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源莊》看曾鞏的用典之妙

說到曾鞏,大家都很熟悉了,唐宋八大家之一,佛學儒學的代表人物。曾鞏在文學寫作上擅長用典,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由《南源莊》看曾鞏的用典之妙

曾鞏多借古人故事來隱喻自己的人生,書寫自己的情志,實際上頗有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心中塊壘之意。例如,他長期蹭蹬科場,懷才不遇,心中難免會有不平和鬱悶。他在古人的不幸遭遇中照見自己的命運,並將自己對號入座,因而,借用典故這種方式來映射現實,表達自己的思想情志也就不奇怪了。先讓我們讀讀其《南源莊》:

由《南源莊》看曾鞏的用典之妙

床上不廢看青山,門前便踏南澗路。繞牆頓失車馬喧,岸幘日得滄洲趣。嘗嗟秋蓬轉,未有茅屋據。對此耳目新,始覺精爽聚。滄溟未可泛舟入,雁蕩誰能胝足去。醫閭在夷蠻,羅浮苦煙霧。子真自愛谷口家,孔丘老亦洙泗住。吾能放意遊八極,此興久與前賢附。悄然怪我思慮深,已欲摧倒聞猿樹。眼前了了破青坂,屈椽小棟隨時具,野柔川深春事來,筍鞋瞑戛青雲步。秫田試犢耕早風,茗圃分籃摘宵露。竹林掃月散絺葛,雪艇搜溪出魴鱮。帽塵便可臨水濯,裡鬥何妨閉門拒。介推母厭俗,久思顛崖住不顧。梁鴻妻亦高,能快穿衣與藜茹。成家倘已嫁諸妹,有立不憂吾弟孺。攘攘天地間,萬類殊好惡。歡合無一非,睽窮有百牾。吾獨安能逐毛髮,飲泉食力從所慕。

由《南源莊》看曾鞏的用典之妙

此詩全篇使事用典。曾鞏將典故以及典象巧妙地組合在一起,不拘一格,旁逸斜出,變化自如,貼切地表達了自己在科考不順的情況下那種愁緒和自我調整的心理軌跡。於是,淵明之澄明恬淡、鄭樸(字子真)之守默不出、孔子之講學洙泗、介推母子之厭俗遁世、梁鴻妻之高逸絕塵、孟子之濯纓滄浪,層見疊出,縱橫婉轉,逶迤而來,雖無翻空出奇之警策,卻有綿長雋永之深蘊。雖然曾鞏的詩歌並不追求力大思雄,但這首詩中連用的典故的人物全都附帶著強大的人格魅力,這其中有曾鞏對先賢的敬畏,也包含著自己對這種生命存在形式和價值的認同。雖是借他人自明己志,卻毫無違和牽拽之感,亦無餖飣齟齬之譏,但有娓娓言之、曲盡心扉之感。

運用古人古事不僅可以恰切地表達個人的人生處境以及人生情懷,還能以簡馭繁,使詩歌顯得雋永靈動,使讀者感悟豐富的多層次意涵。例如,曾鞏在寫自己懷才不遇的鬱悶時,常借酒來解脫,即用晉人山簡醉酒的故事來表達:"未把迂疏笑山簡,更須同上習池遊。"(《高郵逢人約襄陽之遊》)寫自己的清高自守,即以許由洗耳、孟子濯纓的故事為喻:"洗耳厭聞誇勢利,濯纓羞去傍塵埃。"(《閱武堂下新渠》)許由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孟子藐視權貴、獨立自主,其人格精神深受曾鞏景仰,故曾鞏取以為喻。

曾鞏在詩中反覆致意的還是他對儒家道德操守的堅持,為此,歷史上的古聖先賢特別是那些有著不如意人生者都在他的詩歌中被反覆唱嘆,如孔子去魯、顏回居陋巷、子思守道、楊雄寂寞等等。這些人所表現的人格操守是曾鞏在現實生活中獨立不遷的精神映射,他們的身上投射著曾鞏個人的影像。曾鞏寫的是歷史上的人事,也是現實中的自己。作為一名醇儒,曾鞏獨特的地方正在於此,就是把孔孟這些人物和故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從而構築出一幅幅堅守儒道、不改信念的人物影像,並進而表達自己學道守道的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