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鏡到底聽起來很是炫酷,但是真的有必要麼?

鎮樓

一鏡到底聽起來很是炫酷,但是真的有必要麼?

小導我回來了,按照慣例前邊兩段我都要和各位看官嘮嘮家常,可是我著實沒有什麼好嘮的,所以就直接進入話題吧。

衝奧大片《1917》即將在內地上映,然而洩密版資源已經在網上大肆流傳了,小導我因為要給看官們聊電影所以提前觀看了這部戰爭大片(瞧我找的這冠冕堂皇的理由)。

而宣傳的最大亮點,都放在了“一鏡到底”上。

一鏡到底聽起來很是炫酷,但是真的有必要麼?

說實話,“一鏡到底”這種拍攝手法放到現在真的已經不算新鮮了,因為最早盧米埃爾兄弟發明電影的時候,就是一鏡到底啊!但是同樣的,導演梅里愛,早在1899年拍攝《灰姑娘》時,就已經在探索的鏡頭拼接的藝術了,然後到後邊的鮑特、格里菲斯、庫裡肖夫、愛森斯坦等人,利用鏡頭的拼接來引導觀眾的情緒的技巧“蒙太奇”愈發的成熟。蒙太奇幾乎成為了電影的代名詞,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一鏡到底”這樣的電影表現方式,到底有沒有必要呢?

其實“一鏡到底”的電影非常的多,但大多都沒有什麼太大名氣,比如如果加上短片,那更是數不清了。唯一可以留名電影史的真正“一鏡到底”拍攝的電影恐怕僅有《俄羅斯方舟》一部,但是如果加上個“偽”字,以“偽一鏡到底”手法拍攝的電影,那就再加上大神希區柯克的《奪魂索》和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鳥人》。

一鏡到底聽起來很是炫酷,但是真的有必要麼?

其實在“蒙太奇”發展起來以後,很多用的“一鏡到底”手法拍攝的電影都是帶有實驗性質的,比如1964年的《帝國大廈》,對於一部電影來說其實並沒有什麼意義,甚至可以說不能稱為一部電影(《奪魂索》除外,這就是希區柯克的偉大之處)。

一鏡到底聽起來很是炫酷,但是真的有必要麼?

既然“蒙太奇”手法已經成熟,為什麼還會有人以“一鏡到底”的手法拍攝電影呢?無外乎兩個原因,一就是噱頭,雖然到現在已經出現了很多“一鏡到底”的電影,但它對於一般手法拍攝的電影來說,相對還是比較特別,在宣傳上更佔有優勢。其二就是“一鏡到底”會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容易達到讓觀眾“同喜同悲”的效果。《1917》的導演就是出於第二種目的,不過幸好的是他完成的還是很漂亮的。

然而就我而言,這兩種優勢,並不能彌補“一鏡到底”的問題,首先就是構圖問題,因為鏡頭連續的原因,切換人物或者場景時想讓攝影師在不斷的移動中保持構圖的質量,這很難完成。就比如《1917》在這方面做得已經非常好了,可是難免還是有些鏡頭構圖達不到分鏡頭的效果。

一鏡到底聽起來很是炫酷,但是真的有必要麼?

其次就是拍攝難度,因為鏡頭切換拍攝人物和拍攝場景時要一直不停地移動,這就導致了很多的調度問題,就比如燈光無法一直追隨者被拍攝物體,又或者是因為走位問題出現虛焦的拍攝問題等等。《1917》導演就是考慮了這個問題,所以除了室內以外全部採用自然光,這就導致了為了接戲所有的室外戲都要在陰天的時候拍攝,碰到晴天只能全劇組休息。整個劇組休息一天損耗的不只是時間,更多是金錢,萬一碰到不可預料的陰雨連綿或者連續晴天,這將是很大的開銷。

一鏡到底聽起來很是炫酷,但是真的有必要麼?

其實如果導演的功力足夠,就算是分鏡頭一樣可以讓人有帶入的感覺,雖然一鏡到底的電影並不多,但是電影中出現的幾分鐘的長鏡頭並不少,然而有很多觀眾看完以後都沒有感覺到這是一個長鏡頭,和幾個鏡頭組接出來的感受是一樣的,那這樣的鏡頭還有什麼特別的意義麼?

另外從《女巫布萊爾》開創的“偽記錄”拍攝手法,同樣主打的是“身臨其境”,而且比“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更加的簡單,節約,省錢,除了對“暈3”症觀眾不太友好,其他沒有任何毛病。

一鏡到底聽起來很是炫酷,但是真的有必要麼?

所以在我的觀點中,“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炫技的程度遠遠大過於它的實際用途,偶爾看看新鮮還是可以的,但實際上真的是沒有什麼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