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來到,扒手也要績效了,而你怎麼判斷他是不是扒手呢?

昨天騎青桔去地鐵口,在快到地鐵口的路口時,迎面有10米左右一位姑娘騎著青桔過來,後面左側還跟著一輛自行車,右側有一位男士跟著她跑著。大約男子跑了5.6步,手裡拿出了一部屏幕發亮的手機。之後姑娘繼續向前騎行,而男子卻停了下來,至於我已經拐到了路口另一側。拐過去後才意識到剛才那個男子是個扒手,我轉過頭來再去尋找那個男子,發現已經混在人群中不可辨認了。心中暗有自責,要是當時快點反應過來,可能讓姑娘少受點損失。

冬季來到,扒手也要績效了,而你怎麼判斷他是不是扒手呢?

在地鐵上,當時的畫面不停地在腦海裡重播,可以完完全全得將整個過程記錄,但反應到他是扒手時,卻已不見扒手的蹤跡。也許,姑娘當時也沒有注意到自己手機已經丟了,以為後邊那個人只是個跑步的。

這讓我想起我大學時候自己的一次遭遇,那天早晨在學校門口擠公交,我是站在車門口第三的,後面有一位提著簡易袋的大叔,那天我的上衣口袋是沒有拉鍊的,在掏公交卡時隨手將手機放在上衣口袋了,就在第一個人刷卡後,我感覺到了口袋有手進入,摸了摸口袋手機已經不見了。憑藉潛意識,我認為就是後面那個大叔拿的,就開始和他糾纏。以為我靠近車門後面的乘客也上不去,他被夾在了中間,他在那反而質問我,“誰動你的手機了”、“你哪隻眼看見我拿了”。但我還是揪著他不放,但內心有些鬆動,是不是隔他的人拿的。就在我懷疑自己判斷時,他的同夥把手機扔到了旁邊,說你手機是不是掉那了。當拿起我的手機走上公交車,看到那位大叔沒有上車,還在站牌旁邊轉悠,我就更加確信自己當時的判斷,沒有冤枉他。也許經過我這麼一鬧,他今天可能沒什麼太大的收穫了。

冬季來到,扒手也要績效了,而你怎麼判斷他是不是扒手呢?

撇開圍觀者的麻木不談,我們是否能第一時間判斷出作案者是誰?在證據不足時是否能堅持自己的判斷呢?那個一本正經的人是否在你的懷疑對象裡呢?

前幾年報道一種拐賣婦女的手段,一名男子對單獨的婦女上去拳打腳踢,嘴裡還罵著她,讓她跟他回家,女子會說,“我不認識他”。但這種話語在旁觀者看來卻像是打情罵俏,頂多是家庭矛盾,有些人也許會勸解,但大多數人是避而遠之的。但有多少人會反應這是人販子在搶人呢?

官方給的方式是,讓被拐賣者將事情搞大,比如砸地鐵的廣告牌、拉扯行人、擋住來往車輛等。但如果被拐賣者是個弱女子,旁觀者反應不過來,那麼人就像商品一樣被買賣了。

冬季來到,扒手也要績效了,而你怎麼判斷他是不是扒手呢?

有人就要問了,你提出這麼多問題,到底要表達什麼?有沒有實效的方式?其實我表達的很簡單,案例也許就是下一次你目睹的事件,如果你夠正義而無畏,也許你能幫助一個被傷害的人。自己能力不如歹徒時那麼將事情搞大,搞到圍觀,搞到有更多的人來幫助你一起制服歹徒。

感謝大家的品讀,希望我們都沒有成為扒手的“業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