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萬億!2020年新印的錢,有多少跑到了房地產?

作者:財主家的餘糧 來源:功夫財經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喜歡問我一個問題:


中國印了這麼多錢,都去了哪裡呢?能去哪裡呢?這個問題說起來有點複雜,但可以從時間段上把他們劃分為“新錢”和“舊錢”兩個部分。——所謂“舊錢”,是指2020年以前整個社會原有的信用總量,一般而言,它們都已經呆在實體經濟中的某個地方;


——所謂“新錢”,當然就是2020年以來這個社會上新增的信用。我想大家更關心的,應該就是新增的這個錢,它究竟去了哪些地方。


如何準確計算新出現的錢


對於中國當前的金融統計體系來說,整個社會總的信用額度(可以把這個理解成“錢”的總量),最恰當的衡量尺度,就是社會融資規模——社會融資規模的存量,就是“舊錢”,而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量,就是“新錢”。



傳統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指標,是從存款類金融機構負債端來統計社會整體貨幣總量,但這個指標,缺少了債券融資、股票融資、信託融資等數據,不能全面反映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中得到的信用總量。


11萬億!2020年新印的錢,有多少跑到了房地產?


隨著中國經濟和金融活動的日趨複雜,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從2010年開始考慮從金融機構資產端考慮,研究編制新的金融統計指標,由此就有了“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指標,他被定義為:“一定時期內(每月、每季或每年)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總額”。


2011年4月中旬,人民銀行第一次發佈季度全國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數據,2012年起,央媽開始按月發佈,並在2012年9月公佈了2002年以來的月度歷史數據,2013年-2015年,人民銀行又整理發佈了季度的社會融資規模存量數據。


全國的數據出來之後,各地方政府也希望瞭解自己轄區內的融資數據,由此中國人民銀行又和各地方政府合作,編制了分地區的社會融資規模數據。就這樣,社會融資規模指標從季度到月度,從全國到各省,從增量到存量,變成了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全社會信用指標體系,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地方政府層面,都可以通過社會融資規模來了解整體經濟的融資情況。


作為一個整體的流動性指標,廣義貨幣M2很難統計行業、地區、信用結構等內容,而社會融資規模在綜合反映實體經濟融資總量的同時,還提供了行業結構、地域結構、融資結構(如銀行表內、表外和直接融資結構)等信息,能夠觀察到實體經濟中分行業、分地區、分融資方式所得到的資金總量,這對於政府經濟調控的意義不言而喻。


所以,社會融資規模指標一經推出,在中國就大受歡迎,目前已經已成為我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狀況以及衡量資金鬆緊程度的重要指標,成為央行全部統計指標中,最受市場人士重視的一個總量指標——比廣義貨幣量M2還要受到大家的重視。


一季度,錢都去了哪裡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最新公佈的數據,2020年一季度,中國社會融資規模增量11.08萬億元,其中:


住戶部門貸款增加1.21萬億元;
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6.04萬億元;
企業債券淨融資1.77萬億元;
政府債券淨融資1.58萬億元;
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1255億元;
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260億元;
委託貸款減少970億元;
信託貸款減少130億元;


……


首先,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是11.1萬億元,這說明過去的3個月裡,中國的實體經濟部門(居民、企業、政府),額外從金融系統中得到了11.1萬億元的信用——形象點兒說,這就是第一季度裡,中國金融體系新“發”給全國人民的錢。


其次,銀行貸款7.25萬億元,佔了11.1萬億社會融資總量的2/3,這說明中國實體經濟最主要的融資方式,仍然是以銀行貸款這樣將間接融資為主,而銀行貸款+政府債券+企業債券新增融資總額高達10.6萬億元,佔據了中國社會融資增量的絕對主力,相比之下,股票融資的規模幾乎不值得一提。


如果我們將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看做一股水流的話,將按照月份、季度或者年度,將社會融資增量的整個橫斷面切開,我們其實就可以給大家提供一個“錢都去了哪裡”的圖景。在這裡我們和央行最新公佈的數據保持一致,用季度數據來進行說明。


