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此村:古物漢磚隨處見,神祕故事越千年

許昌此村:古物漢磚隨處見,神秘故事越千年

【週末,跟著老梁逛許昌】

第141站:古城村(毓秀臺)

許昌此村:古物漢磚隨處見,神秘故事越千年‖老家許昌

文‖梁耀國


311國道許昌至鄢陵段改成觀光線後,途經此路的大貨車都被攆到了許昌到張潘的公路上。鑑於許昌到張潘這條道上貨車忒多的事實,為安全起見,我決定去古城村走鄉間小道。

其實,現在的鄉間小道皆修成了清一色的水泥路,與大公路比起來,僅僅是路窄、彎多罷了,但非常適合休閒騎。(想看看上一站老梁逛了哪兒?歡迎點擊以下鏈接欣賞:曾刨出一缸寶物的許昌此村,神奇的故事耐人追尋

走張(潘)古(橋)公路,在張潘鎮北東拐,有條小水泥路直通門道張村。路上,能看到三姓柏(相傳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坐騎曾拴於此柏上,故名三姓柏)和張公祠(敬奉張飛的祠堂,亦稱包公寨)。

老北京人好養鳥,想不到張潘人也好養鳥。一進門道張村,很多農家大門口掛著鳥籠,少則一兩籠,多則十幾、二十幾籠。籠裡的叫燕,啾啾啾,歡實地叫著。

我推著車,邊走邊欣賞,不知不覺間,錯過了拐往古城村的路口,竟然從門道張村走到了莊挨莊的董莊村。董莊村街兩側也到處掛的都是鳥籠。聽旁邊曬太陽、聽鳥鳴的大爺說,鳥食都是他自己配的。

出董莊,見坑沿處有個大土堆,以為是個墓冢,問翻地的老鄉被埋者何人,老鄉呵呵一笑,說那是座廢棄的磚窯。我一聽,也為自己的神經質尷尬地笑了。

我輕車熟路穿過即將出穗的麥田,找到漢魏故城內城邊緣,尋找尚存的史蹟。很快,在一陡崖處,我發現了埋於地面一米以下、約二尺厚的漢磚漢瓦堆積層。之所以斷定它們是漢磚漢瓦,是因為它們個大、厚實,具有極強的時代印記。

我俯下身子,掏呀掏,期望掏出一個完整的東西來,然而,不是公磚的殘件,就是母磚的殘件;不是片瓦的殘片,就是筒瓦的殘片。

下圖:公路邊的石碑。

許昌此村:古物漢磚隨處見,神秘故事越千年

拽著構樹柔韌的枝條,我登上內城遺址,恍惚間,在沁綠的麥田上,彷彿又矗立起許昌宮、景福殿、承光殿、丞相府等巍峨的建築,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楊修寫的《許昌宮賦》:

於是儀北極以遘(gou,相遇)撩,希形制乎太微。xxxxxx,結雲閣之崔嵬。植神木與靈草,紛蓊蔚以參差。而乃置天台於x角,列執法於西南。築舊章之兩觀,綴長廊之步欄。重閨禁之窈窕,造華蓋之幽深。儉則不陋,奢則不盈。黎民子來,不督自成。於是天子乃具法服,戒群僚。x低徊,天行地止,以入乎新宮。臨南軒而向春,方負之屏風。憑玉幾而按圖之,想往昔之興隆。

作為同題作文《許昌宮賦》,卞蘭的文采,並不輸主薄楊修的。卞蘭文中描繪的許昌宮是這樣的:

入南端以北眺,望景福之嵯巍。飛棟列以山峙,長途邈以委蛇。見欒櫨之交錯,睹陽馬之承阿。轉挾曷以相因,若流水之揚波。木無小而不龍,材靡隱而不華。懿采色而發越,瑋巧飾之繁多。雙轅承,丹梁端直。明窗列布,綺井x嶷。其陰則有望舒涼室,羲和溫房;隆冬御x,盛夏重裳。同一宇之深邃,致寒暑於陰陽。修欄蔭於階砌,崇棟拂乎x倉。綺組發華,翡翠生光。丹草周隅,靈木成行。非窈窕之至貴,孰能升於斯堂。

