最好的作品,就是王安石的。后来苏轼见了,直呼:此老乃野狐精也

王安石的诗词光彩夺目,他的生活,却是不迩声色,十分朴素。


曾有人跟王安石夫人说,说王安石喜欢吃麝肉。因为吃饭时,他不吃别的,只吃麝肉。王夫人反问,麝肉摆在什么地方?回答,摆在他正前面。王夫人说,以后你们把菜的位置调换试试。


到了下次吃饭,麝肉放到稍远处,而离他最近的菜被吃了,麝肉却没动。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王安石只吃靠他最近的菜。这则故事,说明王安石对食物的随意性。


吃鱼饵的王安石

吃鱼饵的王安石

吃鱼饵的王安石

吃鱼饵的王安石

吃鱼饵的王安石

吃鱼饵的王安石

吃鱼饵的王安石

吃鱼饵的王安石

吃鱼饵的王安石

吃鱼饵的王安石

吃鱼饵的王安石

吃鱼饵的王安石

吃鱼饵的王安石

吃鱼饵的王安石

吃鱼饵的王安石

吃鱼饵的王安石

吃鱼饵的王安石

吃鱼饵的王安石

吃鱼饵的王安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