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門開鎖萬燈明——詠元宵節古詩詞賞析(一)

千門開鎖萬燈明——詠元宵節古詩詞賞析(一)

千門開鎖萬燈明

——詠元宵節古詩詞賞析(一)

王傳學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古人稱“元”,是指月亮正圓。一年之中有“三元”——正月十五稱為“上元”,七月十五稱為“中元”,十月十五稱為“下元”,故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就演化為“元宵節”。

元宵節起源於西漢。相傳,漢文帝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曰:“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很重要的傳統節日。

元宵節燃燈、觀燈的風俗起源於漢朝。隋唐以後,上元之夜放燈的習俗流傳甚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設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進而演變成民間盛大的節日。張燈時間也從一夜增至三夜。到北宋時,放燈增至五夜,南宋增至六夜,明朝官府發佈有上元節假日十天的規定,為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燈節。正月十五夜觀燈已成為民間充滿熱鬧歡樂的節日風俗。

元宵節觀燈,既是家家戶戶制燈藝術的大展示,也是文人騷客的大聚會,文人觀燈,不可無詩,所以,元宵節又是詩人的創作高峰,有許多佳作問世。

據唐代劉肅《大唐新語》記載:“神龍(唐中宗年號,公元705—707年)之際,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飾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族戚屬及下隸工賈,無不夜遊。車馬喧闐,人不得顧。王、主之家,馬上作樂,以相競誇。文士皆賦詩一章,以記其事。作者數百人,唯中書侍郎蘇味道、吏部員外郎郭利貞(蘇、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為絕唱。”

先看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蘇味道(公元648—705年),唐代政治家、文學家。在武則天當政時官至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即躋身相位。與杜審言、崔融、李嶠並稱為文章四友,對唐代律詩發展有推動作用。詩多應制之作,浮豔雍容。但《正月十五夜》詠長安元宵夜花燈盛況,為傳世之作。《全唐詩》錄其詩16首。

這首詩是描寫長安城裡元宵之夜的景色。據《大唐新語》和《唐兩京新記》記載:每年這天晚上,長安城裡都要大放花燈;前後三天,夜間照例不戒嚴,看燈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門貴族的車馬喧闐,市民們的歌聲笑語,匯成一片,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

詩一開始,寫當晚的京都,地上滿城的花燈與空中燃放的焰火交相輝映,紅透雲天;護城河的橋上,點綴著無數明燈。萬燈閃爍,猶如天上的繁星。城門解禁,遊人像潮水一般地湧來,看燈者人山人海。從“火樹銀花”的形容,我們不難想象,這是多麼奇麗的夜景!由於到處任人通行,所以城門也開了鐵鎖。城關外面是城河,這裡的橋,即指城河上的橋。這橋平日是黑沉沉的,今天換上了節日的新裝,點綴著無數的明燈。燈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橋說成“星橋”了。“火樹”“銀花”“星橋”都寫燈光,詩人的鳥瞰,首先從這兒著筆,總攝全篇;同時,在“星橋鐵鎖開”這句話裡說出遊人之盛,這樣,下面就很自然地過渡到節日風光的具體描繪。

人潮一陣陣地湧著,馬蹄下飛揚的塵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們活動的每一個角落,哪兒都能看到明月當頭。原來這燈火輝煌的佳節,正是風清月白的良宵。在燈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們打扮得分外美麗,她們一面走,一面唱著《梅花落》的曲調。長安城裡的元宵,真是觀賞不盡的。所謂“歡娛苦日短”,不知不覺便到了深更時分,然而人們卻仍然懷著無限留戀的心情,希望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過去。“金吾不禁夜”:“金吾”,執金吾,也就是守衛皇宮的衛兵。“金吾不禁”,就是指在皇宮門前金水橋一帶,不禁止普通老百姓來參觀遊玩,一直到深夜。既然不禁夜,漏鼓就不必催人了。結尾寫人們希望時間過得慢些,好使遊玩盡興。用一種帶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繪,來結束全篇,言盡而意不盡,讀之使人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感。這詩於鏤金錯彩之中,顯得韻致流溢,情思委婉。

