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历史故事#郑和船队那些事:刘大夏为何将航海档案尽毁?

上文介绍了朱棣为何派郑和下西洋,明朝高超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和船队的组成,接下来谈一谈郑和船队的航海路线,以及其给航线周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影响。

提到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可能最先想到的是《郑和航海图》,其实《郑和航海图》曾在中国默默无闻了二百多年,直至1885年才被一位英国学者在被称为明代军事百科全书的《武备志》中找到,在复制考证后才闻名于世。《郑和航海图》全长560厘米,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图中标明了航线所经亚非各国的方位,航道远近、深度,以及航行的方向、牵星高度,共有100条支线和4幅过洋牵星图,共包含了500余个地名。从郑和下西洋停止之后的发生的事情来看,我们应该庆幸幸好有这样一幅《郑和航海图》,让后人能够一窥郑和下西洋的全貌!

#海上历史故事#郑和船队那些事:刘大夏为何将航海档案尽毁?

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显示,郑和船队在驶离明帝国的版图之后,首先到达了占城,又先后访问了爪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腊,紧接着穿过今天的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到达翠蓝屿、锡兰、柯枝等地区和国家,随后继续沿印度海岸北上,又访问了甘巴里、阿泼把丹等国,之后开始返航。永乐五年九月,经过两年多的远洋航行,郑和率船队凯旋归来回到南京,同时也带回了各国使节和奇珍异宝。郑和船队出色完成任务,振奋了整个帝国,朱棣欣喜之余再次派遣郑和出使西洋各国。

#海上历史故事#郑和船队那些事:刘大夏为何将航海档案尽毁?

郑和船队下西洋路线图

自1407年冬至1421年春,十四年间,郑和船队又五下西洋,第二次下西洋时,船队最远已经到达了今天的伊朗霍尔木兹。从第二次下西洋开始,郑和分别在今天的越南南部、苏门答腊、斯里兰卡和印度的西南部建立了交通中心站,接下来的几次下西洋,郑和船队从这些交通中心站出发,向外派出多条支线船队进行远航,开辟出了数十条新航线。到第六次下西洋,有船队已经西抵南非海岸,有人甚至认为船队向南到达了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甚至澳大利亚沿海岛屿,甚至曾经进行过环球航行!当然具体还需考证以待证明。

#海上历史故事#郑和船队那些事:刘大夏为何将航海档案尽毁?

郑和航海路线图

随着一次次远航,郑和船队不仅不断开辟新航线,而且,随船来朝贡的各国国王、使臣络绎不绝。郑和团队的远航也给朱棣带来了意外之喜,他们运回了榜噶剌国进贡的麒麟(长颈鹿),中国人向来尊麒麟为“四灵”之首(麟、凤、龟、龙),把它当作祥瑞之物,只有在盛世才会出现,这也让朱棣更加坚信自己的努力终于换来了明王朝的太平盛世。六次下西洋,郑和完成了朱棣交给他的三项任务中的两项: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联系;经济上,开展海外贸易;第三项任务,寻找疑似失踪的建文帝虽然未能完成,但这支船队完成了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大力宣扬了中华文化。

#海上历史故事#郑和船队那些事:刘大夏为何将航海档案尽毁?

“中国航海家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他们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以恩人自居,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从李约瑟对郑和的评价中也可以看到一代帝王朱棣的理想,当然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帝王的理想,希望把一种和平和谐的秩序带给天下,就像朱棣敕书中写的一样“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天下共享太平之福。”郑和作为使团的最高领导者,谨遵帝王的意志,每到达一个地方,就与当地人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只是言语上的,还有行动上的,这就是他的五个协作方法,“先是及时表明善意,然后慷慨赠送礼物,达成双赢贸易,再确保持续性,最后继续建立信任。”这个古代规模最大的外交使团,同时也是当时全球最大的海上武装力量,不殖民、不侵略,所到之处都是进行友好的交往活动。

#海上历史故事#郑和船队那些事:刘大夏为何将航海档案尽毁?

明成祖朱棣(1360-1424)

郑和船队为当地人民带去了各种农具、开井用的工具,每到一处,官兵们一边开井汲水、造屋居住,一边教会当地民众耕田种稻。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很多农具在今天马来西亚偏远地区的农民仍在使用;居住在马六甲的人们几百年来一直饮用郑和使团开凿水井的井水,并亲切的称水井为三宝井。马六甲后来的干旱时期,几乎都要靠三宝井的水度过,一口在中国在普通不过的水井在这里却意义非凡,因为它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乃至文明进程。

#海上历史故事#郑和船队那些事:刘大夏为何将航海档案尽毁?

