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生活需要勇气,来挣脱人生的束缚

在一期《圆桌派》中,演员陈坤说到刚出道的时候,特别在意别人喜欢自己与否,这个过程让人蛮煎熬的,但同时激励着他更加努力演戏,并且从中得到了成长。

《被讨厌的勇气》:生活需要勇气,来挣脱人生的束缚

这段内心的情感历程,让很多人直呼意料之外,却又感觉如此真实。

现实中有很多明星,为了市场和商业利益,打造出近乎完美的人设形象,让自己的行为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这种被公众高度关注和评价,却容易让他们迷失自我,从而影响对自我认知的真实判断。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为了获得认可,选择迎合别人?

在阿德勒的哲学课《被讨厌的勇气》中就探讨了这个话题,全书围绕一位青年拜访哲人的对话展开。

故事中的青年从小缺乏自信,对自己的出身、学历甚至长相都带有自卑感,很在意别人的目光,常常陷入自我嫌弃的境地。经过哲人的点拨之后,青年意识到——想要获得自由和幸福,就会被别人讨厌。挣脱人生的束缚,更需要一份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生活需要勇气,来挣脱人生的束缚

本书作者由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共同撰写而成,岸见一郎是日本哲学家,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主要研究专业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担任精神科医院专业心理辅导师。古贺史健是自由作家,擅长对话式的写作。

这本书有趣的是,采用对话体形式呈现内容:“如何面对自己的缺陷”“怎么处理人际关系”“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人生有什么意义”……这些几乎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化身为那位满心焦虑的青年,不断向哲人提出自己的困惑。

一、心理创伤并不存在,人的一切,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近年来,随着普通大众对心理学的广泛关注,“原生家庭”这个名词大火,再加上大众媒体的频繁引用,似乎任何个人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之上。

《被讨厌的勇气》:生活需要勇气,来挣脱人生的束缚

“原生家庭”理论的最初来源,是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开始的。在心理学领域,人们普遍认为过去心里所受的创伤,是造成当前痛苦的重要原因。

在豆瓣上曾有过“父母皆祸害”的小组成员十多万人,很多人在帖子中反思父母的教养方式,更多的是带着一种怒斥和控诉。实际上,一个人的成长的道路上有诸多影响因素,世上并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01“原因论”VS“目的论”

如果一味关注过去的原因,仅仅依靠原因去解释事物,就会陷入“决定论”。可把现状归罪于过去的事情,这样于事无补,因为我们改变不了过去。

阿德勒提出了“目的论”,我们的行为都带有一定目的性,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

《被讨厌的勇气》:生活需要勇气,来挣脱人生的束缚

比如,书中的青年有位朋友患有社交恐惧症,一踏出房间就会出现心悸和手脚发抖,从原生家庭的理论可追溯到他童年可能受过父母虐待等心里创伤原因。

可在哲人看来,这位朋友是先有不走出家门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从而制造了不安的情绪。因为不走出家门,就可以得到父母的百般关注的照顾,而且这种社恐症状可以让父母加倍着急和担心,对他们也是一种报复。

02 生活方式是自己选择的

在现实生活里,人们的行为往往带有一定目的性,对于过去同样的经历,带着不同的目的,就能找到相应的证据,以及得出不同的结论。

一个在父母离异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如果她在婚姻关系出现问题时,就会归因是原生家庭让她在童年时受到伤害,以致无法体会到家庭的爱。可要是她现在的家庭经营得很美满,那么她可能会说,正是因为童年的家庭经历,才让她更加渴望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给予恋人和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宽容。

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所认为的,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生活方式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被讨厌的勇气》:生活需要勇气,来挣脱人生的束缚

生活中有很多事是我们无法选择的,比如自己相貌、出身的家庭背景,以及父母的类型,但重要的不是我们拥有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拥有的东西,去做出相应的改变。

当然,改变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改变往往需要克服很大的阻力,会面临各种新的问题,相对而言还是原来的生活方式比较舒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需要勇气。

二、人际是一切烦恼的源头,行走其中难免会受伤

曾经有一个来访的女孩,一旦见到陌生人就会脸红,可是这种症状怎么也治愈不了。于是哲人问她,如果脸红症治好的话,最想做的是什么?她说自己很喜欢一个男孩,一直不敢跟他表白,如果没有脸红症,她会马上跟他表白,这样两人就能够一直交往下去。

在哲人看来,她之所以会得脸红症,是因为她害怕自己会被喜欢的男孩拒绝,以及失恋带来的失望和打击。从目的论来说,她是需要脸红症的,只要有脸红恐惧症的存在,她就可以为自己找这样的一个借口和理由——我之所以没有跟他在一起,是因为我有脸红恐惧症,要是我没有这种症状的话,我一定可以跟他在一起。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并且人的存在根本无法和他人完全隔离,人的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造成的。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在社会中行走,就必须和别人产生联系和接触,而世间的诸多烦恼皆因人而产生,比如因避免受到伤害而产生的社交恐惧症、在人际关系中表现的自卑、自负情结,以及与人竞争和报复等行为。

