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生活需要勇氣,來掙脫人生的束縛

在一期《圓桌派》中,演員陳坤說到剛出道的時候,特別在意別人喜歡自己與否,這個過程讓人蠻煎熬的,但同時激勵著他更加努力演戲,並且從中得到了成長。

《被討厭的勇氣》:生活需要勇氣,來掙脫人生的束縛

這段內心的情感歷程,讓很多人直呼意料之外,卻又感覺如此真實。

現實中有很多明星,為了市場和商業利益,打造出近乎完美的人設形象,讓自己的行為符合大眾的審美要求。這種被公眾高度關注和評價,卻容易讓他們迷失自我,從而影響對自我認知的真實判斷。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我們何嘗不是這樣呢——為了獲得認可,選擇迎合別人?

在阿德勒的哲學課《被討厭的勇氣》中就探討了這個話題,全書圍繞一位青年拜訪哲人的對話展開。

故事中的青年從小缺乏自信,對自己的出身、學歷甚至長相都帶有自卑感,很在意別人的目光,常常陷入自我嫌棄的境地。經過哲人的點撥之後,青年意識到——想要獲得自由和幸福,就會被別人討厭。掙脫人生的束縛,更需要一份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生活需要勇氣,來掙脫人生的束縛

本書作者由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共同撰寫而成,岸見一郎是日本哲學家,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系博士,主要研究專業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擔任精神科醫院專業心理輔導師。古賀史健是自由作家,擅長對話式的寫作。

這本書有趣的是,採用對話體形式呈現內容:“如何面對自己的缺陷”“怎麼處理人際關係”“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裡”“人生有什麼意義”……這些幾乎是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彷彿身臨其境,化身為那位滿心焦慮的青年,不斷向哲人提出自己的困惑。

一、心理創傷並不存在,人的一切,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近年來,隨著普通大眾對心理學的廣泛關注,“原生家庭”這個名詞大火,再加上大眾媒體的頻繁引用,似乎任何個人問題都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之上。

《被討厭的勇氣》:生活需要勇氣,來掙脫人生的束縛

“原生家庭”理論的最初來源,是從弗洛伊德的心理創傷學說開始的。在心理學領域,人們普遍認為過去心裡所受的創傷,是造成當前痛苦的重要原因。

在豆瓣上曾有過“父母皆禍害”的小組成員十多萬人,很多人在帖子中反思父母的教養方式,更多的是帶著一種怒斥和控訴。實際上,一個人的成長的道路上有諸多影響因素,世上並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01“原因論”VS“目的論”

如果一味關注過去的原因,僅僅依靠原因去解釋事物,就會陷入“決定論”。可把現狀歸罪於過去的事情,這樣於事無補,因為我們改變不了過去。

阿德勒提出了“目的論”,我們的行為都帶有一定目的性,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這些經歷的意義。

《被討厭的勇氣》:生活需要勇氣,來掙脫人生的束縛

比如,書中的青年有位朋友患有社交恐懼症,一踏出房間就會出現心悸和手腳發抖,從原生家庭的理論可追溯到他童年可能受過父母虐待等心裡創傷原因。

可在哲人看來,這位朋友是先有不走出家門的“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從而製造了不安的情緒。因為不走出家門,就可以得到父母的百般關注的照顧,而且這種社恐症狀可以讓父母加倍著急和擔心,對他們也是一種報復。

02 生活方式是自己選擇的

在現實生活裡,人們的行為往往帶有一定目的性,對於過去同樣的經歷,帶著不同的目的,就能找到相應的證據,以及得出不同的結論。

一個在父母離異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如果她在婚姻關係出現問題時,就會歸因是原生家庭讓她在童年時受到傷害,以致無法體會到家庭的愛。可要是她現在的家庭經營得很美滿,那麼她可能會說,正是因為童年的家庭經歷,才讓她更加渴望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庭,給予戀人和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寬容。

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所認為的,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這些經歷的意義,生活方式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被討厭的勇氣》:生活需要勇氣,來掙脫人生的束縛

生活中有很多事是我們無法選擇的,比如自己相貌、出身的家庭背景,以及父母的類型,但重要的不是我們擁有了什麼,而是如何利用擁有的東西,去做出相應的改變。

當然,改變的過程是痛苦的,因為改變往往需要克服很大的阻力,會面臨各種新的問題,相對而言還是原來的生活方式比較舒服。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改變需要勇氣。

二、人際是一切煩惱的源頭,行走其中難免會受傷

曾經有一個來訪的女孩,一旦見到陌生人就會臉紅,可是這種症狀怎麼也治癒不了。於是哲人問她,如果臉紅症治好的話,最想做的是什麼?她說自己很喜歡一個男孩,一直不敢跟他表白,如果沒有臉紅症,她會馬上跟他表白,這樣兩人就能夠一直交往下去。

在哲人看來,她之所以會得臉紅症,是因為她害怕自己會被喜歡的男孩拒絕,以及失戀帶來的失望和打擊。從目的論來說,她是需要臉紅症的,只要有臉紅恐懼症的存在,她就可以為自己找這樣的一個藉口和理由——我之所以沒有跟他在一起,是因為我有臉紅恐懼症,要是我沒有這種症狀的話,我一定可以跟他在一起。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只有在社會關係中才會成為“個人”,並且人的存在根本無法和他人完全隔離,人的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造成的。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人在社會中行走,就必須和別人產生聯繫和接觸,而世間的諸多煩惱皆因人而產生,比如因避免受到傷害而產生的社交恐懼症、在人際關係中表現的自卑、自負情結,以及與人競爭和報復等行為。

