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飄蕩的城市

音樂飄蕩的城市

民進市委副主委、市人大常委會委員 李榮煥

百年哈爾濱,依江而建,依路而興。由一個小漁村發展成大都市,只用了幾十年時間。1946 年 4 月 28 日,哈爾濱在全國率先解放,哈爾濱的城市發展也駛入了快車道,迅速成為享譽國內外的國際大都市。尤其是承接了西洋音樂的餘韻,哈爾濱的音樂事業發展迅速,成為享譽世界的音樂名城。

音樂飄蕩的城市

哈爾濱是亞洲唯一獲得聯合國授予音樂之城的城市。他的音樂成就,從開埠之初就牢牢鑲嵌在城市的名頭,音樂與鐵路在哈爾濱城市建設上是緊密相連的,中東鐵路的建設不僅推動了哈爾濱的發展,也將近現代歐洲工業文明帶入了古老的中國的東北角。

音樂飄蕩的城市

開埠之初,數以萬計的民工闖關東來到哈爾濱,他們成為中東鐵路的建設者,並由此帶來了山東、河北、江浙一帶的民歌、民謠、民間戲曲,漸漸的在哈爾濱這個城市紮根,成為哈爾濱先民茶餘飯後的文化消遣,這也為民族民間音樂在哈爾濱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以俄羅斯人為主的外國僑民將哈爾濱作為聚居地,他們帶來了歐洲的建築藝術文化藝術生活方式等西方近現代工業文明,其中尤以音樂活動為主。

音樂飄蕩的城市

哈爾濱的音樂文化,從一開始就有中西合璧的特點,這裡既有樸實無華的鄉民文化、異彩紛呈的市民文化,還有充滿異域風情的僑民文化。

音樂飄蕩的城市

歲月倥傯——音樂之城的三個段落

七十四年間,哈爾濱的音樂形態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1946 年 4 月 28 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解放了哈爾濱,哈爾濱由此成為新中國解放的第一個大城市。歡慶解放的大秧歌和擁抱新生活的歌詠運動轟轟烈烈。此時開始了音樂形態的第一階段。同年 6 月,延安魯藝的絕大部分音樂家都來到了哈爾濱。他們在哈爾濱首先演出了陣容強大的《黃河大合唱》,隨後又排演了歌劇《白毛女》。人民音樂家的到來,為哈爾濱的音樂空氣注入了新鮮養分。人民音樂家在哈爾濱成立了 30 個文藝團體,包括總政歌舞團、鐵路文工團等日後大名鼎鼎的團隊,都是在哈爾濱誕生的。此後,隨著解放區的擴大,從哈爾濱輸送出大批文藝工作者,他們散落全國各地,成為文藝界的領導與骨幹。1948 年,《人民音樂》第一刊在哈爾濱出版發行。1951 年,新中國第一部歌劇《星星之火》在哈爾濱上演。在這一階段裡,很多音樂人在哈爾濱接受了音樂教育,比如著名音樂家傅庚辰,就在哈爾濱受到了西方音樂的培養。

音樂飄蕩的城市

第二個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後。1954 年,蘇聯政府要求在華俄僑返回祖國,哈爾濱的俄僑陸續回國,也有的遷居歐美和澳大利亞,在哈的西洋樂團和歌劇芭蕾舞劇團全部解散。但是哈爾濱的音樂基因沒有停斷,城市裡到處都有歌聲。在群眾性音樂和歌舞傳統的基礎上,1950 年代末至 1960 年代初,以任仲夷為書記的中共哈爾濱市委高瞻遠矚,分批次從北京、上海、瀋陽等地調入大批音樂人才,有的是歷次運動中被迫下放的藝術家。上海音樂學院的汪立三就是在這一時期來到哈爾濱的。全國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張權,被打成右派下放東北後無人敢收留,哈爾濱市委熱情接納了她。加上瀋陽軍區前進文工團下放鍛鍊的文藝骨幹,以及北大荒農墾文工團合併過來的文藝工作人才,前後有近 200 人。除充當哈爾濱藝術學院師資外,全部充實到哈爾濱歌舞劇院及其交響樂團。該院首任院長是沙青,首任交響樂團指揮是張彩元,從此,哈爾濱第一次有了中國人自己的交響樂團,歌劇、芭蕾舞劇團和劇院。後來該團一分為二,歌舞部分上調省裡成立了省歌舞團,歌劇部分留在市裡為哈爾濱歌劇院,交響樂團仍然留在哈爾濱歌劇院。

效仿蘇聯,哈爾濱市少年宮於 1955 年 7 月 1 日成立,這是全國較早建立的少年宮之一。少年宮是校外素質教育的綜合場所,而為孩子們提供文化藝術輔導是其重要職能。一代代孩子在市少年宮學習唱歌、跳舞,哈爾濱市少年宮為國家、省、市輸送了大量文藝人才,比如著名作曲家劉錫津、青年嗩吶演奏家馮曉泉等等。