《被讨厌的勇气》:生活需要勇气,来挣脱人生的束缚

在人际交往中,阿德勒提出明确的目标,在行为方面要达到自立以及能够和社会和谐共处的状态,在心态上要保持“我有能力”的意识,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那么,要想从容地面对人际关系,就需要处理好人生的三大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首先是在工作课题中,无论什么类型的工作,都需要和别人合作,哪怕是自媒体写作者,也需要和投稿的编辑取得联系。

其次是在交友课题中,在工作之外的朋友关系显得更加难以维持。值得注意的是,朋友并不是越多越好,重要的是保持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最后是在爱的课题中,把握好恋爱关系,以及和家人的关系,尤其亲子关系。真正的爱,是在两个人相处的过程中,有一种无拘无束的自在感。双方能够互相信任,并且保持一种平等的状态,没有想要控制和支配对方的意愿。

在亲子关系中尤其如此,很多父母因为爱衍生出控制孩子的行为,表面上是以“爱”的名义引导孩子的生活,诸如“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话语,实际上是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更是一种家庭冷暴力。

《被讨厌的勇气》:生活需要勇气,来挣脱人生的束缚

在阿德勒看来,对于人际交往面临的工作、交友和爱的三大课题,要认清“这是谁的课题”,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只要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能够得到很大改善。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要注重走好自己的路,别人怎么评价,那是别人的课题,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干涉到自己的课题,这就是人际烦恼产生的缘故。

另外,无论遇到多大的问题,我们都应该勇敢地面对,而不是选择逃避,毕竟逃避解决不了问题。

三、认真的人生,是从活在当下开始

如果说课题分离是人际的出发点,那么人际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立共同体的感觉。

共同体,作为与人相处的幸福感重要指标,就是把他人看做是伙伴,而不是竞争的敌对关系,并在其中感知自己的价值所在,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归属感。

《被讨厌的勇气》:生活需要勇气,来挣脱人生的束缚

那么,如何建立共同体呢?阿德勒心理学给出了三个小步骤:

01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不是积极地肯定自己,而是真诚地接受自身的所有,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当我们面对达不到的目标时,不是给自己成功的心里暗示,而是诚实地接受这种情况,思考为什么达不到这个目标,并且朝着能够完成的方向努力,不欺骗自己,坦然面对现实生活。

比如,一个在演讲比赛中失败的人,如果他把原因归于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够夺冠,这是自我肯定。而自我接纳,是坦然面对自己失败的现实,并且思考真正失败的原因,努力找寻获得成功的方法和途径。

《被讨厌的勇气》:生活需要勇气,来挣脱人生的束缚

02他者信赖

他者信赖,就是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无条件地相信他人,这是建立深厚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际交往的过程,讲究的是信赖,要把对方当做伙伴,决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别人的课题。如果彼此互相猜忌和怀疑,是无法营造良好的关系的。

比如,在恋爱关系中,一方认为对方不贴心,并且积极地在生活中找寻证据,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以找到证据的。对于对方无意的言行,以及一些不完美的举止细节,都可以成为不贴心的证据,哪怕事实并非如此。

03他者贡献

要获得共同体的感觉,除了自我接纳、他者信赖,最重要的就是他者贡献。

他者贡献,就是将他人视为伙伴,给予真诚的帮助和影响,做出自己的贡献,并从中体会到自我的价值。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别人为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能够为别人做什么。

比如在家庭晚餐后期间,一位家庭主妇可能会抱怨,丈夫回到客厅看电视,孩子回到房间学习,没有人来帮忙自己,结果焦躁地洗碗。但如果换了另一种思维方式,把家人当做伙伴,就会觉得为家人付出是值得的,从而能够营造一份好的心情。

《被讨厌的勇气》:生活需要勇气,来挣脱人生的束缚

建立共同体的感觉是有顺序的,只有接受了真实的自己(自我接纳),才能无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在此基础上视对方为伙伴,才能达到“他者贡献”的状态,从而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幸福感。

阿德勒心理学引导我们挣脱人生的三大束缚,分别是过去的束缚、人际关系的束缚,以及对于未来的束缚。《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是由哲学家岸见一郎根据自身对哲学的研究,融合阿德勒心理学的一次智慧的诠释。正如香港精神分析学会副主席张沛超评价——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好书,既适合作为大众的自助手册,也可以作为专业人员的临床指南。

如果你有因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烦恼,跟自己的内心缺少自我沟通,感觉离幸福越来越远,不妨从这本书开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