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組合拳”四川省自然資源廳出臺保障建築用砂石資源措施18條

人民網成都4月30日電 (朱虹)今日,四川省自然資源廳在新聞發佈會上正式出臺《關於綜合施策保障建築用砂石資源供應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此次《通知》著力在規劃保障方面強調優化開發佈局,在加大供給方面提出加快採礦權出讓,在拓寬渠道方面支持砂石綜合利用,在服務監管方面要求落實屬地責任,全過程、閉環式提出服務保障砂石資源供給需求的18條政策措施。此外,記者還從會上了解到,5月1日起全省實施礦業權三級聯網審批。

“砂石是工程建設項目中最基本、最不可或缺的建築材料。”四川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謝安軍說,長期以來,砂石總體處於供求平衡、價格穩定的狀況。“近年來特別是2017年下半年以來,砂石資源供應緊缺、價格波動,對交通、能源、水利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推進影響較大。從成因分析,砂石供應不足、價格上漲是區域性、短期內供需失衡造成的。省委、省政府對此高度重視,相關行業部門予以期待,基層地方意願強烈,四川省自然資源廳在深入調研論證、反覆聽取徵求意見、總結基層做法的基礎上,綜合施策,合力攻堅,結合四川實際,制定了《關於綜合施策保障建築用砂石資源供應的通知》。”

記者瞭解到,《通知》強調優化開發佈局,強化規劃保障。要求摸清砂石資源稟賦、供需狀況和開發利用現狀,進一步優化砂石資源規劃佈局,提前謀劃和合理制定砂石出讓計劃,有序投放砂石採礦權;支持砂石資源貧乏地區與資源富集地區加強對接,統籌考慮對重點工程建設項目的砂石資源保障;鼓勵通過行政、經濟、法律的手段有效改變當地砂石資源開發“小、散、亂”的狀況,促進現有砂石採礦權通過技術改造提高開發規模提升砂石資源開發的集約化、規模化。

《通知》支持加強市場供給,加快推動形成有效產能。加快建立砂石資源採礦權出讓項目庫,加快儲備重點工程建設項目規劃區附近的擬出讓砂石採礦權,建立重點項目建設與砂石採礦權出讓的聯動機制,鼓勵重點項目建設單位參與市場競爭。優先出讓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周邊砂石資源,加強就近保障,努力節約工期。同時,充分發揮已有砂石礦山的作用,引導協調供需雙方有效對接,支持重點工程建設單位與礦山企業簽訂長期購銷合同,鎖定採購貨源,減少流通環節,促進降低成本、穩定價格。

《通知》鼓勵支持砂石綜合利用,並規範“工程採礦”管理。機場、鐵路、公路、水庫及其他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單位利用項目用地紅線範圍內道路、橋樑、隧道施工和場地平整等建設工程產生的砂石,採礦權人在批准礦區範圍、採礦許可證許可有效期內依法回收利用其尾礦資源和廢石廢碴的,對地方政府組織實施的歷史遺留露天開採類礦山修復工程及其他需整體修復的工程項目綜合利用砂石的,綜合利用地質災害治理、河道疏浚中產生的砂石,這四種情形明確不設採礦權,不辦理出讓登記,項目自用部分外剩餘的砂石資源,由縣級人民政府統籌後依法依規組織處置。

《通知》支持減負利企,降低建設成本。在堅持市場化配置資源、確保國有資源不流失的前提下,鼓勵國有企業、地方國有平臺公司參與砂石資源採礦權市場競買,定向限價保障重點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設項目砂石供給。嚴格落實礦產資源開發中的各項稅費政策,不再收取已取消的收費項目,切實減輕礦業權人和工程項目建設單位負擔。扶貧搬遷、避災搬遷、生態搬遷涉及集中安置的民生工程所需砂石資源,可在資源賦存條件允許、專項供應的前提下,就近設置開採區塊,最低開採規模每年7.5萬立方米,並依法招標拍賣掛牌出讓。

《通知》要求強化服務監管,落實屬地責任。要求縣級人民政府落實屬地主體責任,加強砂石資源保障,加強部門聯合監管,在滿足生態保護、水土保持、安全生產等要求的前提下,多渠道加大砂石供給,依法依規保障砂石需求。嚴格履行生態環境保護職責,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加快綠色礦山建設。項目完工後3個月內由縣級人民政府組織關閉礦山,督促礦業權人限期完成礦區生態修復,按程序註銷採礦權。強調出讓砂石採礦權要保證安全距離,制定科學合理的開採方案,避免形成高陡邊坡等安全隱患。

《通知》還強調要推進建築用砂石資源採礦權出讓制度改革。將砂石資源採礦權出讓、登記權限下放到市、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積極推進砂石資源“淨採礦權”出讓。按照分區、分類、有序的原則,全力支持本轄區內砂石礦山企業復工復產,保障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復工復產後的砂石需求。

針對《關於綜合施策保障建築用砂石資源供應的通知》的印發,

謝安軍說,這是四川省自然資源廳加強用礦保障工作的“組合拳”,是深化礦產資源領域“放管服”改革、規範完善砂石採礦權管理的重要舉措,也是破解砂石行業供給側改革難題、促進砂石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創新之舉。

《通知》的出臺正確處理了支持保障砂石需求和依法依規規範管理之間的關係、深化“放管服”改革中“放”與“管”,“服”的關係;總結推廣了基層有效做法,回應和解決了基層實踐中遇到的難題;推動解決了國家礦產資源領域重大改革措施在四川落地,也是一次政策創新、政策集成和政策協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