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說《大學》之二

簡說《大學》之二

無 題

簡說《大學》之二


《大學》接著[簡說《大學》之一]這樣講:“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這裡的“知止",是指知道了什麼是“止於至善”。“至善",是指人的修養的最佳狀態和最高境界。簡言之,最佳狀態就是“身心安寧”,即物質的身體和意識的精神高度融合、自在愉悅的狀態。最高境界就是“心物一元",即物質的身體和意識的精神高度同步、合二為一、自然逍遙的狀態。此時,物質的身體處於“真息”之境界,意識的精神處於“真意”之境界。

這裡的“而後",是指有“前因”便得“後果”。

這裡的“有定”之有,是指“產生了、已有了”。“有定”之定,是指“心緒"停下來了,即意識、觀念、思想停在“這裡了”。

這裡的“能”,是指可以了、能夠了、達到了。

這裡的“靜”,是指意識的精神寧靜了。即意識的知覺寧靜了。

這裡的“安”,是指物質的身體安穩、本然了。即眼睛的視覺、耳朵的聽覺、鼻子的嗅覺、舌頭的味覺、身體的觸覺都安穩、本然了。

這裡的“慮”,是指“篩選、抹去或保留”。即當身心寧靜、安定、本然之後,對人的身體這個“高度精密的機器”的“指揮密碼"(指發出指令的信息)和“運轉程序”(指身心運動的順序和習慣)進行篩選,該抹去的抹去,該留存的留存,並重新“設置密碼"或重新“編制程序”

這裡的“得",是指經過“慮”之後,人體這個“高度精密的機器",得到了新的“指揮密碼”和新的“運轉程序”。

簡說《大學》之二

無 題


因此,這段話,簡單的說就是:知道了人的修養的最佳狀態是“身心安寧",最高境界是“心物一元"後,意識、觀念、思想就停留在這個“身心安寧”的狀態和“心物一元"的境界上了。不再朝三暮四,不再心猿意馬了。然後,意識的知覺寧靜了。然後,物質的身體之眼睛的視覺、耳朵的聽覺、鼻子的嗅覺、舌頭的味覺、身體的觸覺都安穩、本然了。然後,對人體這個“高度精密的機器”的“指揮密碼”和“運轉程序"進行了篩選,該抹去的抹去,該保留的保留,並重新設置了密碼或重新編制了程序。然後,人體這個“高度精密的機器“,得到了新的“指揮密碼”和新的“運轉程序”。


我在這裡說的“然後",是有邏輯關係的,是前“然"導致後“後”。前“然",是然也、已到、到達之意。沒有“然"就沒有“後",“然”是前因,“後”是結果。當下,一部分中國人的口頭禪就是“然後",常常是說話“卡殼”了,冒出個“然後”;表達欠詞了,冒出個“然後”;緊張不適了,冒出個“然後”;前言不搭後語了,冒出個“然後”。等等,有些人甚至把“然後”作為時髦語常掛在嘴邊。凡此種種,實在是不應該的。說小了,是汙染別人的聽覺,不利於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說大了,是有損於中國人的形象。

初淺認識,請方家指正。

(原創作品,禁止抄襲,版權所有,違者必究!!!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