第三個階段是改革開放之後。改革開放之初,一曲《太陽島上》風靡大江南北,令全國人民都對哈爾濱這座音樂這城充滿了嚮往。四十餘年來,哈爾濱的音樂創作空前活躍,精品力作不斷湧現,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在中國樂壇上,哈爾濱籍音樂人是一支重要的勁旅:傅庚辰、李雙江、滕矢初、金鐵霖、劉錫津、崔傑夫、傅海燕、牟玄甫、常靜、孫悅、陳紅、張繼紅、李健、楊光、高進、崔恕、劉和剛 …… 新時代發生在哈爾濱的與音樂有關的故事太多了,這些變化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值得特殊一提的高光時刻發生在 2010 年 6 月 22 日。這一天,冰城哈爾濱被聯合國授予 " 音樂之城 " 稱號。這一天,在聯合國所屬的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廈禮堂裡燈火通明,來自世界各國的部長、藝術家代表見證了這一光榮的時刻。由此,哈爾濱成為聯合國授予的第五座 " 音樂之城 ",其餘四座城市皆坐落歐洲,分別為意大利博洛民亞、西班牙塞維利亞、英國格拉斯哥、比利時根特。

音樂飄蕩的城市

音樂之城這一光榮稱號是聯合國對熱愛音樂的哈爾濱人的最高褒獎。

音樂飄蕩的城市

哈爾濱之夏音樂會——音樂城的一張亮麗名片

提及哈爾濱的音樂文化與歷史,必然提到 " 哈爾濱之夏音樂會 ",這是這座音樂之城的一張重要名片。

1958 年,文化部部長沈雁冰也就是著名作家茅盾來哈爾濱視察工作。他觀看了一組匯演節目並給予較高評價。當時,哈爾濱市副市長吳宏毅向茅盾表示,想在每年搞一次包括專業和業餘文藝工作者參加的文藝活動,這一建議得到了茅盾和文化藝術界專家們的贊同和支持。時任哈爾濱市群眾藝術館音樂輔導員魏仲柯(後任國家文化部文化司司長),就此提出舉辦 " ‘哈爾濱之夏’文藝活動月 "。當年 8 月 1 日,有 10 萬人參加的、規模宏大的哈爾濱之夏文藝活動月開幕式在道外八區體育場上演。

1958 年的 " 哈夏 " 文藝活動月共演出三臺音樂會、一臺音樂舞蹈節目,日後耳熟能詳、蜚聲歌壇的男高音歌唱家李雙江,就是在這次音樂會上被發現的,他當時只有 19 歲。" 哈爾濱之夏活動月 " 奠定了 " 哈爾濱之夏音樂會 " 的基礎,有了 " 哈夏活動月 ",才有了後來聞名遐邇的 " 哈夏音樂會 "。

1961 年,以著名歌唱家張權為首的部分哈爾濱音樂工作者,聯合向省、市領導建議,上海有 " 上海之春音樂會 "、廣州有 " 羊城音樂花會 ",我們應該辦 " 哈爾濱之夏音樂會 "。這一建議得到中共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歐陽欽的支持,並指出 " 哈爾濱之夏 " 這一名稱很好,還應邀請國內外音樂團體來哈爾濱切磋藝術,傳播友誼。

第一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於 1961 年 7 月 5 日晚在哈爾濱青年宮揭幕。當晚,在哈爾濱鐵路文化宮貝殼劇場,哈爾濱歌舞團的男高音郭頌演唱了新近改編的東北民歌《新貨郎》,其圓潤、優美的音色令觀眾耳目一新,從此觀眾記住了郭頌這個名字。

音樂飄蕩的城市

第一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開幕式

首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從 7 月 5 日起一直唱到 12 日,每晚在哈爾濱鐵路文化宮的露天劇場都有精彩演出。參加演出的單位有哈爾濱歌舞團、哈爾濱藝術學院、黑龍江省廣播電視文工團、哈爾濱市吹奏樂隊、哈爾濱鐵路文工團等,全市廠礦機關學校的業餘演出團隊近 700 人參加演出,共演出 8 臺 9 場 107 個節目,觀眾近萬人。讓我們記住這些為 " 哈夏 "、為哈爾濱音樂事業做出貢獻的藝術家:張權、嚴仁明、郭頌、王雙印、李高柔、丁順訓、金浪、周琪華、郝淑琴 …… 這些著名的歌唱家、演奏家帶著飽滿的熱情參加盛會,他們與這座城市的其他音樂愛好者,與廣大市民,相呼相和,如是,首屆 " 哈夏 " 燦爛綻放,良好的開端給世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從 1996 年舉辦的第 23 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開始,這臺音樂大戲開始由哈爾濱市政府與國家文化部共同舉辦,這標誌著 " 哈夏 " 從一個地方的音樂聚會向著國家級的音樂盛會邁進。進入 21 世紀 " 哈夏 " 邁向國際化,國際上一些著名音樂團體紛紛加入這一節日。

