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終於有已讀功能了”

“微信終於有已讀功能了”,這句話,我幾乎每年都要聽一遍。

但每次,都是以“謠言”的結局收場。

關於微信功能的幾大謠言,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

“微信顯示訪客記錄”、“微信找回聊天記錄”、“微信有已讀功能”……

這些功能,在其他的軟件上被應用的不亦樂乎,而作為中國社交軟件巨頭的微信,卻不屑一顧。


不管群眾的呼聲有多大,他們都死守著用戶的隱私,絕不更新這些會對用戶隱私造成不利的功能。

所以,沒有已讀功能的微信,一方面是尊重用戶的隱私,另一方面也是保留了社交中的更多可能性。

“微信終於有已讀功能了”

哲學家叔本華說:


“絕大多數人對他人的所思所想都會給與主動的高度的重視。”

身處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中,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很絕對的漠視他人的意見和評價。

“微信終於有已讀功能了”

而在無比密集的社交網絡中,個人隱私的展示和被評價毫無保留的曝光在朋友圈,這些使我們學會了偽裝。

一邊努力的從別人的朋友圈和頭像裡尋找蛛絲馬跡。

一邊精心的編輯自己的朋友圈文案,最近更是圍繞這方面,有了朋友圈文案編輯的新興職業。

另外,自己發的內容渴望別人點贊,互動。

看到別人的動態,自己又會選擇性忽略。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收到一個人的微信消息時,明明你已經看到了那條消息,但是卻不想立即回覆他。

有的時候,是因為沒想好怎麼回覆,有的時候是單純的不想馬上回復。

以上的情況,發生在沒有已讀功能時,倒不會掀起很大的風浪。

“微信終於有已讀功能了”

但假如微信有了已讀功能,那情況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假如,你的好朋友、閨蜜發了一大段話跟你訴苦,看到發給你的消息顯示了已讀,卻遲遲沒有收到你的回覆。

這個時候,你們的友情將會受到嚴峻的考驗,甚至會惹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他會胡思亂想,會想你是不是不關心他了,嫌他煩了。

但事實的真相卻是,你根本就沒想好怎麼回覆。

很多時候,已讀可能會帶來便利,但更多的是麻煩。

“微信終於有已讀功能了”

對於微信以後會不會有已讀功能。

微信創始人張小龍是這樣說的:

信息已讀,增加了收信壓力,而微信要幫助人們撒謊。

現實生活裡,謊言是人際溝通中至關重要的因素,我們總會在某個時刻說些與事實不符的話。

無論是真心欺騙,還是假意逢迎,亦或是好心的安慰。

“微信終於有已讀功能了”

撒謊才是人最真實的狀態。

不撒謊的人在現實中不存在的,所以我們要給撒謊的人機會,如果我們都像機器一樣約束起來,這不是件好事。”

有的時候,你就是不想回信息,但又不想破壞關係。

所以會說:

“對不起,剛剛在忙。”這樣善意的謊言,是尊重朋友,也保留了自己的顏面。

網絡上流傳了這樣一個潛規則:

“已讀不回,就是暴政。”

但是我卻不這麼認為。

陳詠開在《奇葩說》中說:

“已讀不回不是真正的暴政,真正的暴政是我壓根就不在乎你。”

我們渴望被關注,渴望得到別人的回應,安全感得到確認。

但是把關係好壞建立在別人是否回覆信息上的人,其實內心多半是空虛的。

“微信終於有已讀功能了”

已讀功能會綁架我們的生活,它會讓整個聊天變得沒有什麼隱私可言。

所有的問題都會因為“既然你已經讀了,不回就是不尊重我”而起。

人是群居動物,但每個人都需要獨處的時間。

已讀不回不是暴政,已讀後必須秒回才是真正的暴政。

“微信終於有已讀功能了”

有很多人想要有已讀功能的初衷是:

“想知道喜歡的人到底有沒有看到消息,如果他看到了,自己的內心還能有一點點安慰。”

可是我想說,如果他總不回你的消息,那你還不如刪除對話框,畢竟知道他已讀了,你的煎熬只會增多不會減少。

“微信終於有已讀功能了”


社交是有規則的,與其步步緊逼,不如給彼此之間留一些空間。

社交軟件裡的人們,總是帶著一顆八卦和看客的心,好奇地想知道別人的生活。

同樣也被窺視著、入侵著、侵佔著彼此的內心世界。

唯獨,沒給自己留空間。

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把朋友圈鎖起來,設置僅三天可見。

人都需要活得像刺蝟。


太遠了容易感到冷漠,太近了則會扎到彼此,唯有保持適當的距離,才更容易相互取暖。

“微信終於有已讀功能了”

很多事情,不一定非要有答案,很多時候沉默就是最好的回答。

愛你的人不需要已讀提示,他也會一直守著你的消息。

不愛你的人,再怎麼提醒也只會換來一片沉寂。

雖然沒有辦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但你最起碼可以假裝沒聽到,我假裝沒叫過。

不想回你消息的人永遠都不會回你,不喜歡你的人永遠都不喜歡你。

有些消息,沒回就別再等了。

不要一遍遍的試探,為什麼不回,原因大家心裡都很清楚。

有些愛,不回應就算了,愛情裡壓根就不存在此時無聲勝有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