马来西亚三宝井

郑和船队不仅给周边国家带来了文明,在返航途中,还完成了一次海外维和行动。明朝时候,沿着从中国南海往印度洋方向的路上并不太平,当时以广东人陈祖义为首的一伙海盗长期盘踞在东南亚地区的旧港,各国过往船只不堪其苦却无可奈何,郑和在当地华侨的帮助下经过一场激战,最终陈祖义被俘,几千名海盗全部被歼。从此,旧港一带海运平安无事。郑和下西洋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周边地区的安定和和平。

#海上历史故事#郑和船队那些事:刘大夏为何将航海档案尽毁?

郑和在海外最大规模的一次用兵后,赴旧港册封宣慰使

如今的东南亚各国遍布郑和下西洋时留下的遗址和风俗,在马六甲有三宝山、三宝井、三宝亭;在吉隆坡、怡宝有三宝庙;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文莱、柬埔寨都有三宝庙、三宝宫、三宝禅寺或三宝塔。东南亚以三宝命名的郑和纪念地有庙、有井、有山,还有城,人们通过不同方式纪念郑和。据《郑和航海图》记载,郑和船队经过新加坡(古称淡马锡)时,以一个很像龙牙齿的巨石作为其团队航线的标志,被称为龙牙石,但龙牙石在约1880年被英国海军炸毁,2005年,新加坡政府根据历史记载重建了龙牙石,以此纪念郑和下西洋。新加坡著名历史学家陈达生博士,为了能在东南亚让更多的人了解郑和,宣扬郑和精神,在马六甲找到了郑和官场的遗址,并且在遗址上建造了一座郑和博物馆,如今已是东南亚著名的私人博物馆之一,其镇馆之宝就是一口花岗岩井壁的“郑和将军井”。

#海上历史故事#郑和船队那些事:刘大夏为何将航海档案尽毁?

2005年新加坡重建龙牙石

然而中国航海史上最悲壮的落幕与最辉煌的时代一样,来的无比突然。1422年,郑和第六次远航归来,文官们已经开始批评朱棣的海外政策了,他们认为皇帝从遥远的海外取来的无用的奇珍异宝,是劳民伤财,对国家并没有任何实质意义。1424朱棣猝死在北征途中,太子朱高炽继位,将西洋宝船作为先朝弊政加以罢除,诏令下西洋宝船全部停办,作为昔日朱棣的宠臣,此时的郑和已经很难把握自己的命运,他只能伴随着权力的更换而沉浮。

#海上历史故事#郑和船队那些事:刘大夏为何将航海档案尽毁?

《大明风华》梁冠华饰明仁宗朱高炽


1425年,宣宗朱瞻基继位,不久郑和被任命为南京守备,修理南京大报恩寺。六年后,因为感慨于前来朝贡的国家越来越少,遥想当年万国来朝的盛况,宣宗倍感失落,思虑再三后,他决定置朝臣的激烈反对于不顾,派遣郑和再次出使西洋。1431年春,已是花甲之年的郑和率领着庞大的船队,再次从刘家港驶向大海,这是郑和最后一次出使西洋,也是帝国船队的收官之作,这次出洋,总共经过了二十几个国家,1433年驶回太仓刘家港。

#海上历史故事#郑和船队那些事:刘大夏为何将航海档案尽毁?

《大明风华》朱亚文饰明宣宗朱瞻基

1435或1436年,距离最后一次下西洋不到三年,郑和病逝于南京,郑和之死还有另一个版本,说船队在返航途中,与风浪搏斗几十年的郑和积劳成疾,一病不起。至此,被世人称为“海洋之子”的郑和及其团队都最终归于浩瀚的大海。在现存的历史文献中,关于郑和团队远航的记录少之又少,在大多明朝官员看来,郑和下西洋显然不是一个值得提倡的事情。在郑和去世三十年后,当宦官们向明宪宗朱见深讲述永乐时期的大航海故事时,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明宪宗命人去取郑和的航海档案,兵部官员刘大夏却将郑和航海档案藏匿起来,并最终下落不明。

#海上历史故事#郑和船队那些事:刘大夏为何将航海档案尽毁?

弘治三君子中的刘大夏

明朝大航海的停止跟它的开始一样突然,在向浩瀚的海洋迈出一大步之后,又退了回来。距郑和首航八十多年后,大陆的另一端哥伦布带着三艘排水量仅百余吨的帆船驶向大西洋的对岸。“也许这是历史的错爱,世界历史大发现不属于当时航海技术、装备领先世界的中国,而属于时间比我们晚的多、装备比我们差的多的欧洲人。”历史赐予我们一个绝好的机会,我们却与之擦肩而过,这也许是给中华民族一个历练吧,中华民族对海洋的探索并不会因此停止,但郑和传播的“强不凌弱、众不暴寡”的精神已成为人类所共同追寻的天下观,这才是郑和及其使团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对于郑和不应只是追溯和回忆,而是应该继承其伟大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