如今,哈爾濱之夏音樂會 " 每兩年一屆,從 1961 年開始舉辦,到 2018 年已連續舉辦了 34 屆(其中在 " 文革 " 中停辦 12 年,1979 年恢復)。延綿半個多世紀 " 哈夏 " 已經成為全國開辦最早、持續時間最久國家級的音樂盛會,成為中外聞名的越辦越好的音樂節,它 " 與 " 上海之春 "" 羊城音樂花會 " 齊名,享譽國內外。

音樂飄蕩的城市

歌聲永駐——幾位哈爾濱籍音樂藝術家

2010 年 8 月 6 日晚,第 30 屆 " 中國 · 哈爾濱之夏音樂會 " 大型文藝晚會《永恆的旋律》在哈爾濱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主持人張澤群代表國家文化部、哈爾濱市政府宣佈:傅庚辰、金鐵霖、郭頌、李雙江、劉錫津等五位音樂人被授予 " 哈爾濱音樂藝術發展終身成就獎 "。

傅庚辰,1935 年 11 月出生,哈爾濱市雙城縣人,滿族,正軍職少將,中國音協第五屆、第六屆主席,中國音協第七屆名譽主席。1964 年,他為故事片《雷鋒》所作的音樂受到好評,這也是他的成名作。在此期間他還創作了影片《打擊侵略者》的插曲及影片《地道戰》的的插曲。1974 年,由他作曲的故事片《閃閃的紅星》公映,傅庚辰用音樂生動地體現了主人公潘冬子的革命樂觀精神,給當時 " 樣板戲 " 一統天下的舞臺帶來了一線生機。

音樂飄蕩的城市

傅庚辰

金鐵霖,1940 年 6 月出生,1965 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在聲樂教育領域,金鐵霖堪稱碩果累累,他曾培養出李谷一、彭麗媛、宋祖英、張也、董文華、淨維文、祖海、戴玉強、呂繼宏等等眾多知名歌唱家,在中國歌唱界,金鐵霖享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音樂飄蕩的城市

金鐵霖

郭頌(1931 — 2016),歷任黑龍江省歌舞團獨唱演員、團長,以演唱東北民歌著稱。他的代表作《新貨郎》《瞧情郎》《越走越亮堂》《烏蘇裡船歌》等成功地將黑土地民歌藝術引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巔峰。郭頌曾從師俄籍女高音阿恰依。他原名郭增發,祈望增產發財的寓意,郭頌這個名字是後來在他成為歌手後起的。

音樂飄蕩的城市

郭頌

李雙江於 1939 年出生於哈爾濱,後來成為了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研究生導師。李雙江代表作有《紅星照我去戰鬥》《北京頌歌》《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再見吧,媽媽》《打靶歸來》等。1963 年畢業後,李雙江被分配到新疆軍區文工團。同年,他隨團赴越南訪問演出,憑藉《解放南方》這首歌獲得優秀歌手獎。1979 年中越戰爭期間,李雙江赴廣西、雲南等地慰問演出,這期間他演唱的《再見吧,媽媽》和《懷念戰友》成為中國大陸婦孺皆知的歌曲。1981 年,李雙江在北京舉辦了 " 文革 " 以後中國軍隊舉辦的第一場個人獨唱音樂會,受到中國各界廣泛關注。

音樂飄蕩的城市

李雙江

作曲家劉錫津於 1948 年出生於哈爾濱市,曾任黑龍江省歌舞劇院院長、黑龍江省文化廳副廳長、中央歌劇院院長等職務。劉錫津創作了眾多優秀的作品,屢獲國家級獎勵,比如那首《我愛你,塞北的雪》。他創作的音樂劇《鷹》獲文化部文華大獎,並獲文華作曲獎。