再看唐朝詩人郭利貞的《上元》:

九陌連燈影,千門度月華。

傾城出寶騎,匝路轉香車。

爛熳惟愁曉,周遊不問家。

更逢清管發,處處落梅花。

郭利貞(生卒年不詳),唐朝詩人,神龍中為吏部員外郎。

此詩寥寥幾筆,描繪了元宵節時大街小巷張燈結綵,家家門外月華如晝,男女老少上街觀燈、車水馬龍的熱鬧場景。詩人再現了元宵那天月光普照、燈火相連、香車滿街、笙歌遍地的燦爛景象,也表現出人們唯恐時光流逝,周遊不問家的節日心態。你看,大街小巷張燈結綵,家家門外月華如晝,男女老少街上觀燈,車水馬龍好不熱鬧,可見當時觀燈規模之大。

再看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六首》其一:

玉漏銅壺且莫催,

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閒坐,

何處聞燈不看來。

崔液(生卒年不詳)字潤甫,自幼喜愛文學,擅寫五言詩。及第後歷官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員外郎。

《上元夜》是崔液創作的七絕組詩。詩共六首,描寫當時京城長安元宵賞燈的繁華景象。這是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玉漏銀壺”是計時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計時,擊鼓報更。元宵夜儘管解除了宵禁,但長安城的鐘鼓樓上,仍舊按時報更,人們聽了,都嫌時間過得太快,怕不能玩得盡興,於是說:滴漏箭壺,你不要這樣一聲比一聲緊地催促呀,也不要過得那麼快,今夜的城門要一直開到天亮呢!上句寫出了人們“歡娛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說在此太平盛世,應該通宵盡興。吃過晚飯,打扮一新的人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門,三五成群相邀著、呼喚著、嬉笑著,湧出巷口,融入大街,匯進似潮喧鬧歡騰的人流。人們興高采烈地燃放煙花爆竹,揮舞獅子龍燈,觀賞絢麗多彩的燈火,評論著、嬉戲著、讚歎著。越看越高興,越玩越興奮,“莫相催”襯托出氣氛之熱烈,景色之迷人;“徹明開”既寫出了元宵節通宵達旦鬧花燈的時間和程度,又寫出了人們高漲而持續的勃勃興致。

後面接著連用兩個問句:“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誰家”、“何處”,實際是指家家、人人,說明萬巷皆空的盛況。這包括了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類人。因而,“誰家”“何處”這四字包含的內容實在太多,它把人聲鼎沸、車如流水馬如龍,燈火閃爍,繁華似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語道盡。連用兩個詰句,不僅將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達得靈活傳神,而且給人以無限回味的餘地,言有盡而意無窮。

元夜,即上元之夜,也稱元夕、元宵,是最為熱鬧的節日:天上一輪圓月冉冉升起,地上萬盞燈火一派通明,星月燈燭,交相輝映,更有歌舞笙樂,神燈佛火,雲車火樹,珠翠管絃,正如唐代詩人張祜在《正月十五夜燈》中寫的:

千門開鎖萬燈明,

正月中旬動帝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

一時天上著詞聲。

張祜(約公元785—約849年)字承吉。唐代詩人,以宮詞得名。其家世顯赫,人稱張公子,有“海內名士”之譽。工於詩,以宮詞得名。陸龜蒙賞其詩曰“善題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別處,此為才子之最也”。杜牧《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詩云:“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全唐詩》中收有張祜詩349首。

此詩描寫了家家出門、萬人空巷、盡情而來、盡興方歸鬧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燈節成為了最有詩意、最為銷魂的時刻。“千門開鎖萬燈明”:“千門”泛指很多門,意思是既然門鎖都打開了,當然就是人出門了。“萬燈明”,千萬盞燈都亮起來了。“正月中旬動帝京”:“動”,震動,形容非常熱鬧。“帝京”指京城、國都。這兩句是說在元宵節那天千家萬戶的人都從家裡出來,街上到處都是花燈,非常熱鬧,好像使整個京城都震動了。“三百內人連袖舞”:指非常多的宮女都在跳舞。“一時天上著詞聲”:是指此時人間的歌舞樂聲直衝雲霄,傳到天上。極言歌舞的熱鬧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數的眾多,聲可直傳天上。