先來看最大頭的新增貸款——這包括了居民貸款和企業貸款兩個部分,各自又分為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兩塊兒,而居民部門的貸款,還可以進一步細分為消費貸款和經營貸款……從居民部門來看,居民部門的短期貸款,主要是信用卡貸款(消費貸款)+經營貸款;居民部門的中長期貸款,主要是房貸(消費貸款)+經營貸款。


根據央行公佈的2020年3月底的數據,居民部門的貸款中房貸大約有37萬億元,而其他所有的消費貸款和經營貸款,也僅有19.5萬億元。


按照這個比例來算,過去3個月裡,居民部門額外得到1.21萬億元人民幣中,大約有8000億元用於貸款買房子,4100億元用於消費和經營。企業貸款中,疫情之下服務業受損嚴重,所以按照行業來分,服務業(非房地產)的中長期貸款額最高,為1.5萬億;其次是基建的中長期貸款,大約是1萬億元;此外,交運倉儲、批發零售的中長期貸款分別為6300億元和4400億元,還有抗疫相關的衛生與社會服務業中長期貸款是624億元——注意,這都是在原來基礎上的新增。


說完了貸款,該說企業部門的債券融資,其一季度的淨融資額是1.77萬億元——

按照類別劃分,產業債淨融資1.22萬億元,佔比69%,城投債淨融資0.55萬億元;

按照產權劃分,國企債淨融資1.72萬億元,佔比97%,民企淨融資不到500億元。


根據企業發行債券時所公佈的內容分析,新發行的企業信用債募資投向中,75.7%募資用於償還債券、貸款和非標債務,19%募資用於補充運營資金,真正用於建設項目的比重不足5%。進一步詳細的分析中,產業債淨融資中有72.7%用於償付債務本息,而城投債用於償還債務本息的比例更是高達82.7%(見下圖)。


11萬億!2020年新印的錢,有多少跑到了房地產?


換句話說,就企業債券融資這塊兒,其實大部分融來的錢都是為了償還債務本息。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另一大項,是地方政府的債券融資,這又細分為一般債券融資和專項債券融資,前者4600億元,後者1.08萬億元,兩項合計新增1.54萬億元。所謂“一般債券融資”,是指地方政府為了緩解資金緊張或解決臨時經費不足而發行的債券,下圖就是2018-2020年一季度的地方政府一般債券淨融資額按照不同去向的佔比。


11萬億!2020年新印的錢,有多少跑到了房地產?


2020年一季度最突出的現象就是一般財政/公共預算的暴增,這反映了各地政府抗擊新冠疫情支出的增加。專項債券融資,是指地方政府為了籌集資金建設某專項具體工程而發行的債券,這其中包括了各種基建項目、社會公益項目等。觀察2020年1-3月新增專項債融資去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還是佔了大頭,其他公益項目佔比還是比較小的。


11萬億!2020年新印的錢,有多少跑到了房地產?


好了,分析了居民部門貸款、企業部門貸款、企業債券融資、地方政府債券融資這四個社會融資規模新增的大項之後,不考慮社會原有資金的情況,我們基本可以總結出來新增的這11萬億元社會融資,都去了哪裡:7萬億元的貸款去向——


0.8萬億元被居民用於購買方子;
0.41萬億元被居民用於消費和經營;
1.5萬億元給了服務業企業;
1萬億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
0.63萬億元給了交運倉儲企業;
0.44萬億元給了批發零售企業;
0.06萬億元給了衛生與社會服務業企業;
……


3.3萬億元的債券融資去向——

0.89萬億元用於產業企業的還本付息;
0.33萬億元用於產業企業的運營、新建項目及其他;
0.45萬億元用於城投公司的還本付息;


0.10萬億元用於城投公司的運營、新建項目及其他;
0.46萬億元用於地方政府的公共預算、扶貧、民生、環保及其他基礎設施建設;
1.08萬億元用於地方政府建設收費公路、其他基建以及社會事業和其他公益項目;
……


2020年中國社會新增加的這11萬億元,大致就是去了這些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