音樂飄蕩的城市

劉錫津

在這裡,最想向讀者介紹的是一位哈爾濱人永遠不能忘記的歌唱家 , 她就是寫滿傳奇的張權。張權老師是江蘇宜興人。1937 年,17 歲的張權不顧家人的反對,考入了國立杭州音樂學院。她第一次主演歌劇是在 1941 年初,在重慶國泰大劇院演出反戰歌劇《秋子》。當時,除國民黨要員外,周恩來與郭沫若也來為她捧場。中國的第一部歌劇《秋子》獲得巨大成功。1947 年,張權獲得美國音樂學院獎學金,赴美學習,她的演唱獲得美國音樂界的普遍讚譽。畢業後,在海外已經有了名氣的音樂文學碩士張權毫不猶豫地選擇回國,為中國人民歌唱。1956 年,《茶花女》第一次在新中國舞臺上用中文上演。這是張權聲樂表演藝術道路上的鼎盛時期,轟動京城,好評如潮,連續演出 100 多場,每次演出都要謝幕七八次。那年她 37 歲。時光進入 1957 年,張權夫婦被打成右派。1961 年,張權帶著八歲的女兒乘火車來到哈爾濱,這個身心遭到重創的女子依然用心地用真誠的歌聲溫暖哈爾濱這個城市。哈爾濱接納了這位音樂才子,在最困難的時候,哈爾濱人民把僅有的麵包、牛奶送給這位藝術家,張權也將自己的音樂毫無保留的還給這個城市。張權在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演唱了近百場獨唱音樂會,每場九十分鐘,她傑出的藝術魅力給哈爾濱人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文化印記。

音樂飄蕩的城市

張權

1962 年 3 月,張權隨團赴天津等城市巡迴演出,這期間她接到哈爾濱市委轉給她的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通知。從天津趕到北京,張權將自己一直思考的希望組建 " 哈爾濱歌劇院 " 的想法寫成提案,交給大會。會上週總理見到了張權,對她說:" 你的意見和建議我看到了,很好。" 並請在場的中共東北局第一書記宋任窮聽聽張權對發展黑龍江歌劇事業的設想。1962 年 11 月 10 日,在周恩來總理的支持和關心下,哈爾濱歌劇院成立了,朱德親筆題寫了 " 哈爾濱歌劇院 " 六個大字。哈爾濱歌劇院聚集了張權、李書年等一批全國著名的音樂家和音樂教育家,這些專家組成的聲樂教研室為哈爾濱的音樂人才培養做出了諸多最基礎的工作。

1963 年,44 歲的張權與哈爾濱歌劇院的同事排演了中國第一部民族歌劇《蘭花花》。不論生活怎麼變換,一個熱愛音樂的歌唱家始終沉浸在美好的藝術之中。1979 年,在張權等人的呼籲奔走下,沉寂數年的 " 哈爾濱之夏音樂會 " 再度唱響了,張權也再度登上她思念的舞臺。那年,她和大女兒莫紀綱的 " 母女獨唱音樂會 " 在哈爾濱連演了五場。她終於實現了 " 把最好的歌聲獻給有恩於我的哈爾濱人民 " 的夢想。

永遠的主人翁——那些熱愛音樂的哈爾濱人

無論春夏秋冬,當你漫步松花江畔,徜徉中央大街,或走進哈爾濱的大部分公園,你往往都能見到群眾自發組織的樂隊,自發舉辦的演唱會,他們在優美的樂曲伴奏下,縱情歌唱。在哈爾濱的街市上,你能見到正在演奏著的各種樂器,民族的、西洋的、原住民的 …… 能聽到各種唱法,傳統民族的、美聲的、通俗的、流行的、搖滾嘻哈 ……

音樂飄蕩的城市

哈爾濱街頭音樂

哈爾濱歷來不乏酷愛音樂懂得音樂的觀眾。從哈爾濱走出去的音樂教育家金鐵霖最瞭解家鄉人,他說 : " 哈爾濱的音樂環境好,唱得好的人多,喜歡音樂的群眾也多!"

中央樂團指揮泰斗李德倫先生對哈爾濱的評價或許具有代表性:" 一場交響樂連演多場,場場爆滿,而且鼓掌有禮有序,這在別的地方從未見過。"

哈爾濱的許多廠礦學校機關都有自己的合唱團和小樂隊,音樂普及程度相當高。中央歌劇舞劇院院長王世光在看了哈爾濱中學生的演出後激動地說:" 聽了你們的演奏,我明白了哈爾濱為什麼被稱為中國的音樂之城。" 然後他把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的《一八一二》序曲撤下來,把時間讓給哈爾濱中學生樂團的《輕騎兵序曲》。

哈爾濱人參加 " 哈夏 " 的人數之巨、熱情之烈和鑑賞水平之高,不僅令現場演出者感動,來哈觀摩的外地人員也曾深感吃驚。

朋友,還記得著名歌唱家鄭緒嵐唱的那首《太陽島上》嗎?

明媚的夏日裡天空多麼晴朗 / 美麗的太陽島多麼令人神往 / 帶著垂釣的魚竿 / 帶著露營的篷帳 / 我們來到了太陽島上 …… 小夥們背上六絃琴 / 姑娘們換好了游泳裝 …… 帶著真摯的愛情 / 帶著美好的理想 / 我們來到了太陽島上 ……

除了魚竿、帳篷,還有六絃琴;除了愛情、理想,還有太陽島!這就是城市上空都流動著音樂的哈爾濱!

這個城市的詩在音樂裡,這個城市的遠方一起隨著音符的流轉飄向更遠的地方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