此詩描寫皇宮內外萬燈齊明,舞衲聯翩,歌聲入雲的上元夜盛況,有鳥瞰式全景、有特寫式近景,場面壯觀,氣象恢宏。

唐代詩人張肖遠的《觀燈》,再現了元宵觀燈的盛況:

十萬人家火燭光,

開門處處見紅妝,

歌鐘喧夜更漏暗,

羅綺滿街塵土香。

十多萬戶人家都展出了燈火燭光,開門一看到處都是觀燈的人群,歌舞音樂徹夜喧響,連報更的聲音都淹沒了,滿街遊人連飛揚的塵土都充滿了香氣。寫出了當時燈展的規模之大,觀燈的人數之多,助興的歌舞之盛。觀燈規模之大可見一斑,令人歎為觀止。

再看唐代詩人顧況的《上元夜憶長安》:

滄州老一年,老去憶秦川。

處處逢珠翠,家家聽管絃。

雲車龍闕下,火樹鳳樓前。

今夜滄州夜,滄州夜月圓。

顧況(約公元725—約814年)字逋翁,號華陽真逸。唐代詩人、畫家、鑑賞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詩嘲諷得罪權貴,貶饒州司戶參軍,晚年隱居茅山。代表作品有《洛陽早春》等。

此詩是詩人在滄州所寫,回憶往年上元夜在長安觀燈的盛況。“處處逢珠翠,家家聽管絃。雲車龍闕下,火樹鳳樓前”,細緻地描繪了長安上元夜到處都是穿戴華麗的賞燈人,到處都演奏著管絃樂器。皇宮裡搭建著高大的彩車,樹上都掛滿了耀眼的明燈。表現了詩人上元夜賞燈的期盼心情。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多首描寫上元的詩。先看於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作的《長安正月十五日》:

喧喧車騎帝王州,

羈病無心逐勝遊。

明月春風三五夜,

萬人行樂一人愁。

帝王州,指唐朝京都長安。三五,指正月十五日,中國傳統的元宵節。這天夜晚,長安張燈結綵,車馬喧騰,熱鬧非常。然而,當時詩人疾病纏身,獨自憂愁,無心遊樂。此詩主要表現詩人的“一人愁”,卻也反映了當時長安城正月十五日的“萬人行樂”。

白居易另一首《正月十五日夜月》,寫的是杭州的元宵節:

歲熟人心樂.朝遊復夜遊。

春風來海上,明月在江頭。

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

無妨思帝裡,不合厭杭州。

白居易於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出任杭州刺史。這首詩作於杭州任內。春風、明月、江海,燈火、笙歌、銜市、酒樓,幾個典型景物對比性排列,通俗樸素、明白如話的白描,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杭州元宵節的繁華、熱鬧和恬靜、柔和兩種畫面美的奇妙統一,顯示出杭州特有的魅力。全詩字裡行間更反映了詩人新年之後、佳節之際的喜悅心情。

唐代詩人李商隱的《正月十五聞京師有燈恨不得觀》,表現了觀燈不得的遺憾:

月色燈山滿帝都,

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閒不睹中興盛,

羞逐鄉人賽紫姑。

賽是祭祀、迎神的意思。紫姑,傳說中女神的名字,因她為妾被大婦正月十五害死廁中,天憐之,命之為廁神。人們為紀念她,形成了正月十五迎接她的習俗。

詩的意思是:帝王之都,到處月光如水,花燈如山,裝飾華麗的香豔的馬車堵塞了寬敞大道。自己身處閒暇,卻無緣目睹中興之年的元宵盛況,只得帶著羞慚隨著老鄉民們去觀看迎接紫姑神的廟會。

詩人才名早著,卻遇黨人紛爭,一再被排斥。曾經四處漂泊為小吏,“因人做遠遊”。遇此上元夜之時,富貴雲集長安,好生熱鬧,自己卻難免唏噓。表現了詩人仕途坎坷的窘迫狀況,和觀燈不得的遺憾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