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晚清中興名臣”的傳奇經歷,看職場行穩致遠之道

“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以立德、立功、立言之集大成,成為古代文人之楷模。近日,筆者研讀了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國藩》一書,深感其平生為官處事經歷有著不少職場生存啟示。今天,試從四個不同角度作一探討分析,希望對大家能有借鑑。

從“晚清中興名臣”的傳奇經歷,看職場行穩致遠之道

1. 順風順水的背後,是貴人的相助

毋庸置疑,曾國藩的仕途很順,用書中的話說,是“十年之間,由進士而得閣學者,惟有房師季芝昌和張小浦及曾國藩三人,湘籍官員中,三十七歲位至二品者,本朝立國二百年來,僅只曾國藩一人。”我們不禁要問,順風順水的背後,其中又有著怎樣的升遷密碼呢?

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書中部分細節找到些許答案。道光十八年,第三次赴京會試的曾國藩取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為了進翰林院,他經好友相助,成功進入主持朝考的大學士穆彰阿的視線,在恩師的大力支持下,曾國藩逐漸為道光帝賞識,遂後一步步向權力核心靠近。幾年功夫,由從四品驟升從二品,仕途漸入佳境。

對於天賦“只有中人之資”的曾國藩來說,功名如此順利,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貴人的相助。對體制內的朋友來講,身處職場,競爭有時酷似戰場,規則林立、陷阱多多,“打怪升級”並不容易。有時你以為你很努力、很用心,可能對別人來講卻一文不值,你也不知道上司哪天會抽筋、沒來由劈頭蓋臉挨一頓虐,只得時刻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許多人期待貴人的相助,然而,你選貴人,其實貴人也選你,穆章阿選中曾國藩,也是多方考察,由其詩文才氣、言談舉止而有所欣賞,才會傾力籠絡。試想,如果肚無點墨、舉止輕浮,還會是這樣的結果嗎?從這個方面講,真正的貴人還是你自己,你積聚了多少才氣、沉澱了多少份量,就有多少貴人為你而來。

從“晚清中興名臣”的傳奇經歷,看職場行穩致遠之道

2. 善於自省,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曾國藩之所以為大家欽佩、讚賞、學習,一個重要的點就在於他的修身自律、恪守自省。書中說,“他從道光二十三年跟著鏡海先生讀《朱子全書》以來,便為自己的行坐起居制定了一套規矩,二十多年裡,只要不生病,都基本遵守了。”包括他第二次奔喪回家,通過誦讀品味《道德經》《南華經》,深刻反省先前所作所為,一改爭強鬥勝的行事風格,悟出“柔弱勝剛強”的處事要義,為再度出山馳騁官場作了較好鋪墊。

書中關於其反躬自省的描述不少,比如,“十四年的戰火生涯使他深深地懂得,在戰事上自己實際上是不行的,不要說沙場上的揮戈馳馬、身先士卒,他一個文弱書生根本望塵莫及。”“統帥最應具備的熟讀兵書、洞悉全局、知己知彼、多謀善斷、上知天文、下識地理、審時度勢、出奇制勝等等才能,歷次的失敗已反覆證明自己或不具備、或尚欠缺。”身居要職能如此清醒、功成名就能自我剖析,一般人很難做到這一點,然而曾國藩做到了,也許這就是讓人敬畏之處。

在體制內,怎麼保證少出錯、不出錯呢?個人覺得,養成自省的習慣是個好辦法。多自我反省、多聽取意見,把姿態放低點、把成績看淡點,能做到這些,就會少點與你為難的人、多些幫你的朋友,特別是剛入職場的新人,容易年輕氣盛、懟天懟地懟眾生,何不換個思路,當你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時,何不重新調整看問題的角度?

從“晚清中興名臣”的傳奇經歷,看職場行穩致遠之道

3. 當領導,關鍵是識別人培養人

曾國藩的職場之路,教給我們的還有識人育人的道理。如果你是負責某個方面工作的領導,這點尤其要注意。

孟子說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一大樂事,曾國藩也曾把它與高聲讀書、勞作而後憩息三者合稱為人生三樂。他“注意網羅將才,並放手讓他們去幹。前期靠的是塔齊布、羅澤南、李續賓、胡林翼,後期靠的是彭玉麟、楊嶽斌、鮑超、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荃”。對部屬,他注意悉心指導,利用各種時機,傳授自己古文寫作和為官處事的心得。

比如,他教李鴻章識別兵勇之法,“第一看五官。以雙目神不外散,鼻樑直,嘴唇厚為最好。第二看皮膚,以膚色粗黑,雙手繭多為最好。第三看說話。以木訥寡言為最好。”

又如,他告訴弟弟曾國華,“人才靠獎勵而出。大凡中等之才,獎率鼓勵,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貶斥不用,則慢慢地就會墜為朽庸”。

再如,他利用察看孝陵時機,借遊山玩水的機會,給張裕釗、黎庶昌等身邊幕僚講授為文寫作之道。

你可能會說,自己不是領導,不用考慮這件事。個人覺得,這種觀念要不得。領導是個相對概念,在領導職務上為領導,不在領導職務也存在對人指揮、協調、幫帶的可能,同一個辦公室,少則兩三個人、多則五六個人,不是你領導他、就是他領導你,就算同事之間,也有主要拿主意的與跟從安排的區分,你如果能更好地識人、幫人,無形之中自然會為自己增加人氣,為以後發展積聚人脈。

從“晚清中興名臣”的傳奇經歷,看職場行穩致遠之道

3. 當領導,關鍵是識別人培養人

曾國藩的職場之路,教給我們的還有識人育人的道理。如果你是負責某個方面工作的領導,這點尤其要注意。

孟子說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一大樂事,曾國藩也曾把它與高聲讀書、勞作而後憩息三者合稱為人生三樂。他“注意網羅將才,並放手讓他們去幹。前期靠的是塔齊布、羅澤南、李續賓、胡林翼,後期靠的是彭玉麟、楊嶽斌、鮑超、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荃”。對部屬,他注意悉心指導,利用各種時機,傳授自己古文寫作和為官處事的心得。

比如,他教李鴻章識別兵勇之法,“第一看五官。以雙目神不外散,鼻樑直,嘴唇厚為最好。第二看皮膚,以膚色粗黑,雙手繭多為最好。第三看說話。以木訥寡言為最好。”

又如,他告訴弟弟曾國華,“人才靠獎勵而出。大凡中等之才,獎率鼓勵,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貶斥不用,則慢慢地就會墜為朽庸”。

再如,他利用察看孝陵時機,借遊山玩水的機會,給張裕釗、黎庶昌等身邊幕僚講授為文寫作之道。

你可能會說,自己不是領導,不用考慮這件事。個人覺得,這種觀念要不得。領導是個相對概念,在領導職務上為領導,不在領導職務也存在對人指揮、協調、幫帶的可能,同一個辦公室,少則兩三個人、多則五六個人,不是你領導他、就是他領導你,就算同事之間,也有主要拿主意的與跟從安排的區分,你如果能更好地識人、幫人,無形之中自然會為自己增加人氣,為以後發展積聚人脈。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老筆頭(oldbitou)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