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逢其時的哈囉單車丨億歐解案例

生逢其時的哈囉單車丨億歐解案例

作者丨錢漪

編輯丨郝秋慧

“我們拿了太多融資,現在還沒盈利,有些不好意思。”哈囉出行創始人楊磊近期在一次媒體溝通會上說道。

競爭對手疲軟,哈囉單車的勢頭卻很猛。

2019年底,哈囉出行新一輪融資到賬,螞蟻金服依舊在投資者名單中。迄今,哈囉出行融資已到手200多億元。“眼下是哈囉創業歷史上現金最多的階段。”楊磊如是說。

跑馬圈地時期考量的是企業佔領市場的速度,“快準狠” 觸達C端是第一要務。

轟轟烈烈的喧囂過後,陪跑者淘汰,行業秩序逐漸建立,共享經濟進入理性深耕時代。這一行進規律已在多個新經濟領域得到證實。

01 倖存者

“剩者為王”的哈囉是燒錢大戰的倖存者之一。

飛速融資、野蠻擴張、粗放管理的路徑,幾乎見諸於每一家存活至今的互聯網企業的早期擴張史。滴滴總裁柳青也曾坦言,滴滴要是不燒錢也走不到今天這一步。

2016年底入場的哈囉單車,既是一位後來者,也成了倖存者。彼時共享單車領域烽火連天,數十家共享單車在場絞殺,混戰中稍顯眼的ofo和摩拜問世已有兩年。

憑藉差異化佈局景區業務和精細化運營,哈囉單車得以在第一階段殘酷角逐中倖存下來。在哈囉剛滿1歲的2017年冬天,共享單車賽道開始遭遇洗牌的風暴,掙扎求生的玩家如多米諾骨牌般倒下。

哀鴻遍野的生死戰中,一貫低調的哈囉迎來了螞蟻金服拋出的橄欖枝。2017年12月,哈囉單車先後完成D輪3.5億美金融資、D+輪10億人民幣融資,背後大股東正是阿里。

生逢其時的哈囉單車丨億歐解案例

製表人/億歐汽車商業分析員 錢漪

共享出行玩家們恐未料到,日後的賽道王者竟不是ofo,也不是摩拜。

有了阿里背書,2018年3月,哈囉單車與螞蟻金服開啟戰略合作,以支付寶為入口首推全國信用免押。哈囉單車的擴張在此按下“倍速”鍵,逐漸將式微的競爭對手甩在身後。

戰事終結比預想的更突然。同年4月,美團宣佈全資收購摩拜。王興在員工大會上直言,摩拜的主要競對已經不是ofo,而是哈囉。此時哈囉單車的日訂單數超過摩拜和ofo的總和。

ofo終究沒挺過2018年的秋天。決策失誤、高層動盪、資金鍊斷裂,ofo一步步走向分崩離析,被推向破產瓦解的邊緣。這個生於理想主義、懷抱全球共享經濟願景的明星企業,最後輸給了“理想”。

哈囉的挑戰不止於競對。“疫情對我們的影響還是相對好消化的”,哈囉單車聯合創始人李開逐在2020春季媒體溝通會上表示,哈囉的業務呈現階梯式復甦,目前業務量恢復到去年同期的八成左右,“我們恢復得比較快,是幸運的。”

生逢其時的哈囉單車丨億歐解案例

來源/pixabay

02 耐力戰

這是一場考驗耐力的馬拉松式戰爭。

共享單車看似毫無門檻,實際上城市長期運維的難度很大,門檻來自整體環境的複雜性和企業運營質量把控水平。對共享單車的重資產運營來說,控制成本和擴充業務是扭虧的關鍵,即開源節流。

車輛投入的固定成本、車輛折舊及運維等可變成本,對早期剛起步的企業來說難承其重,更需要大量資金維持運轉、投入研發、補貼用戶。在共享單車野蠻生長過程中,獲取流量價值的迫切程度造就了其無形的分水嶺。

“靠補貼來持續拉動流量,我是不認同的,過往由於運營能力水平沒跟上,在2017和2018年會有這樣的認知。這是一門可自我造血和持續發展的生意。”哈囉單車事業部總經理褚軼群說道。

哈囉認為,自其首開信用免押,共享單車行業才真正步入正軌的1.0時代,讓行業從依靠押金資金池進行利益變現的不健康商業模式,轉入依靠用戶騎行本身去獲得收入的商業模式。

生逢其時的哈囉單車丨億歐解案例

來源/Unsplash

這是良性循環的開始。

行業競爭的方式已經改變,從粗放重“量”,到精細重“質”。共享單車的競爭從早期粗放的規模和量的競爭,轉向對成本控制和聚焦效率與質量的比拼,即哈囉概念中共享單車的2.0時代。

