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抗疫,先阻擊後殲滅

受訪專家: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武漢江夏方艙醫院天津醫療隊領隊 劉學政

本報記者 李丹妮

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江夏方艙是武漢首個以中醫院運轉模式來進行臨床治療、管理的方艙醫院,中醫藥發揮的作用有目共睹。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武漢江夏方艙醫院天津醫療隊領隊劉學政接受《生命時報》記者專訪時認為,中醫藥在方艙的治療經驗可以總結為以下兩點:早期進行“阻擊”,用湯藥解毒清熱,緩解患者呼吸道症狀;後期進行“殲滅戰”,“一人一方”精準施治,縮短患者病程,減少輕症向重症的發展。

中醫抗疫,先阻擊後殲滅

“早期進行‘阻擊戰’,實現疫情階段扭轉。”劉學政表示,中醫主張“治未病”,疫情早期介入成效明顯。當時,由於醫療資源有限,很多病人無法入院,大批患者在社區治療,導致新冠患者和普通患者夾雜在一起,很容易造成感染擴散。為減少交叉感染,沒建立方艙醫院前,首先讓有呼吸道症狀的患者及其家屬喝湯藥。在這個過程中,劉學政發現患者雖是確診病例,但家人進行相關檢測後呈陰性,未被感染,這些結果為之後中醫藥治療提供了實踐基礎。

方艙醫院建立後,主要收治輕症患者,治療過程中運用了中藥湯劑,如清肺排毒湯、麻杏石甘湯、宣肺敗毒湯等。劉學政說,“這些方子不是簡單憑經驗而來的,是經過專業團隊對藥物進行科學篩選而得出,具有科學性、可靠性,這也讓我們在前線工作時,得到了後方技術上的支撐,更好地讓中醫藥發揮了作用。”其中,麻杏石甘湯是千古名方,出自醫聖張仲景的手筆,麻黃可解表宣肺,打開全身毛孔,讓肺裡的熱邪從皮毛出,相當於“把家裡的窗戶打開,讓悶熱的空氣散走”;杏仁加強肺的肅降功能,肺與大腸相表裡,把肺裡面的熱趕到大腸,從大腸出;石膏直接清熱,好比“給沸騰的鍋里加涼水”,既可以清熱又可以生津,還能降胃火、肺火、大腸火,把身體裡的火分別從大小便排出;甘草補津液,扶正,補脾胃。中藥湯劑患者每天喝兩次可起到解毒、清熱、降溫、減輕呼吸道症狀等作用。

“中醫在方艙醫院運用了‘組合拳’療法,除了用湯藥,還用八段錦、太極拳、耳穴、溫灸等綜合療法,效果非常好”。劉學政表示,江夏方艙的患者除了有新冠肺炎症狀,因為生活環境發生變化,與家人見不著面,出現了焦慮、失眠等問題,運用耳穴療法可改善這些症狀;溫灸能刺激穴位,提高免疫功能,但方艙醫院空間小、人員密集,怕引發失火,後來改為專門使用中藥藥物灸,用一些中藥刺激皮膚,起到提高免疫功能、清熱降溫、改善呼吸道症狀等作用;八段錦動作簡單,基本上是原地動作,患者不會出現缺氧現象,醫護人員也能穿著防護服帶著患者進行鍛鍊,起到改善患者體能和體質的作用。

劉學政說,早期大家對中醫治療新冠肺炎存在質疑,不少患者排斥中醫治療。在江夏方艙醫院,當時有一對母女患病,女兒不太接受中醫,不願喝湯藥,但母親接受了,並在幾天後由陽轉陰,女兒見狀便很快接受了中醫治療,病情也逐漸恢復。還有一位發熱患者,入院時體溫已高達39℃,患者就問喝湯藥能否控制住體溫,當時給他的明確回覆是:可以的。患者半信半疑喝了湯藥,結果第二天體溫就下去了。這些例子足以證明,在早期運用中醫藥方法對抗新冠肺炎的效果相當不錯。劉學政說,武漢江夏方艙醫院的500多例新冠肺炎患者中,沒有一例轉為重症。

後期 “殲滅戰”,提高治癒率。到後期,還有一些患者沒能完全轉陰,這時專家會查房,並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實行“一人一方”,精準施治,不斷根據患者的病情調整用藥,使每個患者得到最佳的個性化治療,有效減少了輕症向重症的發展,同時提高了治癒率,“殲滅戰”發揮了作用。

劉學政說,中醫藥治新冠肺炎體現了中醫的兩個重要思想:一是未病先防,即病人在早期但凡有症狀就開始服用中藥湯劑,減少發病幾率;二是既病防變,輕症型和普通型的患者及時進行中醫藥治療,可有效避免轉成重症。另外,各地區也針對該地區的氣候、飲食習慣、人口狀況等情況,發佈了一些中醫藥治療的指導意見,體現了中醫“三因制宜”的思想,即因地、因時、因人制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