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衝突︱發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這一點在不同文明體系的衝突中亦然,但大部分地域之間文明的衝突,來源於宗教之間的對峙,宗教信仰認知上的界線成了衝突的起源。

而我們東北亞卻鮮有這樣的衝突發生(大一統內部的就不算了),文明之間衝突的來源於更赤裸裸,是直接對生存資源的爭奪。而這些對峙、衝突就圍繞著一條神奇的、關乎生死的等降水量線。


一條神奇的分界線

【等降水量線】:在地圖上,將同一時間內降水量相同的各點連接起來的線,就稱之為等降水線。

其意義在於:直觀反映降水分佈差異,等降水量線密集與稀疏處,直接說明降水的地區分佈差別大小;反映出海陸對降水的影響,等降水量線大致與海岸線平行,且自沿海向內陸遞減,說明降水量受海陸因素影響明顯;可判斷地形作用,等降水量線大致與山脈走向平行,說明降水量受地形(山脈)影響大。山脈迎風坡,降水量大,山脈背風坡,降水量小;可判斷內陸地形,等降水量線呈封閉曲線,且降水少,再結合地理位置看,說明地形地勢起作用,或者深居內陸位置;同時可判斷洋流影響,其依據是暖流流經的沿岸地區,降水增多,寒流流經的沿岸地區,降水減少。

文明的衝突︱發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反映在地理信息上大致就是上圖這樣,圖中涵蓋了50——3000毫米等降水量線,只是有的線只能涵蓋局部地區,相對全國範圍來說影響較小,下圖四條等降水量線(200、400、800、1600毫米)涵蓋範圍較廣,作為各類分界線研究起來相對意義要大一些。

文明的衝突︱發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回到題旨,圍繞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兩邊就天然形成了不同的生態環境,繼而誕生出不同的文明體系。

文明的衝突︱發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一邊半溼潤、一邊半乾旱;一邊是森林、一邊是草原;一邊是農耕、一邊是遊牧;一邊建城牆、一邊任馳騁;一邊人口密集、一邊人煙稀少……在華夏大地上,400毫米等降水線橫跨東北與西南,將兩側分成了截然不同的景象。

這條線,經過: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從上圖中可以看出,400毫米等降水線橫跨東北與西南,將兩側分成了截然不同的景象。

文明的衝突︱發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千百年來,400毫米等降水線相對穩定,再加上日照時間、土壤等因素,這條線其以東以南的人們逐漸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業社會,他們聚落而居,以安土樂天為最大的生活渴望。

這條線其以西以北雖然有少量的內陸河與地下水灌溉的綠洲農業,但大部分地區降水量不足以支撐農耕作業,便形成了遊牧民族,他們無城郭、耕地,逐水草而居,全民善騎戰。

沿線兩側形成了特點鮮明的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這對華夏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不時的氣候變遷則使得降水線兩側的文明不斷碰撞、交融,在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地理、氣候因素成就了它的神奇


我們所處的版圖具有顯著的季風氣候特色,境內降水主要源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和印度洋西南季風輸送的水汽(局部地區小氣候除外)。

文明的衝突︱發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文明的衝突︱發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受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為季風區,不受或受夏季風影響不明顯的地區為非季風區。

文明的衝突︱發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和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它倆帶來充沛的水汽,也想雨露均霑,普降甘霖。但可惜的是地形不容許,階梯地形如同一道道牆,擋住了通道,造成降水分配不均。

文明的衝突︱發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文明的衝突︱發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我們陸地地勢自西向東可分為三大階梯:最高一級階梯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等,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間一級階梯包括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等,海拔在2000米到3000米之間;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一線以東以及雲貴高原以東屬於第三階梯,海拔降到500米以下。

文明的衝突︱發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上圖為400毫米等降水線及其穿過的流域,起於大興安嶺西坡,穿過鬆花江流域,沿西遼河上游、燕山山脈斜穿黃河河套,經黃河、長江上游和西北諸河流域,直抵雅魯藏布江河谷。從空間格局來看,我國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整體上,呈現出從西北內陸向東南沿海逐漸增加的趨勢,與我國陸地地勢大致相反。

在400毫米等降水線的東南方向,從太平洋、印度洋遠道而來的溼潤季風在穿越廣闊的第三階梯後逐漸失去力量,猶如強弩之末,難以翻越橫亙在眼前的大興安嶺—呂梁山—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一線山脈。

文明的衝突︱發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而在400毫米等降水線西北方向,從西伯利亞趕來的冷空氣則不斷南侵(西伯利亞寒流簡直就是我們小時候的噩夢),在穿過西北內陸後順勢而下,與一路北進的太平洋及印度洋季風相匯,給第三階梯大部分地區帶來足夠的降水。