《被討厭的勇氣》:生活需要勇氣,來掙脫人生的束縛

在人際交往中,阿德勒提出明確的目標,在行為方面要達到自立以及能夠和社會和諧共處的狀態,在心態上要保持“我有能力”的意識,以及“人人都是我的夥伴”的意識。

那麼,要想從容地面對人際關係,就需要處理好人生的三大課題: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

首先是在工作課題中,無論什麼類型的工作,都需要和別人合作,哪怕是自媒體寫作者,也需要和投稿的編輯取得聯繫。

其次是在交友課題中,在工作之外的朋友關係顯得更加難以維持。值得注意的是,朋友並不是越多越好,重要的是保持關係的距離和深度。

最後是在愛的課題中,把握好戀愛關係,以及和家人的關係,尤其親子關係。真正的愛,是在兩個人相處的過程中,有一種無拘無束的自在感。雙方能夠互相信任,並且保持一種平等的狀態,沒有想要控制和支配對方的意願。

在親子關係中尤其如此,很多父母因為愛衍生出控制孩子的行為,表面上是以“愛”的名義引導孩子的生活,諸如“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的話語,實際上是父母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慾,更是一種家庭冷暴力。

《被討厭的勇氣》:生活需要勇氣,來掙脫人生的束縛

在阿德勒看來,對於人際交往面臨的工作、交友和愛的三大課題,要認清“這是誰的課題”,不要干涉別人的課題。只要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係就能夠得到很大改善。

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要注重走好自己的路,別人怎麼評價,那是別人的課題,因為別人的評價而干涉到自己的課題,這就是人際煩惱產生的緣故。

另外,無論遇到多大的問題,我們都應該勇敢地面對,而不是選擇逃避,畢竟逃避解決不了問題。

三、認真的人生,是從活在當下開始

如果說課題分離是人際的出發點,那麼人際的終極目標就是建立共同體的感覺。

共同體,作為與人相處的幸福感重要指標,就是把他人看做是夥伴,而不是競爭的敵對關係,並在其中感知自己的價值所在,在人際交往中獲得歸屬感。

《被討厭的勇氣》:生活需要勇氣,來掙脫人生的束縛

那麼,如何建立共同體呢?阿德勒心理學給出了三個小步驟:

01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不是積極地肯定自己,而是真誠地接受自身的所有,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當我們面對達不到的目標時,不是給自己成功的心裡暗示,而是誠實地接受這種情況,思考為什麼達不到這個目標,並且朝著能夠完成的方向努力,不欺騙自己,坦然面對現實生活。

比如,一個在演講比賽中失敗的人,如果他把原因歸於運氣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夠奪冠,這是自我肯定。而自我接納,是坦然面對自己失敗的現實,並且思考真正失敗的原因,努力找尋獲得成功的方法和途徑。

《被討厭的勇氣》:生活需要勇氣,來掙脫人生的束縛

02他者信賴

他者信賴,就是在人際交往中選擇無條件地相信他人,這是建立深厚人際關係的基礎。

人際交往的過程,講究的是信賴,要把對方當做夥伴,決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別人的課題。如果彼此互相猜忌和懷疑,是無法營造良好的關係的。

比如,在戀愛關係中,一方認為對方不貼心,並且積極地在生活中找尋證據,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可以找到證據的。對於對方無意的言行,以及一些不完美的舉止細節,都可以成為不貼心的證據,哪怕事實並非如此。

03他者貢獻

要獲得共同體的感覺,除了自我接納、他者信賴,最重要的就是他者貢獻。

他者貢獻,就是將他人視為夥伴,給予真誠的幫助和影響,做出自己的貢獻,並從中體會到自我的價值。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別人為我們做了什麼,而是我們能夠為別人做什麼。

比如在家庭晚餐後期間,一位家庭主婦可能會抱怨,丈夫回到客廳看電視,孩子回到房間學習,沒有人來幫忙自己,結果焦躁地洗碗。但如果換了另一種思維方式,把家人當做夥伴,就會覺得為家人付出是值得的,從而能夠營造一份好的心情。

《被討厭的勇氣》:生活需要勇氣,來掙脫人生的束縛

建立共同體的感覺是有順序的,只有接受了真實的自己(自我接納),才能無懼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賴”,在此基礎上視對方為夥伴,才能達到“他者貢獻”的狀態,從而體會到自身的價值和幸福感。

阿德勒心理學引導我們掙脫人生的三大束縛,分別是過去的束縛、人際關係的束縛,以及對於未來的束縛。《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是由哲學家岸見一郎根據自身對哲學的研究,融合阿德勒心理學的一次智慧的詮釋。正如香港精神分析學會副主席張沛超評價——這是一本深入淺出的好書,既適合作為大眾的自助手冊,也可以作為專業人員的臨床指南。

如果你有因複雜的人際關係而煩惱,跟自己的內心缺少自我溝通,感覺離幸福越來越遠,不妨從這本書開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