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聰明,鮮有力量

你的聰明,鮮有力量

“讓我們歡迎這次摸底考試獲得第一名的同學上臺領獎”校教導主任拿著話筒提高音量興奮地說到。我在同學們的注視下,沿著隊伍之間的那條細長的空隙但對我而言又像是一條“星光大道”一步一步地走向領獎臺。我都不記得這是第幾次考試拿全校第一名了。小學時候的我懵懵懂懂,很少說話,但內心經常在和自己對話思考著一些問題,學習成績也一般般,在學習上的開竅算是從上初一才開始的,然後就經常地考全校第一,第二名的次數只能說是一兩次的偶爾。學校老師、周圍鄰居或長輩們見到我父母和我都會說:“你這孩子真是聰明。”同學們尤其是班上的女同學們也是經常跟著起鬨:“聰明如你,你就教教我嘛。”那個時候,很是享受別人對我“聰明”的認可,莫名的“聰明”自豪感油然而生。

學生時代的“聰明”往往和學習成績掛鉤,你學習成績好,別人就認為你聰明。在你還是個學生的時候,別人也願意誇你聰明。到你真正步入社會開始工作後,你會發現,極少或再也沒有人對你提起“聰明”二字,你聽到最多的反而是:“你別耍小聰明哦,當心翻車。”在以公司這種“捆綁”上競爭和利益關係的盈利機構,你的“聰明”很少被人提及,甚至有時,你向他人所展現出來的“聰明”會成為你發展的一個障礙。

“怎麼樣讓自己變得更加聰明?”這種話你自己琢磨琢磨和自己去提高提高就好,因為現實是沒有人會“設身處地”並真切地告訴你怎麼變聰明,相反你對他人所展現出來的聰明,尤其在職場這麼一個環境,有時還會給你帶來一些麻煩。也有人經常說:“如何去發現周圍聰明的人?”其實這是一個挺搞笑的問題,你要去發現別人聰明的動機是什麼?別人聰明對於你來說意味著什麼?難道你是要跟著他去“跑龍套”?聰明無關他人,只在於你自己。

“你真聰明”這句話出現更多的場景是在大人們誇獎小孩的時候,你幾乎聽不到成年人之間用“聰明”來標榜自己和他人,這就好比和對方說“你真雄壯或你真溫柔”一樣難以啟齒,因為真正成年人的世界是競爭和利益的關係,沒有幾個人會真正願意去說那種“你真聰明”的違心話的。

到底怎樣才叫做聰明?聰明的本身其定義就很模糊和寬泛。沒有人能告訴你用一個數據或公式就可以來衡量你的聰明。單純的去討論聰明,無論是對你而言還是他人,都是沒有什麼太大意義的。其實正確的姿勢是:把聰明留給自己,讓別人去說吧。

那麼你的聰明真正依賴的是什麼?你學習成績好就代表你聰明?學習成績好頂多代表你的智商還不錯,但是問題的關鍵是99%的人的智商都是相差不大的。如果靠著那點智商就能混跡於工作和生活當中,那你也就看不到那些所謂的“不易”和“中年危機”了。聰明真正依賴的是每個人的切身經歷和主動的去認知。沒有經歷和認知這兩項,聰明於你不過只是個“空中樓閣”看起來很美但是卻是那麼不切實際。

每個人的背景、環境、財富的不同導致了經歷的不同,只有你經歷過,你才能深知和反省在將來如何更加“聰明”地去應對類似的情景。認知也是需要你去主動獲得的,認知不是你能等來的。多讀好書是提高認知的一個渠道而已,但不是全部。認知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認為,而後是知道。我們常聽自己和別人都習慣性的說這句:“我以為怎樣怎樣……”很多人的跟頭就栽在了這個“我以為”上。認知的前部分說到底就是要打破你的“我以為”你要建立起你的“認為”而不是“以為”。之後再去實踐你的“認為”,你才能“知道”。

