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精神科醫生面面觀:家裡不理解,自己很執著

“非典時,90後被全世界保護著,2020年新冠疫情,換90後保護世界”,這是網上廣為流傳的一句話。

“90後”生活在一個物質環境相對優渥的年代,“個性張揚”“我行我素”“自我”等都曾是他們的標籤。但當疫情來襲,一切的誤解都會被打碎……

至少佶安的90後們真的很贊!


壓力:做不了逆行者,就做守護者

醫生陳鑫 1997年

佶安醫院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我挺珍惜的。

疫情爆發時,醫生這個職業被推到了抗疫一線,後來韓國大邱精神病院疫情爆發,精神科醫生又被輿論推到了風口浪尖。剛開始挺不甘心的,因為同為醫生,被韓國事件這麼一放大,我們精神科(醫生)的好像成了“累贅”和“添麻煩的”。

尤其是全院封閉管理的命令一下,真的有點不舒服,好像“沒有用的醫生”被夯實了一樣。

後來我們主任說:“職責分工不同,這事不值得較真!咱們當不了最美逆行者,但咱們能當200多在院佶人的守護者”。

這話聽起來有點“中二”,但真提氣,醫院封閉管理期間,我一呆就是21天,不間斷地工作著,我自己都沒想到能有那麼大的決心和毅力。那時候,集體感染事件頻發,我父母都害怕了,整天給我打電話讓我別幹了。我沒怕,開著玩笑就把他們安慰住了。我覺得疫情這麼一鬧吧,我是真的長大了不少。


偏見:誰說精神專科醫院最危險

醫生張佳晶 1999年

我到佶安工作時和家裡有過商量,父母都反對,因為是精神專科醫院唄。他們說我是外地人,在這兒工作離家遠,“精神病院”裡工作不安全,每個人都在告訴我這有多危險。

我沒聽,自己揹著行李就來了。但我剛工作的時候真的有點害怕,基本不敢出辦公室,偶爾出去也是貼著牆走,連佶人(患者)的眼睛都不敢看,每天心驚膽戰的。

但過了一段時間我就不怕了,因為精神疾病患者不可怕啊,在科裡他們更像小孩,有時候吵吵鬧鬧的但沒壞心,每個人都有一個純潔善良的小世界,這一點只要和他們相處時間長了,誰都會發現的,你認真對他好,他們就對你好。

雖然到現在家人還是有些反對,但是我想時間會幫我解釋一切的。


職責:做好該做的就是職責

醫生文靜 1995年

劉姐(化名)是我負責的患者,來的時候情況不是很好,經常性的不睡覺、吵鬧、胡言亂語,即使是住了院,患者家屬也非常擔心,所以我經常與家屬溝通她的病情。

4月8日劉姐家屬來到醫院,想進病區探望她,但現在是疫情時期嘛,是無法探視的。他們理解是理解,但挺失望的,又擔心疫情鬧得人心惶惶,劉姐不能得到好的照顧,就塞給我1000元紅包,轉身就跑了,我沒攔住,就直接把錢送到了住院處讓收費的同事把錢打到劉姐的住院費裡面了。這種事,在各個科裡都很常見的,患者家屬時常塞錢給我們,無論有沒有人看見都沒醫生會要,做好該做的就是職責,收病人家屬的錢不是我該做的。


90後精神科醫生面面觀:家裡不理解,自己很執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