實現規模盈利,是一道共享經濟形態難解的題。哪怕是屹立至今的哈囉,現如今尚未盈利。

“由於研發投入很大,公司整體是虧損狀態。”李開逐認為,隨著環節管理邁向數字化和智能化階段,運營效率的提升讓均攤成本日漸收窄。

上調騎行單價也將助益健康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在共享單車如今的競爭局面中,消費者選擇權有限,哈囉擁有了調價主動權,修改計價規則不但不會丟失用戶,甚至還能運用大數據觸達月卡、季卡預付費用戶,提升收益規模。

哈囉的盈利模式眼看可以跑通了。李開逐持樂觀態度,“無論單車還是助力車,從本身運營層面,2019年哈囉在多數城市已經做到盈虧平衡,按照計劃2020年總體能夠實現盈利。”

前期高額補貼的市場拉動行為的狂轟濫炸之後,堅挺到最後的玩家不僅成為市場為數不多的勝利者,同時也佔據了市場的議價權。畢竟,取消補貼甚至調價後手裡還能擁有多少市場份額,只取決於戰場上還有幾位倖存者。

03 “我們需要一個對手”

4月21日,滴滴旗下青桔單車獲由君聯資本領投的超10億美元融資。哈囉對此表示,“ 我們需要一個對手”。

老競對摩拜的未來被寫入了美團生活服務生態的佈局裡。

美團這門擲下37億美金全資收購摩拜的生意,業內不少人搖頭:“不划算。”收購摩拜兩年,單車業務並未給美團帶來明顯營收增長。2019年度美團975億元總營收中,B端解決方案、共享單車、網約車等新業務合計貢獻204億。

生逢其時的哈囉單車丨億歐解案例

來源/123RF

單車業務只存在於美團年報中的“其他”一欄。

或許美團一開始便未曾指望靠單車掙錢,它要的是流量。手裡緊握的C端流量,就是美團的命脈。顯而易見,共享經濟的生意對於從餐飲服務起家的美團來說,始終是一個流量入口。

與美團不同的是,從單車業務起家的哈囉,以此為原點,將觸角半徑慢慢延伸開來。

2017年9月,哈囉助力車業務上線;2018年9月,單車業務兩週年之際,其品牌正式升級為“哈囉出行”。同年10月,哈囉車服上線;隨後兩月,哈囉先後接入網約車服務、啟動哈囉校園業務、開啟順風車主招募。

哈囉助力車業務目前佔據行業70%左右的市場份額。自2017年9月首次推向市場至2020年2月底,哈囉助力車入駐超320個城市,累計騎行里程32.27億公里。其順風車業務上線一年,佈局全國300多座城市,總髮單乘客數4500餘萬,累計認證車主1400餘萬人。

誠然,消費互聯網產業的指數級發展與C端流量供給不可分割。

“我們才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把過去花很長時間耕耘的行業做深做透。”李開逐表示。

生逢其時的哈囉單車丨億歐解案例

製表人/億歐產業互聯網商業分析員 袁帥

04 殊途同歸?

“網上流傳的所謂哈囉裁員比例是不真實的,我們並未進行一刀切的裁員。”李開逐就裁員傳聞回應道。

自2019年底至今,哈囉出行引進的高階技術人才規模不斷增加,主要集中在算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專業領域。“其中大部分來自阿里、攜程等頭部互聯網公司。”

哈囉的策略不算激進。單車的核心硬件智能鎖如今更迭至第5代,擁有多重智能定位、智能自診、自適應藍牙組網功能,精準運營逐步實現。

城市共享單車無序停放的問題頗受詬病,哈囉推出“藍牙道釘”解決這個問題。“早期電子圍欄定點停放多半是嘗試性質的,存在技術不成熟、定位不準確等問題等”,李開逐說道,“但是今年我們已經把定點停放模式大規模投入實際運營了。”

生逢其時的哈囉單車丨億歐解案例

來源/哈囉官方

與此同時,共享出行有機融入城市公共交通生態,成為城市公共交通的毛細血管,哈囉的3.0時代正在開啟。

這背後功臣是“哈囉大腦”——一套應用於海量互聯共享出行設備的智慧系統。基於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實現全鏈路運營決策智能,哈囉的運力得以在時間、空間和需求上達到最優匹配,平衡運營效率與成本。

正如哈囉CEO楊磊所說,要把生意做精、做細。循著精細化運營的初心,哈囉要打造“以出行為基礎的生活服務平臺”——聽上去頗有與美團殊途同歸的意味。

李開逐以純粹商業的視角看待共享單車,期望它能提供用戶價值、自我造血,實現可持續發展、長期服務於用戶,“而不僅僅是一個所謂的入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