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生命智慧認知,讓自己歸於平淡,看到心靈之鏡-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6個生命智慧認知,讓自己歸於平淡,看到心靈之鏡

6個生命智慧認知,讓自己歸於平淡,看到心靈之鏡。

都哪6個呢?一起跟隨哲學詩畫精讀進入。

1

平淡才是真

絢麗之後的平淡,才是了不起的。

人生之所以有疑惑,不是精力的衰退,也不是思考的遲鈍,而是思考的深度不在期望的層次上。愈希望擺脫,愈被迅速拉回現實。現實是一鍋醬湯,自以為跳出了,身上殘留的還是它的氣味。

6個生命智慧認知,讓自己歸於平淡,看到心靈之鏡

值得安慰的地方在於,由於距離太近,我們看不清自己。實際上,我們可能比自己以為的更好,因為在陌生感上才能建立起一個形象。生活的真經,我們要藏起一部分,以便更好地被理解。

2

放棄榮辱心

榮辱之心不可無,可是,大抵也不應過分。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何用事事攀到山之頂峰。山腰也有可躺臥的青草地,可安息的水濱。

6個生命智慧認知,讓自己歸於平淡,看到心靈之鏡

世上並無完美這種事。完美的鑽石不過是指放大二十倍而不見瑕疵。在電子顯微鏡下,放大數千倍,鑽石不過是碳元素。

3

東方家庭與西方家庭的不同

東方的日常生活與西方的日常生活有一個很顯著的差異,就是我們偏於靜默、嚴肅,他們則偏於煥發快樂。中國家庭之中,父兄如官,子弟如囚;或父兄如木石,子弟如鹿豕。雖有深愛,絕少怡怡之情。

人生應該是愉快的,煩悶是不應該的,是一種病象。而在中國的有些家庭,這種病態很嚴重,而且沒有被認識和發現。

4

活出自我,還是子承父業?

大多數人一生操勞只是為了讓兒孫能有吃有住,而這些兒孫長大進入社會後,也都一個個“子承父業”,重演歷史。

6個生命智慧認知,讓自己歸於平淡,看到心靈之鏡

那些為社會而活、為社會工作的人,自然要求得到社會的認可,但是一個為自己而活的人就不指望社會認可,也不受其影響。如果一個人根本就不在乎張三李四,他憑什麼要在乎這些人對自己怎麼看呢?對於有強烈自我意識的人來說,活出自我才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意義的人生。

5

擺脫與解救

有的人只看看報紙,最多也不過再讀一些當代作家的書。這種人在我看來,正像一個極端近視又不屑戴眼鏡的人。他完全依從他那個時代的偏見和風尚,因為他從來看不見也聽不到別的東西。一個人要是單憑自己來進行思考,而得不到別人思想和經驗的激發,那麼即使在最理想的情況下,他所想的也不會有什麼價值,而且一定是單調無味的。

具有清澈的思想風格和優美的鑑賞力的啟蒙者越來越少了,所以那些偉大作家的作品,他們遺留下來的著作,自然而然地就成為了人類最寶貴的財產。我們要感謝這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少數作家,全靠他們,人類才能夠從那種曾使生活黑暗了數百年的迷信和無知中逐漸擺脫出來。正是這些偉大的作家和他們的作品,讓我們從生活的勢利俗氣中擺脫解救了出來,目前看沒有什麼比這種擺脫和解救更要緊的了。

6

心靈之鏡

人如果想要正衣冠,首先要站到鏡子前面。鏡子是公正的,它能如實映照出一個人原本的形象。就算一個人固執地堅稱自己的領帶沒有系歪,只要他往鏡子前一站,是正是歪一目瞭然。如此一來,他就只能承認失誤,然後改正。

6個生命智慧認知,讓自己歸於平淡,看到心靈之鏡

鏡子儘管可以正衣冠,卻無法映照出人心靈的扭曲。所以,一個人很難察覺出自己言談舉止方面的差錯。由於沒有一面心靈之鏡,出現這種情況也可理解。不過,只要擁有一顆求索之心和謙遜之心,心靈之鏡就會隨處高懸。

身邊的人和物,均是自己心靈的映照,是自己的心靈之鏡。所有的事物都能折射出我們的心靈,所有的人也都與我們心靈相通。

古代的聖賢曾教導我們:首先,要去除自己眼中的偏見。讓我們看待周圍的目光再認真一點,讓我們傾聽別人意見的態度再真誠一點。只要擁有一顆謙遜之心、坦誠之心,周圍所有的人和物,就都能成為自己的心靈之鏡,將自己言談舉止的正誤原原本本地映照。

版權聲明:圖文無關,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正義勵志小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