所以,你的聰明是建立在你的經歷和認知基礎之上的。別人的聰明對你而言一點毛線關係都沒有。

你的聰明,鮮有力量


如果你的聰明就能夠讓你工作生活無憂,那就好辦多了,但是現實卻一次次地打你臉:你的聰明,鮮有力量。

你的聰明更多的一個外在表現是你的特長,比如你英語很好、你有一門不錯的才藝等。然而這些特長能給你加分,但是它們卻不是你可以“賴以生存”的全部,換句話說,你應全面化,你“賴以生存”的其實是你的工作。你英語好就能混的好?你有才藝就能養活自己?不。你還需要那些能夠給你帶來“生長”的“土壤”和“舞臺”,那就是你所工作的平臺。

如果說你的聰明特長是“個人主義”,那麼你所在的工作平臺就是“集體主義”,在你暫時還脫離不了工作平臺的時候,你的聰明與否並非那麼重要。你得習慣工作平臺的各種規則和限制,姑且你就叫它“潛規則”好了。“技術工科男”或“技術工科女”更容易走向一個極端就是固執。他們很容易“痴迷”於自己的技術並以此為傲,就像是在說:“老子就天下第一,我什麼都聽不進去,你能把我怎麼樣”。就算你技術再牛,你也得仰賴於這個平臺,有本事的話你就靠你的技術去創個業試試,看看你能養活得了自己嗎?

人在職場講究團隊協作,工作就不是一個你和別人比拼聰明的地方。有些時候,你還不得不壓制自己的聰明。就好比很大一部分的現實是,如果你面試過很多人也經歷過很多面試後,你會發現面試官並不是太喜歡那些比他們自己優秀很多的人。你如果不是擁有什麼“特殊”、“特牛”的對他們而言有價值的才能,十有八九你是通不過的,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的所謂國外留學回來的“海歸們的尷尬”:你除了英語溝通好點,其它也就那樣,而且看起來因為一個“洋學習”背景好像還比面試官他們優秀,你可要可不要,加上你可能要價還高,他們最後對你的選擇,基本就是不要。

所以在職場求職面試的時候,不要過多的去強調你的聰明,其實你面對的可不都是各個“人精”嗎?比如你的“985、211”,學校是學校,你是你,當然你來自哪個學校會成為他們篩選你的一個條件之一,但也僅僅是這樣而已。你應該展現出來的的是你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的經驗和方法,務實一點沒有什麼不好。

你的聰明,鮮有力量


在你的工作生活中,比起你的聰明,你更應該注意的是這些地方:

一、你該要的其實是一種能力;

“聰明反被聰明誤”說的就是大家誰都不比誰笨,你卻倒在了自我顯擺、自以為是和逞能之下。你該要的不是聰明,而是一種能力,一種能把事情辦成的能力。在你把事情辦成的過程中,你需要去協調一切力量朝著目標前進,這包括如何請求他人的幫助和與他人更好地協作。

在公司,領導的最直接作用是在於帶領大家謀發展,如果你不能做到或沒有這種能力,那麼就請閉上你的嘴,也別去耍一些小聰明。

二、關係同等重要;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說到底講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你技術再牛、能力再強,那也得依靠在你所在的平臺之上,一旦你脫離你所在的平臺,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去認可你的技術或是能力?

你的聰明、技術、能力都是為你與他人的關係服務的,而不是用來給你顯擺用的,你如果那樣去做了,你碰的不僅是一鼻子的“灰”,而且它還會成為你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三、“難得糊塗”不糊塗。

很多人都把“難得糊塗”作為自己的人生格言,其實“難得糊塗”的本質是你不應真的糊塗。就好比你在職場,比起你的聰明,你更應該選擇站好“隊伍”,你的第一個隊伍當然是你所在的小組和部門。因為沒有他們就沒有你的存在。站好“隊伍”的另一個代名詞是所謂“辦公室政治”你選擇不站隊的下場就是那個最受傷的人就是你。

學會去察言觀色,尤其是針對你的上級,如何更好的去明白他的意圖,去解決他所面臨的問題,讓他去體會到你的價值所在,你的工作才更有“前途和錢途”可言。

少花點時間去“尋找”聰明,多花點時間提高自己能力,維護好自己和整個團隊上下甚至是內外的關係,多去幹工作上那些有核心價值,並對上級、對團隊、對你都有挑戰性的任務,才是你“不可替代”的本錢。

因為:這個世界上聰明的人太多了,你的聰明,鮮有力量!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