兩段麗文,把許昌宮之氣勢、之景況,一覽無餘地展示給了讀者。其中,卞蘭文中提到的“景福之嵯巍”,何晏專門寫了《景福殿賦》。此賦成文的背景是,魏明帝想要去東巡,害怕天氣炎熱,於是在許昌建了此殿。殿宇建成後,命何晏作賦記之。現擷取文中兩小段供大家欣賞:

遠而望之,若摛(chi)朱霞而耀天文;迫而察之,若仰嵩山而戴垂雲。羌瑰瑋以壯麗,紛彧彧其難分,此其大較也。若乃高甍(meng,屋脊)崔嵬,飛宇承霓。綿蠻黮x,隨雲融洩。鳥企山峙,若翔若滯。峨峨嶪嶪,罔識所屆。雖離朱之至精,猶眩曜而不能昭晰也。

坐高門之側堂,彰聖主之威神。芸若充庭,槐楓被宸。綴以萬年,綷(cui)以紫榛。或以嘉名取寵,或以美材見珍。藹藹萋萋,馥馥芬芬。爾其結構,則修梁彩制,下褰(qian)上奇。桁梧復疊,勢合形離。赩(xi)如宛虹,赫如奔螭。南距陽榮,北極幽崖。任重道遠,厥庸孔多。

雖然節選了文中的一少部分,筆者卻把景福殿的巍峨和神韻,淋漓盡致地給描繪了出來。

從內城的高臺上下來,沿著臺下的路溝,徑直朝古城村騎去。溝底,鋪了一層碎磚碎瓦,估計耕地時,農民嫌其礙事,隨手撿起丟進去的。

村東口,搭建一簡易牌坊,橫額上書:王府之家。兩側對聯是:入村來四方秀美;出門去八面納財。

下圖:村東口的簡易牌坊。

許昌此村:古物漢磚隨處見,神秘故事越千年

走進村子,但見村容村貌乾淨整潔。一輛垃圾清運車,穿梭在村街上,將家家戶戶丟棄的生活垃圾、生產垃圾運走後,集中作無害化處理。

我找到位於十字街西北角的村委會,發現大門緊鎖,只好悻悻離開,盲人摸象般,一個人在村子裡瞎胡轉悠。

下圖:村委會。

許昌此村:古物漢磚隨處見,神秘故事越千年

不愧叫古城村,在村子裡轉悠的時候,不時看到被丟棄路邊的古物:一根石樑、一件柱礎、一盤石磨、一個石臼。最多的,則是側面圖案迥異、幾近完整的漢磚被隨意地擺在矮牆上。

行至南街時,忽看到路西有兩座西屋,都是兩棚樓,便好奇地尋了過去。聽到狗的狂吠聲,女主人疾步從屋裡走出來,喝住狗叫,問我找誰。我說明來意,宋顏梅老人告訴我這處老宅叫程家大院,東屋、堂屋都被扒了,只剩下了西屋。聽她家掌櫃說,這所房子是清光緒年間蓋的,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經仔細觀察發現,門窗上的橫木,以及門墩中間的擋板,都是用柏木所制。儘管受歲月侵蝕的痕跡很重,表面佈滿了裂紋,依然結實如初。硬木做的方格窗欞,看似木呆笨,實際可實用,既能透光,又能防止小偷從這裡進入屋子偷竊,一舉兩得。

南邊那所房子二樓的窗戶比一樓的小了將近一半,上下長,左右窄,呈長方形。窗戶周圍鑲了一圈磚雕,雕工細膩,製作精美。窗戶上方,各突出兩個圓形的磚柱,其中北數第二個鐫刻“吉星”二字。依中國傳統建築講究對稱美的規制,南數第二個上面應該刻“高照”二字,然而什麼都沒有,都是光面。問主人緣故,她也說不上來。