文明的衝突︱發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上圖為我們地域海拔高程圖,來自海洋的溼潤季風每越過一級階梯都有很大損耗,有趣的是,多年平均400毫米等降水線與這三大階梯的分界線多有重合,說明它的形成與我國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有很大的關係。


兩大文明體系的衝突線


文明,解釋起來很是囉嗦,但文明體系的構建,可以簡單點說是建立在必要自然資源的壟斷上,這種必要資源涵蓋著地理上的一切,山川河流,農林牧漁。早期文明發展所需的自然資源,除了地形資源這類不動產,氣候因素就成了最不確定項。

也就是說,地理環境左右著一個地區的原始文明走向,氣候因素決定了這種文明能走多遠。比如下圖,大家熟知的樓蘭古國,在公元前176年前建國,公元630年卻突然神秘消失,即使是戰爭、瘟疫等,也只能破城換主,不至於讓經營800多年的古國就這樣湮滅,只有氣候因素讓他們不得不放棄家園。

文明的衝突︱發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自然條件和生產方式的差異,導致以400毫米等降水線為界的農耕經濟和遊牧經濟處於對立的態勢。遊牧民族在生活資料不足的時候,經常入侵農耕區,農耕文明與遊牧的北方“馬背”文明之間的矛盾衝突,一直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

農耕民族曾經不止一次地突破400毫米等降水線,但農耕生產方式向北最遠只能擴展到這條線,因此農耕民族並沒有在草原地區建立長期有效的統治。而北方的草原遊牧部落也曾入主中原,但他們突破了這條自然環境劃定的界線後,也會感到自己的畜牧生產不太適合,要麼再返回草原,要麼轉化為農耕民族,並與草原新興遊牧民族形成新的對峙,比如北魏問鼎中原後,與柔然形成新的對峙。

文明的衝突︱發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為抵禦遊牧民族的侵擾,確立一種退可守、進可攻的態勢,農耕民族歷盡千辛萬苦,修築了萬里長城,創造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蹟。

文明的衝突︱發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而有趣的是,長城的很大一部線路走向,幾乎與400毫米等降水線重合。這恰恰說明,這條線是農耕文明的“生命線”(天山北坡及伊犁河谷是特例)。

文明的衝突︱發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文明的衝突︱發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從上面兩圖可以看出非戰爭狀態,人口密度與耕地面積即單位可供食物產出息息相關,而可用於耕地的面積卻與降水量密不可分。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氣候變化,或出現劇烈擺動,中原地區就會出現震盪。而且,只要氣候變暖,就會導致農耕文明向北擴張;相反,氣候變冷,就意味著遊牧民族全面南下。

在一切靠天吃飯的古代,有大量的文獻記載表明,遊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進攻與當時氣候異常變動所造成的經濟危機緊密相關。

文明的衝突︱發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衡量惡劣天氣的理想變量應該是遊牧區域的實際降水量偏離值,遊牧地區的少雨情況每增加一年,遊牧民族每十年中進攻中原王朝的可能性就提高26%;遊牧地區的多雨情況每增加一年,這種進攻的可能性就降低36.35%。

當然這裡不確定的變量因素也很多。雖然中原定居農耕是對負面氣候抵禦能力相當強的一種社會生產組織形式,但是前提是要取決於政權的控制力。

文明的衝突︱發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一個較為有名的案例發生在遭遇小冰河期的明朝。明朝時期氣候變冷,而之前的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溫暖期。原來的宜農地區因氣候寒冷而糧食歉收,並逐漸淪為遊牧民族的牧場。而農牧分界線的南移最終導致明朝修建的長城要比秦漢時期長城的位置更為偏南。這個現象在長城中段最為明顯:秦漢時期長城向北推進至河套以北,而明代則退至鄂爾多斯南端,向南移的幅度達2至3個緯度(可以放大上圖)。但大大後退了的明長城,卻也最大限度地逼近了當時的400毫米等降水線。

這麼看來,不管是時代更迭還是氣候變遷,400毫米等降水線就在那兒,在將遊牧與農耕分隔兩邊的同時,靜靜地見證華夏文明的延續。

本文主要參考: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J〕《考古學報》,1972年;袁喆,嚴登華.1961-2010年中國400mm和800mm等雨量線時空變化〔J〕.水科學進展,2014(04);俞煒華,南文海.“400mm等雨量線”、長城與農耕遊牧民族的分界線〔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9(01);劉洪來,王藝萌.農牧交錯帶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09(08);王金朔,金曉斌.清代北方農牧交錯帶農耕北界的變遷〔J〕.乾旱區資源與環境,2015(03);李秋月,潘學標.氣候變化對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空間位移的影響〔J〕.乾旱區資源與環境,2012(10)。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


上一期內容:秦嶺-淮河成為南北地理分界線是巧合嗎?

—— END ——

更多內容 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