下圖:漢磚殘件。

許昌此村:古物漢磚隨處見,神秘故事越千年

院子的東側,開了一片菜園。菜園周圍,用古磚擺了一圈半截牆。牆上,有不少稍有破損的漢磚。老人說這些磚叫劉秀磚,早些年村裡水不旺,都是掏井從幾米深的地下掏出來的。

我好奇地問,過去的宮殿都建在高臺之上,為啥磚瓦會被埋於地下。老人答道,古城村過去是窪地,有可能就在老城河上。歷史上,多次水失古城,於是把磚瓦淤到了地下。

這時,一輛三輪車停在外面的空地上,從車上下來幾個人。老人說來親戚了,急忙過去迎接,簡單安頓住,拐回來繼續給我講古城村的千年古事。

漢魏故城分內外城,外城東西寬約三里地,南北長約五里地。東邊到城角徐村、盆李村,西邊到段莊村、營王村;南邊到城南董村、後湖村、城後張村,北邊到城後董村、城後徐村。門道張村應該是外城北城門的位置。內城東西寬約一里地,南北長約二里地。古城村地處內城與外城之間,它和毓秀臺分別把著內城的西北角和西南角。

內城裡的莊稼地都屬我們古城村,我們習慣稱之東城裡、西城裡、南城裡、北城裡,只是分屬不同的生產隊而已。過去,內城的地勢要比現在高出許多,生產隊那會兒,見天起土平地,一次起二三尺,起了兩次,就起成了如今的樣子。

下圖:宋顏梅老人和她的祖屋兩棚樓。

許昌此村:古物漢磚隨處見,神秘故事越千年

我看老人的親戚一直在附近晃悠,想必有要緊事等著去辦,便藉故告辭。臨走,老人告訴我,你出去後往南,路東坐個老頭,叫程遠敬,九十了,是我們村年紀最大的,他知道的多,你去問他吧。

我依言尋去,果然找到了程遠敬老人。據老人講,毓秀臺過去可大,上五畝,下十畝。臺子頭裡(南邊)有兩處院,山門三間,西屋三間。東院有棵大楊樹,一摟粗。院裡架了口大鐘,一人多高,拿磚頭砸一下,周圍幾個村子的人都能聽見。

臺子下邊有個地洞,四十五里長,直通許昌北。他記事時,在南天門門口挖出很多小皮錢(銅錢)。

毓秀臺東南有前湖、後湖兩個村,歸臨潁管。據傳,以前真有這兩個湖,聽說是挖土墊內城和毓秀臺而留下的。為方便漢獻帝和文武百官去湖上游玩,專門建了座鐵橋。鐵橋前些年被挖出來過,後來怕被破壞,又重新埋到了地下。

談及村裡的逸聞趣事,老人說他們村過去有個鐵人,一頓飯能吃一口袋饃。吃得多,自然幹活也有勁,一太平車青皮黍稈,一人就能拉走。去西山拉煤,人家不讓過,他掀起一個車軲轆,趕著騾子就衝了過去。半道,他想借瓢水喝沒喝成,他一胳膊夾起一個石磙,把井口給堵上了。人家一看這情況,趕緊給他說好話,他這才給人家挪開。

我們爺兒們正聊得熱鬧,老人的家人喊他回去吃午飯。為不耽誤老人吃飯,我只好選擇離開。

下圖:程遠敬老人。

許昌此村:古物漢磚隨處見,神秘故事越千年

我騎上車,來到漢魏許都故城遺址簡介前,輕誦著上面的文字:

漢魏許都故城,也稱張潘故城,東漢獻帝建安時期之都城和魏之東都,分內城、外城。內城系皇城,坐落在外城的中心,周代許國都城原址,呈方形,周長九里一百二十九步。外城乃漢獻帝都許時所擴建,周長15裡,此處也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方,原許國都城和許縣治。據《許昌縣誌》記載,城內的建築除街房、民宅、官署外,著名的有許昌宮、景福殿、承興殿、永始臺、毓秀臺、丞相府等,魏文帝黃初三年改許縣為許昌。此城是西晉時期之重鎮。東晉時,後趙石勒數次攻許昌城。南北朝時,此城毀於兵火。從20世紀70年代起,考古學家對漢魏故城遺址進行了多次考察,發現故城文化層堆積厚約6米,上層為漢文化層,中層為二里崗文化層。現在內城西南隅獻帝祭天之壇毓秀臺,外城西北隅漢張公(張飛)祠仍存。

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下圖:漢魏許都故城遺址大門。

許昌此村:古物漢磚隨處見,神秘故事越千年

穿過翠柏簇擁的甬道,來到毓秀臺下,但見有一斜砌進基座上的石碑,碑文較詳細地介紹了毓秀臺的古往今來:

毓秀臺位於內城西南隅,高15米,佔地面積500平方米,是漢獻帝祭天之地。據說,昔日的毓秀臺,臺下佈列著數十座豪華的宮殿式古建築,是漢獻帝祭祀前暫歇的地方。據《漢魏故城圖》載,毓秀臺前有漢御殿,是天子祭天時齋戒沐浴之所,還有神廚、宰牲亭等。臺上原有天爺殿、天王殿、東西廂房、山門等建築,四周雕欄玉砌,正中聳立著一座高峻的壇廟,叫玉皇殿,也稱天爺廟。廟頂為圓錐形,廟基為方形,體現了古代“天圓地方”的傳說。從大殿拾級而下,是青磚鋪就的廣場,這裡有象徵四方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石像,正中矗立的一尊青銅巨鼎,叫神壇。廣場兩旁有月神臺和雨神臺。毓秀臺下有個寬八尺、高一丈的地洞門,穿過地洞門就是六十階青石甬道,當年天子就是從這裡登上臺頂的。這些均已不存。毓秀臺是漢魏許都故城在地面唯一實物遺存。

以上文字到底是專家撰寫的,詳實而完整,但我覺得,比起老鄉們零零碎碎口語化的敘述,卻少了那麼點鮮活性。

鎖好車子,我以朝覲之心,登上毓秀臺。

下圖:毓秀台山門。

許昌此村:古物漢磚隨處見,神秘故事越千年

山門外的對聯是:玉宇廣潤包羅天地玄機;日月混元造福萬物生靈。橫批:乾坤浩大。

臺頂有三座殿宇,坐北朝南的正殿是天爺廟。東殿供奉的是鴻鈞老祖,人祖爺等男神仙,西殿供奉的是老祖母、太極母等女神仙。

天爺廟門框上的對聯是:四面雲川都到眼;萬家煙火最關心。橫批:天明如鏡。門上還貼有一副對聯:朵朵祥雲捧聖;條條倦氣盈空。橫批:風輕淡蕩。

東殿門框上的對聯是:常來世上送千祥;每向人間增百福。門上的對聯是:世間應無切齒人;平生不做皺眉事。橫批:煙霞縹緲。

西殿門框上的對聯是:黑暗盡消大千明;神光照處天地赦。門上的對聯是:聲搖夜雨潤桑田;朝發彩霞眩太空。橫批:日麗非常。

站在毓秀臺的南端,看廟的女居士分別給我指了盆李、後湖、城南董、營王等村的位置。那一刻,我突然萌生出君臨天下的感覺:那些村莊,那些麥田,那條許昌與臨潁的界河,莫非皆為“王”土?

下圖:右為天爺廟。

許昌此村:古物漢磚隨處見,神秘故事越千年

【作者簡介】梁耀國,現就職於許昌市房產交易租賃管理處,河南省雜文學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本公眾平臺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